2招養成你的職場拒絕力!

對老闆的請求說「不」、回絕一直拜託幫他做事的同事、無視無理要求的客戶,「向內」、「向外」的調整讓我學會拒絕不想要的工作。

Juo
老師救救我 Juo
Jan 22, 2024

--

Photo by Danie Franco on Unsplash

「你可以幫我看一下這個面試問題的回答可以嗎?」

「好」

有些人會在年底回顧一年發生的事情,我也不例外,2023年的我對於「好」這個字特別有感。

這個「好」不是指美好的好,而是指回答他人請求的那個好。

私底下的我不是個不會絕別人請求的人,當我媽請我幫她在家收包裹而我剛好要出門,我可以輕鬆地告訴她「不行」;遇到朋友託我出國幫忙買東西,但和原訂行程搭不上,我也可以自在地告訴對方「不行」。

生活上的我,是個在意自己的原則和感受的人;然而工作上的我,卻是一個前置他人想法、不擅長拒絕他人請求的人。

「你真的是一個很負責的老師。」

或許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或是希望做了某件事而得到認可,我發現自己時常在收到他人委託時,就算手裡有更重要的事等著完成,或是那個請求超過能力,那句「不」總是卡在喉嚨,無法輕而易舉地說出來。

於是出現因為不擅長拒絕,導致犧牲自己的工作去完成他人委託的請求的情況。如果事情進行的順利的話,倒無大礙;但如果收到的反饋不如預期,失落和自責⋯等負面感受便隨之而來。

Please all, and you will please none. — Aesop

英文稱這類行為叫people-pleasing,中文翻譯成「討好」,我認為討好一說受我們對中文的影響,容易將它套上貶義的觀感,不是那麼客觀。

當然,我清楚當下無論答應他人請求的原因是哪一種,本意皆無害,可能原本只是想幫個忙,對別人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只是長時間過度重視他人感受,物極必反的原理讓內心的焦慮和不開心逐漸滾成大雪球出現在我眼前。

看到這裡如果你和我的情況有共鳴,這裡想和你們分享我這段時間我嘗試「向內」與「向外」的2階段調整:

1. 向內培養前瞻力

無論是受人之託或是有求於人,事前釐清動機、評估能力和工作所需時間,都是讓彼此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

a. 回應前製造緩衝時間

因為很少在工作上拒絕別人請求,於是有時候我回應「好」是無意識的一種慣性反應。

在答應別人後才開始懊悔的情況是層出不窮,但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於是可能在原先的工作上又增加了額外的任務。

想也知道整體工作效率是大打折扣的,日積月累,我的To-Do List上畫掉的代辦事項越來越越少。

於是,我試著在給出回應前先評估自己狀態的緩衝時間,概念類似吵架時要求暫停,遠離當下情緒才不至於出口傷人的話。

按下暫停鍵,這樣的延遲可以幫助我搜集更多的訊息、考慮限制,進一步評估這個「好」會不會增加原本工作的負擔,以及短、長期的影響。

b. 放大檢視「好」

因為多了緩衝時間思考,我將「好」進行兩步驟評估:

i. 區分請求:面對別人的請求,哪些是我真的想幫忙的?哪些是我沒那麼情願的?

坦白說,這個步驟非常赤裸,因為必須很誠實地面對內心深處的聲音,我承認這個誠實讓我不太舒服。

我發現自己的有求必應源自:得渴望到肯定、稱讚,不負他人期待,甚至希望自己能因為多做一點而得到更多表現機會。

因爲「動機」建立於外在回應,而非自發性,每當結果和想像產生出入,我容易陷入反省漩渦,檢討自己為什麼讓人失望?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

區分請求的目的在幫助我辨別答應他人請求的「原因」,如果有求必應只為了不想被討厭、害怕破壞關係、影響形象,我開始試著開口拒絕。

ii. 處理時間:每個請求我需要花多少時間處理?

為了不壓縮自己本身工作的效率,我記錄下每個請求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影響的生活程度。

幫學生順過他修改完的自我介紹,耗時30分鐘,燒腦程度★★★★☆

處理完這件事我需要來個30分鐘的大腦休息時間,否則我找不到寫文章的靈感,但是這麼做的話,我後續安排的工作是不是也會連帶順延呢?

過去我很少仔細估量這些因素,一股腦地為一句「你真的是一個很負責的老師」而向每個拜託點頭。

以前大不了熬夜一下把自己沒做完的事處理掉;現在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心力和能力真的有限,謹慎面對別人的請求才能發揮工作品質和效率。

量力而為,否則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2. 向外養成拒絕力

接受和拒絕之間需存在界線,以下三種情況我會拒絕,並主動邀請對方退一步思考「怎麼和我合作」,而不是我全盤接受的折衷作法。

a. 影響到主要工作

以前我有份工作在負責處理競賽參展的前置作業和現場活動,比起行銷企劃部的其他組別,我們組別工作的忙碌高低峰相對明顯一些,活動前加班加到沒日沒夜,活動後恢復正常形態,正因如此,總有人以為我們組閒來無事,於是總被指派支援其他組的工作。

問題是,只是沒那麼忙,而不是沒事做。

當他人的請求影響到自己的優先要務時,果斷地拒絕,否則將卡在一堆別人拜託的工作中,煩惱究竟該怎麼辦?結果沒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沒完成別人所託之事。

拒絕時,我會嘗試向對方強調自己的職責和當前工作行程有哪些,幫助他理解我拒絕的理由和立場是什麼。

這麼做幫我減少不少因拒絕他人而產生的罪惡感,讓對方知道我對指派的任務存在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影響到我主要工作,我會這麼拒絕···

我們沒辦法幫這個忙,因為今天必須和每位評審委員的助理確認活動行程,如果現在花時間在聯繫參展廠商補齊文件的話,活動部這邊會來不及送出經費預算給會計。

b. 屬於別人的工作

如果可以,我多想直接告訴那些上門找我幫忙的人:「你的請求不在我當初談好的工作範圍內!」

雖然內心OS是最真實的感受,但職場情商分數或許就不及格了。

我會盡可能地理性評估各種主、客觀因素,如果不介意多做一點,或者知道接受委託可以額外獲得個人成長(增加技能、拓展新知···等),那麼我會折衷告知對方我能協助的範圍。

將眼光拉長,即便現階段看不見多做一點的即時利益,挑戰未知和嘗試新領域帶來的新鮮感讓我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找到前進動力。

當屬於別人的工作,我會這麼拒絕···

這個工作已經超過我的職權範圍,繼續做的話會造成彼此混亂,不過我很樂意幫忙整理你們團隊需要的資料,以便你後續接管。

推薦閱讀:上班沒動力,辭職不確定,我有其他選擇嗎?

c. 不合理要求

工作上拒絕客戶、老闆、同事無理的要求,大概是身為社畜的我們很想嘗試,卻又只敢想像的情節。原因無他,單純就是深怕跑了訂單、丟了飯碗、壞了關係。

在準備寫這篇文章時我找到一本William Ury的著作,書名叫The Power of a Positive No。對於說「不」,他的觀點是即使拒絕讓人難以啟齒,也可能帶有破壞性,但我們可以從「不」開始,釐清自身真正的需求和價值。在不委屈權益的前提下,提供他人具有建設性的備案作法、計畫,最終滿足雙方的「好」。

當要求不合理,我會這麼拒絕···

抱歉,我今天沒辦法幫你把整份報告做完,因為下午我和客戶有約,但中午前我可以先把第一部分的初稿給你,希望這樣能幫上忙。

你或許無法拒絕每一個額外的工作,但因正當的理由拒絕別人,能感到更多的自信和跟自主權。

從意識到自己的討好行為,到開始找方法練習設定邊界感,這是條慢慢長路,既然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也盡可能不給自己壓力馬上克服向他人說不的恐懼。

從每天多花一點點的時間關注自己的需求,到將給出回應和行動的出發點拉回到自己身上,漸漸的我終於體悟到,原來答應他人請求的重點不是我們說好的次數,而是「為什麼」說好,設定邊界絕對是維持健康、平衡關係的必要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被滿足期待和渴望肯定的想法綁架了,希望透過這些練習,我們往後都能夠更有底氣和自信地拒絕那些不願意和辦不到的要求。

你可以拍手👏🏼 讓我知道你看過這篇文章,如果有什麼想跟我討論的,也歡迎在下方留言給我 😊

--

--

Juo
老師救救我 Juo

職涯諮詢師|履歷健檢|航空課程,陪你度過職涯路上的大小難題,服務包山包海的從職場到轉職面試,從探索自我到生活日常瑣事。用再白話不過的文字寫職場文章是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