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手札 糧食危機與引證兩書 240501

糧食戰爭︰市場、權力和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戰爭
Stuffed and Starve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
作者: 拉吉‧帕特爾 Paj Patel
譯者: 郭國璽 程劍峰 台版:譯者: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
出版社:台版高寶國際出版 希代發行
出版日期:2008/09/01:2009年台版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世界。」,糧食不僅是食物, 更是戰略武器. 台灣糧食自給率不高,癱渙台灣也不難。台灣角度看世界。

幾個重點: 1.全球的糧食產量足夠但分配不均。 2.看似自由的糧食市場,其實被少數集團壟斷。 3.全球農民被WTO自由貿易口號害慘。 4.我們應該改變飲食習慣,書內所提是慢食與在地消費幫助自己、也幫助農民擺脫困境。 經濟能力影響飲食習慣,飲食習慣影響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又影響經濟能力,惡性循環下相對貧窮的人永遠沒辦法擺脫困境。由飲食習慣做起,書中提及看似多樣選擇高度自由,其實是人為操縱呈現的自由假象。量變則質變希望透過微小的力量匯聚巨流影響眾生,糧食安全課題很大,並非一本書全部可以涵蓋。

書名的原文是:Stuffed And Starved,翻成中文就是飽足v.s.飢餓,都有關於人與食為天。本書主要談飲食的整體供應機制,由農田,收購到世界貿易,單一產品與多種產品的多樣半推銷輸出,強力推滿食物,素樸的吃飽要求,可能被大量的巨量消費掩蓋。甚至發展出農業巨頭,威脅人民需要達成資本需求。作者特別談到二戰後,農業領域巨頭的市場佔有率提高,利用政治獻金等方式影響決策,加上美國使用大量農業補貼準備進行糧食戰爭,打垮其他各國農業。結果就是美國人民特別是低收入階層體重平均值越來越高。生物科技改變種子及綠色革命與基礎建設搶占水源土地資源等。各式各樣的化學肥料等助長作物產量,但這些產品太過單一化,倚賴個別公司等問題,已經隱隱出現糧食戰爭的隱憂。作者以黃豆為例證,跨國公司改變種子,土地集中,大量生產,打敗個別小農與其他國家,對大量需求者如中國可以說予取予求。自已賺飽卻讓他國一堆公司個人破產。接者作者的書寫走向似乎由巨觀而微觀。社會學的書籍,可以由全球或國家巨觀角度書寫趨勢,也可以有個別地區的居民角度說明,生活中每個人的消費,看似自由,如自由於超市購買,受到各種媒體影響,看電視同時在廣告中飲食等,由用電量瞬時變化得知消費者行為,大部分人選擇受宣傳等各種條件影響。同時大量的資本影響到超市發展,甚至引導消費,對抗農民等問題,很多所謂的有機運行,實際上也是資本主導。國家力量的深入,如美國故意提供麵粉改變台灣人民的消費習慣,由稻米轉為麵包,這點就是受到美國內部資本力量主導。很多廣告看似健康,實際上生活充滿各種化學藥劑,影響未來生活。新消費者必須由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建立連接,選擇在地消費,改變口味,需要並非想要,慢食活動的主導,選擇公平交易,符合生態需求,支持地方產業,對農人友善,重建農村文化,公司無罪,問題是剩餘價值必須分享到每一勞工,可維持生計的收入,永續經營的供應結構,後來這些都是很大的政治議題,作者由個人而社會改造,野心不可說不小。

狹義的糧食戰爭,此概念在較早的一本書,Food First 中譯糧食第一及綠色革命書中談到。本書作者三人Frances Moore Lappé & Joseph Collins,Cary Fowler,Houghton Mifflin, 1977,參照相關讀後感。本書部分內容牽涉到李登輝的博士論文,《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1895–1960 康乃爾大學論文資料 1969年全美農業經濟學最佳博士論文獎,1971出版英文專書。1976年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的中文版本。

背景:全球四大穀物為稻米、黃豆、小麥及玉米。其中,稻米主要產地及市場皆在亞洲,鄭州為主交易所;後三者以美國芝加哥(CBOT)為主交易所,市場及價格絕大部分由美國、加拿大、歐盟、巴西和阿根廷等支配,壟斷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掌握生產、儲運、貿易、加工到銷售的產業鏈,以及各項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權。在中美大豆戰爭,無論中國是由美國、巴西或阿根廷進口大豆,交易由四大糧商所掌控。農業方面的巨頭有四大糧商背景,新興糧油巨頭 — 中國中糧集團(COFCO)、瑞士Glencore集團和新加坡豐益國際 Wilmar International及農業機具公司等。德國製藥巨頭拜耳(Bayer)/併吞孟山都公司Monsanto 農業生物技術公司,杜邦陶氏(DowDuPont)、中國化工(ChemChina)併吞先正達(Syngenta)三家及市佔較小之巴斯夫BASF公司共同控制種子、化學品等農產品市場。

作者:拉吉‧帕特爾曾在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等地工作;投身于反對前雇主國際運動。受聘為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大學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非洲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出生於倫敦,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學士,倫敦經濟學院碩士,康乃爾大學發展社會學博士學位。立場堅定,強調改革食品產業唯一方法是自發性的社會主義。「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無地農民運動,任何人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都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此脈絡中,選擇喝可樂可,只要知道怎麼來,帶來什麼結果。

世界糧食危機成因,世界糧食體系比喻成一個沙漏狀,上下兩端分別是廣大的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但溝通兩端的卻是中間細細的部份:食品企業,以市場力量宰制了無能為力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以農田選擇為起點,穿越世界食物體系的縱深,最終討論我們盤中食物的選擇。體系的兩端是肥胖和窮困極端的人,而食物體系的建築師則成了少數超級富有的一群。
第二章,調查農民自殺和破壞農村社區。肉體或經濟暴力影響。農村的荒廢對城市破壞。
第三章移民問題現代農村變遷-貿易協定。歷史與食物援助、開發與不滿有密切的關係。
第四章討論二戰後全球食物體系演化。食物重分配,系統穩定,未考慮最貧困人口需要。
第五章食物體系幾大贏家和農業綜合企業。
第六章企業利用種族、科學和發展觀點,進入政府權力中心,源頭種子。企業改寫歷史。
第七章具體的例子,黃豆(重要作物)過程。人在購物中心與食物體系相逢。
第八章超市農業綜合企業。
第九章反省問題:口味如何形成?食物體系限制人類?
最後一章提出建議:收回主權,做消費者,建立新食物體系,改寫權力對糧食種植者和消費者的雙重剝削。
第一章 前言/時代矛盾/食物生產者/食物生產鏈主宰/食物體系瓶頸/農民消費者聯合
第二章 食物生產者(解剖農村)/印度/扭曲/自由陷阱/進口牛肉/糧食商業/市場/政府選擇
第三章 玉米北美自貿協定(變墨西哥人)/墨農業打擊/思想/種玉米/食物文化侵略/困境/
第四章 世界食物供史(渴望麵包)/食物飲料/羅德斯/冷戰/美食物援助/世貿主導食物秩序
第五章 世界食物體系的政治與市場(消費者:食品業)/香蕉︰聯合水果/食物產業合並/
第六章 饑餓鬥爭(化學生活)/印度二次綠革/專利/反基改/農巨學術界/非洲/孟山都馬卡哈西尼平原第七章 大豆神秘成分(黃豆)/美國興起/大豆桑巴/大豆之王/巴西國家發展/社會運動的反抗/古巴
第八章 超市巡禮/食物體系/消費者/過道/沃爾瑪/便捷性/食物歧視/有機食品/社區支持
第九章 食物選擇/地點口味/小麥/電視快餐/種族和社會歧視/肥胖不健康/慢食/垃圾食品
第十章 結論/脆弱的世界食物體系/改變的十條宣言/團結打造食物新體系

陸版序言 優良書評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穀物之海:美國小麥如何終結歐洲帝國(小麥戰爭:穀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權)
Oceans of Grain: How American Wheat Remade the World
作者: 史考特•雷諾斯•尼爾森 Scott Reynolds Nelson
譯者: 游淑峰/黃芳萍 譯
出版社:麥田/中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8/04/2023年12月

本書界定世界通史,敘述小麥影響世界歷史的一段歷程,聚焦於一戰前兩大強權美俄兩者供給歐洲的糧食產量變化,特別是作物的生產位置,運輸方式與各地相關產量與市場價格變化對於歐洲各國發生的影響。本書在台海兩岸都有譯本,台灣版本在書籍出版不久後就翻譯出版,是否出版社利用俄烏戰爭與糧食出口減少的雙重議題,取得一定知名度及銷量?簡體版改書名為小麥戰爭,以往通常是台灣版本書名接近內容,而中國版本卻是大部分依照原字眼直譯。但本書中文版書名確卻反趨勢。

作者書寫敘述方式為使用特定人士串起大部分事件,歷史中Alexander_Parvus帕爾烏斯是歷史的見證人,猶太學者兼糧商。生於白俄,受到排猶影響,轉到烏克蘭的海港敖德薩。作者聲稱帕爾烏斯的理論影響列寧、盧森堡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學派等。既是糧食投機商也是俄國十月革命鼓動者,甚至是土耳其現代建國的參與者。很多巧合與作用是身為歷史學者之作者大膽假設接近杜撰或真實歷史事件如此?但歷史證據是存疑?作者雖有大量註釋,唯獨實際證據撰寫不多。該人著作有關農業危機理論,認為廉價糧食是任何國家或帝國的基礎。基於農業文明歷史觀,糧食既是消費品,也是金融品,預言俄羅斯帝國對於小麥收成之財政危機與帝國災難,革命爆發的契機相關,又遊說一戰德國政府資助列寧十月革命,對俄羅斯歷史起重大作用。似乎太過傳奇之人生!強調西方乃至全球歷史發展的隱秘機制。尤有甚者,該人的思想影響到馬克思與後繼人士列寧,托羅斯基其他人等,身為政治家及思想家卻不太為人所知,歷史似乎只與少數人有關?十分類似隱形的統治者祕聞,如傳聞之猶太財團。導致本書對於讀者來說是故事性大於實用性。偏鄉野軼聞。本書的歷史歷程十分悠遠,主題十分宏大,但卻缺乏表格與資料陳述,也許這是作者的風格,全書只見美國的小麥進口量暴增的表格,兩個美俄兩國鐵路分布圖,表明南北戰爭的後勤路線及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無法形成正向回饋的收益。推測這種書寫策略減少的吸引人的特色,畢竟推論論證需要大量物證!

歷史分類多樣化,常見有政治史之通史與斷代史,對於人物事件來說有編年歷史年表,人物紀傳體,或紀事本末等多種方式,中國歷史延續不斷,史學著作不少。歷來的將相才子佳人等,政治與傳記為主,進入近代以來,歷史本業之區分史前/古代/中古/近代/現代等方式,國別史之區分中外,世界史,區域史之亞洲/歐洲/非洲等。綜合學科的哲學/宗教/藝術(如電影/美術/建築等)/文化。下層結構為上層文化之基礎,所以自然科學/數學/醫學/ 經濟/農業無一不缺史學,畢竟了解淵源,知其傳承,追朔源流,方可向後推展。其他如軍事/社會/涉外(外交)/文學等多有涉獵,大成者如法國年鑑學派。馬克思思想影響之餘,新馬歷史觀點影響,物質史成為顯學,隸屬文化研究一支。推測本書成書於研究人類基本需求與帝國的交互關係,牽涉到病理,金融,農業,交通,地緣政治等多種方面。主要焦點就在穀物,特別是一種糧食作物小麥。歷史中美俄的地緣影響消長。作者由古代開始敘述,作物被人類馴化或者人類離不開該種作物?作物馴化人類!人類無法逃脫糧食。

俄烏戰爭給世界一個很大的教訓,進入消耗戰比的是國力,2024年起烏克蘭對外呼籲,供給大量的彈藥,烏軍每天炮彈使用量是俄軍十分之一以下,打不下去!本書特地提到普法戰爭及南北戰爭,這兩場戰爭也是拼資源,戰爭也是糧食供應的考驗,運輸循著河流沿岸、港口之間及橫跨海城的糧食貿易路線,各種手段長途運輸,適時取得糧食小麥。運輸工具在近代之前大量運輸靠河運,船舶的浮力接近無限,大漢帝國為了遠征匈奴,準備三年,就是要集結大量的馬匹,糧食與器械等,更有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的俗諺。進入工業時代,鐵路動員能力特別被凸顯,一種方式就是規劃大量的鐵路路線接近戰場,南北戰爭特有的戰爭部就是管後勤。另外一個就是特別金融手段,期貨交易與指幣assignat.。美俄兩國立國的重要戰爭,南北戰爭及俄國不斷的多次對外擴展戰爭,特別著墨於俄土戰爭, 透過歷史檔案,重現英國、法國、德國(普魯士)、荷蘭、比利時、烏克蘭與俄羅斯帝國,搶奪黑海出海權,其他港口的地位主控權,搶奪糧食的國際競爭。歐洲糧倉發源地──烏克蘭,烏克蘭的黑土號稱歐洲最肥沃的土壤,也是世界三大肥沃土地之一。生產加上穀物的運輸與供應,提供上述工業化國家發展的資源,廉價的小麥供給與工業化發展之人力需求。美國統一後糧食產量大增,穀物出口呈現爆炸性成長。成噸的美國小麥遠渡大西洋,歐洲的糧食價格應聲暴跌。廉價的美國穀物刺激德國和義大利的興盛,加速了兩大帝國的衰亡,全球化貿易特別是橫跨海城的糧食貿易路線,改變大國命運力量均勢。其中一戰之前,俄國除了出口失利之外,在遠東戰爭中輸給日本,少了出海口等事件,加上農奴制度的落伍施政,導致國力持續失衡,國民民不聊生,產生革命的土壤,在眾多事件之後爆發出來。而其他國家利用低廉的食物,賦予簡單的課稅,成為工業化原始積累的一部分,糧食安全與霸權穩定及有關係。

各種其他歷史人物旁支敘述,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國力大增。 如何使用金融手段,打敗土耳其取得烏克蘭大部及克里米亞半島,開始進入海權國家。又談到俄國的十月革命,三個主事者,布哈林想發展農業,出口農產品,利用農業剪刀差創匯,累積的資金慢慢發展工業 ;托洛茨基繼續社會主義革命輸出,史達林則一心想快速工業化,不惜犧牲農民利益,清洗大量人才。對於土耳其內部歷史也描述不少,這些都是糧食作物的相關歷史。俄國的作物開始透過土耳其海峽進入西歐,四大糧商開始發跡,這些日後重要的四大公司一一出現於糧食貿易之中。

為麵包而戰的戰爭,烏克蘭的《麵包和平協議》、俄國內戰時期的穀物廊道;法國革命、十月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戰爭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穀物價格、市場機制及人們的飽足感無法平衡時,和平穩定的生活被破壞、衝突的引信就被點燃。這些事件充滿書中文字。其中也談到國家主要財政單位,鄂圖曼帝國、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大多數徵稅權屬於中央。但歐洲新機構直接強加並收取這些稅款。中國海關總稅務司(1854–1950)、鄂圖曼公債管理局(1881–1914),俄羅斯鐵路事務部(Russian Department of Railway Affairs, 1889–1917)。帝國沒有主權機密,前兩者都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但是後來作者談到養活世界的國家。一八九○年代,阿根廷、澳洲和印度也做出同樣的貢獻。這些都是目前世界重要農業出口大國。李嘉圖悖論在書中也為糧食爭奪權做一註腳,糧食是剛需,糧食是生存必需品、商品和公共物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經典著作《貧窮與飢荒:論權利與剝奪》重塑了貧窮與飢荒產生的原因:飢荒的特徵表現為一部分人沒有獲得足夠的糧食。然而卻沒有跡象表明,是糧食的短缺引致了飢荒。 」阿馬蒂亞·森認為,飢荒並不是因為糧食短缺而爆發,問題更多是由分配不均和權利缺失引起的。糧食即權力。農業與工業時代的國際政治法則,作者確信在資訊時代仍然適用。

作者是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古根漢學者,著有《鋼鐵人》(Steel Drivin’ Man)等五本著作,榮獲「梅爾•柯蒂社會歷史獎」(Merle Curti Social History Award)和「藝術創作國家獎」(National Award for Arts Writing)。由於本書得而得到古根漢獎學金。

引言
第一章 黑路:西元前一萬年~西元前八百年
第二章 君士坦丁堡的大門,西元前八百年~一七五八年
第三章 重農主義的擴張,一七六○年~一八四四年
第四章 馬鈴薯晚疫病與自由貿易的誕生,一八四五年~一八五二年
第五章 資本主義與奴隸制,一八五三年~一八六三年
第六章 「美國穀神」:美國內戰與美國穀物的興起,一八六一年~一八六五年
第七章 砰然巨響,一八六六年
第八章 怎麼辦?一八六六年~一八七一年
第九章 穀物大危機,一八一五年~一八八七年
第十章 歐洲穀物強權,一八一五~一八八七年
第十一章 「俄國是歐洲的恥辱」,一八八二年~一九○九年
第十二章 行動軍,東方快車,一九一○年~一九一四年
第十三章 為了麵包的戰爭,一九一四年~一九一七年
第十四章 穀類作為主權: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一九一六年~一九二四年
結語

優良書評

--

--

The fishingLumperjack 不爭便姓字老樵漁!
狂狷手記

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與日俱新:上則為星辰,內則為德法。|行中庸走大道,格物致知窮究事理。|擔任台灣貿易的尖兵,貨物互通有無的小卒。|物理,輪機,藝術,電影,閱讀,旅遊,單車,登山,游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