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手札 糧食危機與浪費兩書 240430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作者: 彭明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04/03

作者著作等身,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曾為清大動機教授、人類所及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興趣廣泛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哲學、文學、音樂與美術中探索人類心靈深刻、莊嚴、崇高、美麗的表現。也持續關注台灣議題的知識份子,部落格首頁的標語:「吃台灣米,讀古今中外書,思索台灣的未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土地」

著作: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附贈DVD如何準備推甄送審資料講座實況)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
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欲望的美學:心靈世界的陷阱與門徑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政治大學歷史系亦有同名老師,著作內容與歷史研究相關。

本書內容大致於誕生於糧食危機之後,書寫討論糧食對於國家及農業文化相關,本書亦談糧食生產體系與供需結構脆弱,引導讀者思考倚賴糧食進口危險性,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必要性。作者也在相關書籍寫推薦序,想見有研究與知名度,特別注意於綠色革命與基改作物公司的關係。雖說基改作物有機會增加產量,改良作物耐受惡劣環境與氣候的能力,突破耕地與用水不足限制。作者指出幾項隱憂:致癌的風險,消費者無法接受,基改番茄和馬鈴薯已消失;推廣作物單一化,如果出現病蟲害,巨幅威脅全球糧食生產;所謂的生物環境污染,威脅野生作物與生態。看法鞭辟入裡。一班討論基改作物生物學不穩定。除此之外,科技利益掌握在少數,農民只能被迫接受推銷,繁衍種子。也許宣稱使用後有好處,但通常需要增加噴洒除草劑,農藥用量或許減少,農民成本增加。環境負荷並未減輕,大公司權利金收益增加,人們養成依賴性。除此之外,這些公司使用發現種子之當地古老智慧卻宣稱是自己研發等問題。基改作物常植入自殺或不孕因子,壟斷種子供應,糧食價格益發容易炒作、飆漲。同時綠色革命需要大量的化肥與水資源,機械化生產。對長期來說不一定有利。

消費者必須考慮到所謂的碳足跡,看似自由貿易,人們自由享用各地的食材,有一些經濟或社會學書籍之作者,回應書寫這些食材透過大量的交通運輸,實際上海運的成本與碳足跡相比國內陸運相差不多,各國人群可以便宜使用他國食材,享受不同的口味豐富每天的餐桌。老美最會宣傳這一套,你們這些國家努力生產經濟作物,換取他手上的糧食。這些將自己的飯碗寄望於他人的施捨上有很大的危機。先不談這些食物的口感與環境衝擊,自由貿易這個論點。糧食定是硬需求,容易被予取予求,經濟作物可以不要使用購買,如咖啡可以不要喝,加上西方國家經過多年的安排設置與重重的交易控制,經濟作物的價格也幾乎被掌握在西方社會,生產者利潤被大量剝削。沒糧食就很嚴重,賣方很容易下圈套!同時美國西方等國生產之機械化下農業作物,對自然並未比較友善,使用基改作物種子,大量使用化肥與農藥。大量消耗當地的水與化肥等,低廉的成本來自於扭曲的大量經濟補助。本地的食材,使用本地材料,共同採購,土地友善作用,提倡有機或自然農法,重建本地的農村與文化,這些是作者關心的項目。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範例,參見小麥完全真相 : 最受歡迎的美味不只讓你胖, 還潛藏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發炎、致癌的風險 Wheat Belly: Lose the Wheat, Lose the Weight, and Find Your Path Back to Health一書,作者威廉.戴維斯 William Davis ; 閻紀宇譯 著。2011年初版,書名為小麥肚,作者指陳經過多年基因改造或誘發變異的現代小麥,麩質含量高,係由Einkorn單粒小麥或二粒小麥(一種Farro 食品,遠古小麥)經過雜交,異種交配與基因漸滲introgress變異而成。生長時更耐寒,環境忍耐更好,產量大,容易發酵,黏性好等多種優點,但此種超級碳水化合物,引發吃食者胃口大開,血糖急速增加,身體變酸性,皮膚外觀與敏感都有狀況,腦與神經被影響,容易有乳糜瀉,過敏、腹瀉,糖尿病患病率高等問題。增高低密度膽固醇,相對提高心血管疾病機率,這些都是人工作物的產生的問題,但是一班人很難尋回原始的單粒小麥,二粒小麥等作物,原始小麥蛋白質高,但澱粉低。建議是禁吃現代小麥,或者是1.多吃蔬菜,2.吃一些水果,3.吃生堅果,4.多用好油脂,5.多吃肉類和蛋,6. 多吃乳製品,但少糖。7.多元零星攝取如橄欖等元素,8.飲料:多喝水。天然食材為主。論點比較激烈,至少提醒大眾有關低GI飲食的重要性。對照上述作者所說基因食物的隱憂,可以提醒讀者有關這類話題的思考與採購行動,至少對於很多議題來說,多方參照比較妥貼。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說明全球當前的糧食危機及2008年預演的糧食危機炸彈性議題;糧荒現狀,自由市場的糧食假象,工業餘毒侵犯農業領域,農村是文化的啟發。第二部彙整各領域的學術研究報告,盤點全球能資源的供需情形,糧食危機改善的議題或者問題點,深一步闡述基改作物風險,未來須面臨的挑戰;水資源搶奪,綠色革命與基改食物,廢水汙染與農業,石油及生質油料,作物與能源的兩難,世貿組織,美國自由經濟惡魔的幫兇。最後一部談在台灣如何從政府、農民、及消費者使力共創三贏的策略因應糧食危機。鼓勵農民,農村建設,農業由機械化到精緻化,政治與農業,永續農業,產地直銷,當地食物,農村復育與多元發展,借鏡他國組織與抗爭自救。公平生態貿易,工農互助等。

XXXXXXXXXXXXXXX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
作者: 特拉姆.史都華 Tristram Stuart
譯者: 李靜怡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2/04/05

一班來說,基於儒家傳統與中國珍重食物的文化底蘊,台灣一直有良好的資源回收習慣。使用餿水餵豬,佔有很重要的課題,即便是疫情發生時,食餘經過合乎認證討論過的衛生處理,依然可以給豬食用。勤儉的習慣,東方國家的食物剩餘率一直比較低。本書作者是一個西方特例份子,控訴先進國家飲食的浪費加劇糧食危機的可能性,從消費者端(bottom up)看糧食危機。調查立論十分廣泛深入。

「如果任何人糟蹋所擁有的食物,那他沒有資格擁有它;一個人要是任意地讓家裡的水果爛掉、鹿肉臭酸,破壞自然法則,極有可能受到懲罰……」-英哲約翰.洛克(John Locke)

大約是2018年前後的科學人,繪製展示一個圖表,以各國人口與該國的食物剩餘率繪製圓形,中國人口多,很顯著的大圓,剩餘率圓只有約110%上下,文中顯示光盤運動對於剩餘率減少很顯著。印度人口多,剩餘率接近相等,推測該國有人浪費亦有人不足。東方國家中日本的剩餘率大約是與中國差不多或稍少,可能是該國人民的食量較少,也比較少有多餘剩菜,印象中最深刻是美國,人口三億多,剩餘率至少150–160+,旅遊美國時,隨意購買墨西哥捲,份量就可以撐飽兩餐,想見平日餐飲剩餘率之高。其他文章顯示,蔬果在進入賣場之前就因為賣相不佳,直接捨棄,與本書說法印證允合。更證明在食物產出方面,不患寡而患不均,非洲國家人民飢荒是治理問題,並非無法糧食生產不足!這一點特別是綠色革命之後,雖然作物營養有所偏廢,但食物增產可以滿足全球人民足食!

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劍橋大學畢業。曾任印度報章雜誌自由撰稿者、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身體力行挑戰對待食物觀點。 從大學起,專吃蔬菜市場剩菜,後來調查大超市每天丟棄物。大學畢業後在紐約、巴黎、倫敦、斯德哥爾摩的高級區域可以找到夠吃一頓的二手食物。一班叫做撿垃圾食freeganism,或稱為免費素食主義。並非第三世界難民,受家庭教育影響成為環保人士。 青少年間,環境友善的把學校餐廳廚餘幫家裡的農場照顧小豬,週末去菜市場收集卡車菜葉和麵包店賣剩商品。親身實踐垃圾桶的探險,減少自身對地球的破壞,抗議食物浪費。榮獲環保最高榮譽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解釋並證明大家想像廢棄食物並非是壞。實際上百萬噸完美食物被丟掉。相片證明垃圾可吃。書內敘述,商家為了避免麻煩,賞味期限≠保存期限,多數人到期前就丟食物,造就浪費。

作者目睹美國浪費半數以上食物,英國每年辛勤製造二千萬噸的廚餘,熱愛壽司、魚子醬和高價進口食品的日本,每年將十一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也難怪日本留學生流傳晚上八點在便利店後撿拾可食的未售出餐盒。從超級市場的垃圾桶,看到不合規格但可食用的蔬果,產地產出大量的食物卻無法擺上販售架。「估計大約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英國蔬果,在到達商店之前就被退回,大多數是因為不符合超級 市場過度嚴謹的外觀標準。」以上觀念與生產者有關,與其賣不出去倒不如不上架直接丟棄,快速推陳出新,一切都是商業的新鮮感,生產源頭損失的食物最多。一切來自於滿足下游足夠的訂單,必然產生超過訂單數量的產出,這是一班食品製造工廠概念。「資本主義文化建立在豐富飽和的食物選擇之上;供應端使者蠻力拉扯著需求端,猶如尾巴正拖著狗跑。」多量的生鮮產品,生產出來加速腐敗就代表大量丟棄。食物生產和配送環節都要承受損耗。對於地球來說,這些浪費足夠分給低開發國家,生產是足量,如何合作分配到每個人才是重點。這一點也對環境友善,「從富裕國家所排放出來的溫室效應氣體,有百分之十來自養育那些從來沒有被食用的食物。」「光是在英國家庭被丟掉的麵包和穀物製品,就足以改善世界上三千萬 飢民營養不良的問題。「開發中(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人口平均每人每天短缺250大卡,這個缺口稱作’飢餓深度’。

穀賤傷民,產量增加對於生產者不一定是好事,產銷體系不完整,間接造成浪費,才發生美國大衰退時代農民將多餘牛乳倒掉,除了上述的超市美觀標準外,為確保糧食安全的農業補貼可能也造就寧濫勿缺的增產。作者取材廣泛,鮪吊漁船及拖網漁船,捕魚中間收穫一些過小與非食用魚種,這些魚類即便扔回大海大概也很難存活,形成另外一種浪費,更不要說加工漁獲中一些難以處理的骨頭,魚頭,魚尾等殘枝。貧窮及富足也影響所謂的食物浪費,作者提及家族傳統,長輩會注意吃完與全吃,西方不吃內臟也非必然只是這些食物難處理,東方料理的全部使用是另外一種珍惜資源。作者推薦食材全部吃掉的方式。動物肉類的飼養方式,太重視使用穀物,轉換率低也是一種浪費。談到戰爭期間曾有不可餵豬與人吃的飼料,豬的正常用途是處理廚餘。作者談到西方處理廢棄食物(廚餘)是厭氧消化(將沼氣轉化為電力,英國政府偏好的方式),不用餵食豬隻,減少兩倍到五百倍二氧化碳;歐洲法律規定,不可用,在日本、南韓及台灣則是強制的。在口蹄疫期間台灣也討論過禁止使用。但是這個可以討論,畢竟衛生處理可以避免病菌且經濟。如果改用飼料餵豬,大量的作物浪費增加環境負擔。

各式各樣的浪費也包含食物儲存不良,這一點常見開發中國家,畢竟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優先抉擇。避免浪費好處多多,全世界用於栽種食物的灌溉用水,足以滿足九十億人(二○五○年的預計全球總人口數)的家庭用水需求(每人每日兩百公升)。農田取代停機坪和水泥地,成為最強勢的自然景觀侵入者,驚人的滅林過程對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造成負面影響,侵占森林的農地帶來短期收益與糧食貿易,但造成的環境毀壞卻並非是餵飽全球人口的唯一手段。

未雨綢繆,古人為了未知的未來往往有儲存食糧的習慣,這些多與少的分際也是食物浪費的平衡標準,畢竟事先一步的規劃也是生存的必要,這一點也是社會考量點。另外超市對於廢棄食物的處理,慢慢也有捐給食物銀行等回收方式。但是不可讓其他人養成偷懶習慣,故意不購物等待食物救援,經濟與道德之間的平衡,種種一些方式,昨者也詳實說明兩難。豬在古代社會本來就是一個清除者,不管是家戶或是自然森林中一些殘渣,豬替人類處理食餘等,回報以牠的鮮肉,作者提出一個說法,猶太人所以不吃豬,因為原始中東已經喪失森林與遮蔽環境,他無法替人類處理多餘物,剩下就是可能要來搶食物,直到現代化社會才可能有餘力以飼料餵養。先進國家將食物視為可拋棄式商品,不在乎食品工業帶來社會與環境。多數人不願意亞馬遜森林滅絕但卻無法少揮霍食物,脆弱的自然生態體系和氣候問題,可以暫時舒緩、歇息。本書足有400多頁,參考書目就有25頁的原因。 引用數據為有力證據也是殘酷證明。鉅細靡遺地剖析浪費食物的成因。

目錄:
推薦序:環保署長沈世宏,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李偉文,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剩食》作者陳曉蕾
作者序台灣:希望之島

第一章糟塌所有物。引用 約翰福音六:十二(餵飽五千人)
1.解放食物
2 超級市場
3.製造商
4.販賣新鮮感迷思
5 測試你的浪費極限
6 失控:浪費所帶來的環境災害

第二章 揮霍收成。引用 利末記十九:九-十 農地不可割盡,留給窮人與流浪者
7.農地:馬鈴薯之眼
8.魚:奢麋之譜
9.肉:內臟哪有那麼可怕
10.蛀蟲和模具:飢餓之地的浪費
11.剩食革命的源頭
12 什麼都要!我問:有別的可能嗎?

第三章要賺錢就別怕髒。引用 古蘭經七:三十一 吃罷,但別糟蹋食物,阿拉厭惡奢侈者
13.減量:食物是拿來吃的
14.再分配:撿拾者群像
15.回收:堆肥和瓦斯
16.雜食夥伴:小豬和我
17.希望之島:日本、臺灣、南韓
18.教戰手冊:通往理想正義之境

附錄
關於附表之筆記、資料來源、調查方法與數值

--

--

The fishingLumperjack 不爭便姓字老樵漁!
狂狷手記

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與日俱新:上則為星辰,內則為德法。|行中庸走大道,格物致知窮究事理。|擔任台灣貿易的尖兵,貨物互通有無的小卒。|物理,輪機,藝術,電影,閱讀,旅遊,單車,登山,游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