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要大量閱讀?還是精準閱讀?其實是比例的問題
到底應該要大量閱讀?還是精準閱讀?
時常看到有人討論這類話題,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先說結論:都需要,只是比例問題。
你可以大量的精準閱讀,也可以精準的大量閱讀,或者是大量、精準的閱讀。
你問我: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沒有。你高興就好,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說法,可以讓自己看起來高大上,都無妨。
閱讀習慣遠比閱讀數量、速度來得重要
曾經有人問我說:追求閱讀的書量有意義嗎?
我回他:為什麼這麼問?
他回我說,因為看我常分享閱讀的文,現在才年初就已經閱讀超過他一年的閱讀量了,有必要衝數量嗎?
我說,超過一年的閱讀量其實還好,上次有位朋友說是超過他一輩子的閱讀量。這當然是玩笑話,其實我並沒有在意讀了幾本書,而且也不是有閱讀的都有分享。
我在意的是閱讀習慣。所以每天都會閱讀二小時,無論工作再忙,都一定會閱讀。有時候讀不到半本書,有時候可以到二本、甚至更多。
我設定的目標不是一年一百本書或是更多;而是730個小時的閱讀量,產出至少52本書的心得文章。但是今年開始調整產出的作法,改用圖說短文的方式,一來寫作的階段性目標已經達成,二來是將時間投入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你可能會說這樣時間怎麼夠?很簡單,少睡一點、找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選擇在有限能力內的書,都是一種可行方式。只要你想,就能找出方法;你不想,一切都可以是藉口。
大量閱讀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可以肯定的是,大量閱讀可以讓你讀得更快,因為你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一本書看得慢、看不懂,是因為你的背景知識不足夠,很多內容都是新知、都是重點。
閱讀對我來說,是為了增廣見聞、接觸不同的思維,是實現自我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練習、一種輸入。
已知領域的書,我閱讀得很快,目的是為了知道同一件事,他人的觀點是什麼?還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未知的領域的書,我閱讀得就很慢,甚至是好幾遍。第一遍粗略掌握全貌,第二遍開始細讀、作筆記,第三遍帶著問題去提問,第四遍可能是看完相關的書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一遍。
追求閱讀的深度、廣度與高度
我認為,不需要執著於「大量」與「精準」字面上的意思。多少才算大量?五十、一百?還是更多?
我們口中的「大」可能只是別人心中的「小」而已;同樣地,所謂的「精準」又是什麼?考試考一百分、還是書名帶有「精準」二字?
不如換個說法:我們追求的是閱讀的深度、廣度,還有高度。
深度夠,才能夠累積底蘊。從你接觸到的知識點開始往兩側延伸,一邊是知識的本質、理論與發展,一邊是知識的變化、應用與可能性。
廣度大,才能夠融會貫通。在一個領域的困難問題,往往可以在另一個領域找到簡單的解決方法,我認為這是廣泛閱讀的最大好處。另一個好處,是見多識廣,自然強化了邏輯思路和理解能力。
高度有,才能夠鞭辟入裡。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有人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一個概念,就可以說清楚?關鍵在於視野高度。閱讀一些經典書籍、名家觀點,可以學習到他們的觀點與高度。
你可以將深度、廣度與高度,視為立方體的長、寬、高。
這三者就決定了你的知識存量有多大?而這又影響到後續的閱讀成效與速度,產生複利效益。
深度、廣度同時提升,有了基本功和底蘊,再逐漸提升高度。
持之以恆,速度就出來了。
我想告訴你的是:大量閱讀、精準閱讀,都只是一種手段。目的都是為了增加知識存量,讓你更快、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識與內容。提升閱讀的深度、廣度與高度,就能有效增加知識存量,創造閱讀的複利效應。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一些掌聲;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歡迎支持我的新書《高產出的本事》與《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劉奕酉|簡報.簡單報 創辦人/鉑澈行銷顧問有限公司 策略長新書《高產出的本事》|博客來連結
新書《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博客來連結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期許透過簡報與商業思維,解決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上的問題,並展現個人專業價值。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請私訊。簡報.簡單報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easypresentation/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