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零二零第二季閱讀書單(下)

我相信,閱讀的習慣遠比閱讀數量、速度來得重要。

保持每天閱讀兩小時的習慣,在第二季我閱讀了三十四本書,今年累計閱讀量也達到了六十二本。

有趣的是,今年的商管書有不少是與「產出」有關的主題,不論是如何閱讀、寫作、學習,或是打造個人品牌,都是告訴我們如何藉由輸出來獲得自我成長、創造價值與傳遞價值。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十九本書,而這次我將分享其餘的十五本。

48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OKR做不到的,OGSM一頁企畫書精準達成!

目標管理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目標設定,另一個是目標執行。

你可能聽過MBO、KPI與OKR這些名詞,都是目標管理的工具之一,但也都只是目標管理過程的一環、不是全部。

你需要視目標難度、環境條件與組織能力,綜合使用這些工具才能發揮成效。

比方說,能力強、能力弱的團隊在使用KPI時都會出現問題。前者可能會自行解讀追求自己設定的目標,後者也可能自行解讀以輕鬆的方式滿足目標值,雖然本質上不太相同,但都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所以有的組織導入了OKR,改善了目標管理的成效。但是你可能會發現這只對能力強的團隊管用,因為將目標凝聚了共識,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相對的,能力弱的團隊最主要的問題不在於此,所以導入OKR只會更無所適從,因為連把事做對都有困難了,追求做對的事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因此,對於多數企業來說,有了協助目標設定的工具還不夠,還需要確保目標執行的框架。而這本書中談到的OGSM,就是這樣的一個框架,特別是應用在變革管理中。

對於組織來說,變革之所以難是因爲改變會帶來恐懼、變革會牽動溝通,以及龐雜的作業系統,都會造成變革的阻礙。而OGSM就是針對這些阻礙所設計出來的一項工具,簡單、能快速溝通、立即修正,強調凝聚組織對於目標的共識與全員執行力。

包含了最終目的(O)、具體目標(G)、策略(S)和檢核機制(M)這四個環節。

這裡所談的最終目的,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願景、使命之類的詞;而策略指的是偏向執行層面的戰術,而不是企業、事業層級的策略。

簡單來說,就是專注在如何讓目標得以實踐的執行力上,這也是大多數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執行力不足。

概念其實我在過去所使用的V-MOST是相同的,不過在這裡作者將OGSM轉化為一張簡單的表格,以及可操作的具體內容步驟。如果你希望精進目標管理,或是對於設定的目標不知道如何落實執行力,這本書也許可以給你一些參考的方向。

任何工具都是人創造出來的,一定有它適用的條件範圍與限制;我們在學習這些工具時,更應該注意這些假設,然後修正成為自己專屬的工具,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博客來連結

49 能幹的人用統計思考判斷:「統計思考」教你識破真相,正確決策,學會用自己頭腦思考的35堂課

做為唸了六年統計,出了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如何將統計導入決策支援的統計人來說,統計已經內化為思考的一部分。

即使已經很少用到統計方法,但統計思維仍然影響著我的思考、分析、決策與行動。比方說如何判斷做一件事的勝算?如何針對一個生態建立起模型?如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什麼是統計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客觀分析、做出合理判斷的思考方式。

用數據來說話、但又不被數據所矇騙,就是懂統計最大的作用,目的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減少發生謬誤的情況,做出自己不會後悔的判斷。

這本書就是在談論如何運用統計思維來改善生活中的決策品質,不會談到統計理論,所以不用覺得門檻太高。事實上,你甚至可以將它當做冷知識來閱讀,學到一些有用的小知識。

比如說,你怎麼知道排隊時還要等多久?看看一分鐘內有多少人排在你後面,將你前面的人數除上這個數字就是大約等待的時間了。

這就是利特爾法則的應用。

你可能會問:這數字準確嗎?當然不會,而且有時候可能很不準。那這個能幹嘛?

可以讓你知道要不要等下去。如果你估算要等至少一個小時以上,而你等一下有事,就可以先判斷要不要等;而不是等了一個小時,然後又放棄了。

前一陣子,陳時中部長用一張表格來說明為何不做普檢的理由,也是統計的應用。說明在不確定性存在的因素下,可能會有偽陰性、偽陽性的存在而影響成效不彰。

另外,還有一個普遍會發生的謬誤,就是錯把彼此獨立(無關)的視為相關、把相關視為有因果關係,而導致一連串錯誤的判斷。如果你老是覺得做錯判斷而後悔,或是希望強化決策能力又不想唸艱深難懂的統計,我推薦你看看這本書。

博客來連結

50 理財盲點:有錢人不會做的13件理財決定

這本書中出現最多的關鍵字是「聰明人」,多到很難不去注意到,大概每兩頁就會出現一次吧。

也許是作者故意讓我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讀者,更容易注意到接下來所要陳述的內容。

總之,這本書提到的是關於我們對於金錢使用的盲點,或者說「自以為是」的謬誤。作者提到,比起不懂而抗拒任何投資理財工具,自以為懂而盲目使用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大而不自知。

書中提到的幾個點挺有意思的。

比如說,金錢對我們所引發的焦慮,與大腦如何處理不確定性有關。

所以會看到許多投資理財的書,都在告訴我們如何避免邏輯謬誤、如何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能夠愈好的處理這些問題,對待金錢的看法也會完全不同。

此外,書裡頭也提到關於過度重視金錢、過度承擔風險、過度享受消費、過度抱持樂觀等所造成的影響,強調量力而為才是適當的做法。

但關鍵就在於「量」這個字。

我們都明白要審慎評估的道理,但是人的理性有限,在面對緊急情況時,總是會受到過去經驗、知識背景的影響,而做出了高估或低估的舉動,但我們仍然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正確評估、量力而為。

怎麼辦呢?

增加自己的知識存量、經驗存量,多閱讀、多看別人的故事會有幫助;不只是成功的,也要包含失敗的、不好也不壞的。當我們腦中可以做為判斷的樣本資料愈多,愈可以避免找到一條錯誤的基準線。

讓自己做出不後悔的判斷。

是的,正確與否因人而異、隨時間長短而不同,所以別再追求正確的判斷,而是讓自己做出,不管在何時回想都不會後悔的決定。

博客來連結

51 彼得‧杜拉克也提出 反本能計畫:37個科學的方法,管理你人性的弱點!

你覺得自己夠自律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不用擔心,因為多數人是和你一樣的,包括我在內。

如果你覺得我是個自律的人,這一定是個誤會。事實上,我只是懂得用一些方法來促使我前進,或者將時間浪費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比方說,沒有動力幹正事時,我也會打電玩、看漫畫,但會選擇三分鐘內可以結束的小遊戲、連載的漫畫,確保我不會持續下去;環境周圍也會擺著很多書,不想做事時就隨手抓一本來看。

自律,本身就是一件違反本能的行為;是因為沒有成為自然的習慣,所以需要自律來逼迫自己。要養成習慣,有很多的方法。從心理學、行為科學到經濟學的角度都有不少書在談論如何養成習慣、如何持之以恆地做出改變。

但是,知易行難。

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懂,但就是無法持續的實踐。可能缺乏正確的方向,也可能是缺乏正確的方法。這本《反本能計畫》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透過具體可控的科學化方法,來對抗人性的本能,提高做出改變的勝算。

內容包括五個面向

1、自我管理:為什麼總是習慣拖延?
2、時間管理:為什麼總是沒有時間?
3、精力管理:為什麼總是力不從心?
4、格局提升:為什麼總是做錯選擇?
5、升維思考:為什麼總是沒有想到?

作者用了知識點、實踐案例與理論依據,來鋪陳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這樣的架構方式是很值得學習的,如何簡明扼要地說好一件事。許多知識點在其他書籍都可以看到,顯見這本書可以說是集大成,但少了過多的理論闡述,適合平時閱讀量較少、但又希望做出改變的讀者。

很多人會說:不懂這些,不也活得好好的?

的確是。沒有人可以干預你的人生,也沒有必要,選擇完全在於自己手上。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到的

「本能只能讓你活著,反本能卻能讓你出色。」

就是因為多數人不想做,你做到了,就多了些勝出的機會。

博客來連結

52 解構顧客價值鏈:拆解消費者決策流程發現商機切入點,用需求驅動設計新商業模式

市場顛覆從何而來?

這個問題的答案,從過去的技術創新驅動市場變革,已經轉變為由市場消費者來驅動。

記得幾年前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贏過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代表的就是市場顛覆帶來的衝擊。

現在有許多面向都在談顧客導向的體驗提升、服務創新,來驅使技術、產品的升級。如果從商業模型的本質來看,就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與獲取價值的過程。

要讓商模有更好的轉換與運作,三方面都不可偏廢,只不過以往由創造價值(技術創新)來驅動整個商模的轉型,逐漸演變為從傳遞價值(顧客需求)來驅動。

所以我們得瞭解顧客。

包括對顧客需求、體驗路徑、決策過程到價值變現,各方面的理解與創新,都會反映在商模轉型的基礎上,而這也是這本書要談論的重點:顧客價值鏈。

當市場發生顛覆,就表示價值鏈產生「斷鏈」的現象,在書中以「脫鉤」一詞來描述消費者在購物時一連串決策行為之間的連結斷裂,導致原本的商模失效了。

不從顧客角度思考,就找不到問題解決的對策。市場的顛覆,是危機、也是轉機,端看你多瞭解顧客。

博客來連結

53 每個人的商學院・商業進階:最高應用策略,武裝你的商戰進階之路

這本是劉潤《每個人的商學院》這系列的第四本書。

第一本談的是商業的本質、視角等基礎。第二、三本談的是商業的戰術,也就是行銷一定會聽過的產品、定價、通路與行銷這4P,沒搞懂這些,別說自己懂商業操作。

反過來說,有這些概念,你至少可以贏過檯面上一半的對手。

第四本談的則是商業的戰略,或者說策略。包括常見的商模、SWOT、BCG、GE、PEST等戰略工具;如何因應市場變化與競爭切換模式的彈性;如何做大、做強,築起護城河;也提到共享經濟、新零售等商業概念。

因此,這本書定位在商業進階。

戰略,是如何做對的事;戰術,是如何把事做對。而商業思維影響你如何做決定,找到值得去做的事?

你可能面對多個都是在做對的事,這時如何選擇?你可能有很多方法都可以把一件事做對,又該如何選擇?有時,面對的可能不是選擇性的問題,而是抉擇。又該怎麼做比較好?

這就是培養商業思維的目的: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你可能會問:看完這些可以學到什麼厲害的商業策略或技巧嗎?

並不會。

我認為這套書的定位是建立基礎的商業思維,讓讀者知道原來商場上別人是這樣玩的。為什麼會這樣選擇?為什麼要那樣做?

有了商業概念,你才看得懂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正在發生哪些事?以及未可能發生什麼事?然後才是開始學習。學習避開顯而易見的風險、學習如何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學習如何學習商業模式。

長期有在閱讀劉潤的文章,我認為他吸引我之處,不在於什麼厲害的技巧或方法,而是能以生活化的口吻提出對於商業知識的一種理解與詮釋。有時他會用一句話直指問題的本質,讓我不得不去正視這個問題、思考自己會如何做?

如果你想培養商業思維又不得其門而入,或者是想了解商業顧問是如何理解我們熟知的這些模型、概念與商業名詞。我認為這套書挺值得一讀的,或者從你感興趣的部分開始。

博客來連結

54 高能要事時間管理術:把重要的事,做到極致

這是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

你可能看過許多這方面的書,但不同的是,這是一本由課程轉化而來的書。就如同我的書一樣,也是由這些年在企業提供培訓與顧問的過程中所精煉而來,所以展現的是更適合學習與實踐的結構。

我在書中看見許多耳熟能詳的時間管理工具,像是ABC管理法則、番茄鐘、二八法則、行事曆管理,也有作者自創的PNAS。

作者將這些時間管理的工具與概念,整合為一套提升效率與效能的流程,並將時間管理的層次分為九個階段:

一、把一件事做好
二、把一天過好
三、掌控兩週內的固定日程
四、掌控兩週內的彈性事件
五、管理三個月的計畫項目
六、實現一年的夢想
七、明確一生的願景
八、正確補充和釋放自身能量
九、不斷成長、不斷精進

從做好一件事到過好每一天,再來管理好中長期的計畫,到實現自己的夢想與願景,是這本書談到的循序漸進做法。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時間管理的提升不會一次到位、也沒有止境;相對的,要看一個人的時間管理能力,從小地方就能看出。

看完書中的內容再結合自身經驗,我認為做好時間管理的關鍵有三大核心:

.化整為零:拆解任務、持續產出推進
.避輕就重:放棄不重要、推遲相對重要
.精力管理:彈性任務、休息時間的安排

從計畫到排程,再到項目事件、日曆事件與彈性事件的執行,然後反思回饋到下一次的計畫,就是整個時間管理的高效循環。

時間管理,也是就是一種精力管理。

我很認同這句話。時間管理不是把時間塞得滿滿的,而是效率管理與效能管理並行;人不是機器,如何讓自己在消費與恢復精力之間做好平衡,才能保持最大的精力,來迎接任何挑戰。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還有改善空間,不妨參照這本書的方式來調整。或者,做於基底來發展出屬於你自己的時間管理模型。

對我來說,時間管理是為了獲得更多自由的時間,而不是為了消化更多任務。你覺得呢?

博客來連結

55 全球商學院必修決策思維術〔全圖解〕:50張秒懂圖表╳認清問題盲點=做出最佳決定

你是否會有做決定的困擾?

一般來說,我們難以做決定大多是因為資訊不足以判斷,或是多到看不清全貌。有時候會遇到兩個選項都不錯、或是都不太好時的抉擇問題。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這些決策模型。

幫助我們看清楚全貌、讓我們知道身處何處?同時又可以往哪裡去?而最終的決策權,仍是在自己手上。

模型沒有這麼神奇,也不會幫你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但是可以透過模型降低不確定性、減少不必要的風險,做出不會後悔的決定。

至於提高勝算,那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模型不會告訴你這件事。舉例來說,書中提到的艾森豪矩陣,或者說時間管理矩陣你會更熟悉。

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劃分任務的優先順序。

在時間管理中,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模型,但隨著時代演進,任務的急迫性愈來愈難衡量。我們能想到、會放進這個矩陣衡量的,幾乎沒有不急迫的,所以許多人發現這個矩陣不好用了。

以我個人來說,會將這個模型修正為重要性、容易性來劃分,簡單的先做、重要的先做,這是我的時間管理準則。

模型、框架和思維一樣,都需要與時俱進的。

是用來協助我們更好的思考與做決定,而不是限制我們的想法與行動。覺得不好、需要修正,那就改吧!

在書中提到的五十個模型,有些我還真的第一次聽到,像是送禮模型、匪夷所思模型、個人潛力模型等等。不過,我想在某些領域可能有其用途。

如果細數這些模型的結構關係,你會發現有二十一個模型屬於矩陣圖。矩陣圖通常用來組合比較或探討定位問題,而這也是決策思考時最主要在做的事:釐清不同選項的價值定位與相對位置。

從而剔除不要的選項。

是的,決策不是在選擇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

然後就是從留下的選項,做出主觀的判斷。所以,有可能決策過程都沒問題,卻導致了不如預期的結果。這又牽扯到另一個觀念:決策結果,與決策品質要分開來探討。不過在這裡就略而不談了。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書。

博客來連結

56 斜槓的50道難題:你最想知道的成為斜槓青年關鍵提問,關鍵思考與實踐方法

斜槓已經是職場工作者的標配,更是自雇者的基本。

書中集結了三位跨域專家與十位在地優秀斜槓者的經驗分享,告訴你斜槓路上有哪些坑?又該如何應對?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很接地氣,從台灣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其次,談的是從零到ㄧ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境與抉擇。

「我到底該不該斜槓?」
「我該如何斜槓?」
「斜槓路上如何成長、茁壯?」

我想你可以從書中找到這些經驗的參考。對於想朝向知識型斜槓發展的年青朋友與工作者,這是本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博客來連結

57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無時無刻不在。

但是在談判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有太多事情需要去思考,無暇顧到情緒,可能因此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而無法理性思考,更失去了正面情緒帶來優勢的機會。

或許你會覺得談判與自己無關。但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談判,像是工作上的溝通討論、中午決定要吃什麼、花多少錢買一樣商品,都屬於談判的範疇。

無論在商務場合,還是在個人與家庭關係,良好的談判有助於我們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但是,當彼此的意見分歧時,應該要如何應對,才能激發雙方的正面情緒?在這本《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中給出了答案。

作者羅傑.費雪教授,與丹尼爾.夏畢洛教授在書中給出了兩項建議:

.採取主動回應,不要等到出現情緒後再做反應。
.設法滿足欲念,而不是處理情緒。

與其理解當下的各種情緒與其背後的原因,不如聚焦在引發情緒的五大核心欲念,來激發對雙方都有益的正面情緒,就是這本書在探討的主題。

完整閱讀|https://yiyou.pse.is/SHQB3

博客來連結

58 胡思亂想的爆發力:修補、淺嘗、塗鴉。跳脫框架的練習,讓你的專注力更敏銳,工作更有效率

這本書的關鍵字是「節奏」

光看書名其實不容易察覺內容在談些什麼,如果白話點說,就是與專注力有關,以及如何找到工作上的最佳節奏?

我們可以把專注力想像為手電筒,而聚焦、散焦是兩種不同的光束。

聚焦可以讓人看清前方的路,是一道窄又近的光束;而散焦就像是一道寬而遠的光束,可以讓人掌握周遭的景象。

我們需要這兩種光束適時地切換使用,來保持大腦的持續運作。這裡的關鍵不只是切換,還包括適時二字,也就是個人的節奏感。

讓我們的大腦,懂得在聚焦與散焦之間有節奏地切換,讓專注力維持在最好的狀態、避免倦怠的累積,就能提升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的效率與效能。

這個概念在許多書中都可以看到。

像是《極度專注力》與《專注力協定》這兩本談論如何管理專注力空間,還有《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與《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強調在專注與放鬆之間切換的重要性。

學會了如何在聚焦與散焦之間切換,以及切換的節奏,我們對於壓力、風險的應對,以及對生活的理解都會帶來重大的改變。

找到節奏不容易,要維持節奏更不簡單。

因為習慣、不確定性與過度聚焦,都會破壞我們的節奏,讓我們的大腦傾向於維持現狀,直到產生偏差或能量耗盡。

要修正這種狀況的最好辦法,就是刻意散焦,讓自己學會有意識地放鬆,但不是放縱。起身走動、出門散散步都是不錯的做法,安排一些休閒活動與聚會也能達到放鬆的作用。

聚焦與散焦之間切換節奏的概念,同樣可以運用在創新思維與學習上。

最佳的狀態,並不是全神貫注,而是八成的聚焦、兩成的散焦,讓自己處於一種專注卻又能創意思考的狀態。

博客來連結

59 數位轉型力:最完整的企業數位化策略╳50間成功企業案例解析

我們可能都聽過數位轉型。

但什麼是數位轉型?為什麼要數位轉型?又該如何進行數位轉型?轉到哪裡去?能夠說得清楚的人不多。

這是因為資訊的混亂不一。雖然資訊取得比以往更便利、更快速,但也更難去判斷資訊的價值。

書中開宗明義指出,企業運用數位科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數位化。也就是採用電腦系統或數位科技提升效率。

第二階段,是數位優化。在既有數位化與電腦化的基礎上,提升數位化水準,進一步改善組織營運、顧客體驗等面向。

目前有些傳產的中小企業仍在第一階段,急需輔導升級。大多數企業正在做的是第二階段,也有不少企業以為這就是數位轉型,這其實是個誤解。

第三階段的數位轉型,是利用數位科技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比方說,從產品製造轉為服務提供、從產品賣斷轉為訂閱服務,像是Microsoft、Netflix、Apple都開始提供相關的訂閱服務。

對於台灣多數企業來說,真正需要的是第二階段的數位優化;同時,也要思考數位轉型的佈局。這本書從觀念、理論、實作與案例四個部分,提供企業主關於數位轉型的正確認知,以及如何在組織中推動的方法與案例參考。

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是省下的企業主搜集與澄清資訊的時間,得以快速建立基礎觀念,將時間投入在如何做對組織真正有益的行動上。

數位轉型不單單是企業該面對的問題,對於個人也是需要好好思考,如何透過數位轉型提升自我競爭力?對自雇者來說,如何運用數位轉型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更是刻不容緩的一道課題。書中的案例,我想可以帶來不少啟發。

博客來連結

60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雖然知識、資訊唾手可得,但只有「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才能鍛鍊思考力、人格與素養

「網路上什麼都有,為什麼還要看書?」

齋藤孝出版過許多學習、讀書的著作,也一再強調讀書的樂趣與重要性。

他認為,讀書可以發生改變、帶來前進的力量,但是隨著內容型態的改變,我們所接觸到的資訊既多、又亂;所以,不只要讀書,更要懂得如何讀書。

學習如何讀書、懂得如何抓住每一本書的本質,將每一個知識點串連成線、編織成面,不只能深化我們的知識、思考與人格,也能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受。

讀書能增長見識,但懂得讀書才能豐富我們的人生。學習如何學習、閱讀如何閱讀,我想《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正是一本這樣的書。

完整閱讀|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懂得讀書,方能豐富人生

博客來連結

61 教練:價值兆元的管理課,賈伯斯、佩吉、皮查不公開教練的高績效團隊心法

你聽過比爾.坎貝爾嗎?可能沒有。但你知道嗎?蘋果的庫克、谷歌的皮查、臉書的祖克柏與桑德柏格等,當今許多頂尖創業家、執行長與高階主管心中有疑惑時,他們都去問坎貝爾。

坎貝爾沒有科技背景,卻成為科技名人最信任的教練。

他曾經協助了賈伯斯力挽狂瀾,將蘋果從瀕臨倒閉重整到再見輝煌;從零培養佩吉、布林成長,讓谷歌從一家新創壯大成為市值達數千億美元的公司。光這兩家公司就創造了逾兆的價值,更別說他為其他重要企業的成長提供的關鍵指導。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本書的本質,是在談成就他人的管理智慧。

摘錄整理了一些個人覺得有價值的觀點:

這個世界面臨著眾多挑戰,唯有靠團隊才能解決,而那些團隊都需要教練。要成為優秀的管理者,你得知道如何當教練。畢竟,一個人的職位愈高,你的成功愈取決於能否讓他人取得成功;本質上,這就是教練的責任,很多管理技巧可以靠授權,但教練工作無法假手他人。

另一方面,身處高位的人,通常身處更多需要互相信賴的關係,卻也更容易感到自己是一個人、與他人更為疏遠。在一份心理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權力會帶來孤立、與他人隔絕的主觀感受。他們強大的自尊與自信帶來成功,但也通常伴隨著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性,他們需要別人的肯定,也需要知道有人覺得他們做得很好;而教練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

我們或許無法遇到像比爾這樣的教練,但仍然可以從書中一窺教練的原則,學習如何改變自己、影響他人。在這本書中從管理、信任、團隊與社群四個層面來探討比爾的管理原則,而其中「信任」最為重要,也是所有關係的基石。

有了信任,團隊成員的心理安全感也最強。此時,在面對任何問題時,只要搞定了團隊,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因為優質的團隊會戰勝一切。宏觀來看,建立社群與打造團隊是同一件事,都是為了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持久的關係。在工作中與生活中都可以建立社群,當社群中的成員彼此有深厚連結時,這個社群將變得非常強大。

謹記:人,才是最重要的。

頭銜使你成為管理者,部屬使你成為領導人。

永遠保持「我想幫上忙」的心態,但要做個「懂得保護自我」的給予者。慷慨但也知道自身的底線,他們不會什麼忙都幫,而是會選擇高影響力、低成本的幫助方式,如此才不會把自己掏空,也才能保持自己的慷慨,並享受助人的快樂。

完整閱讀|https://yiyou.pse.is/T3SYA

博客來連結

62 最強工作習慣:高產出的人做的事跟你不一樣

收到樂金寄來的新書,花了大概二十分鐘不到就看完,對我來說內容都是熟知、習慣在做的,並沒有學到新東西。

因為,高產出的人的確都是這樣做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高產出的人,這本書不適合你,我建議站在書店花些時間看看即可。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產出效率,不是那麼的好,這本書倒是值得一讀。

因為,內容很簡單,就是四十二條建議,但都是高產出的人在做,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你可能會看到在不少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的書中都有提到的概念,但這裡不談技巧、只說應用。總結來說,高產出的關鍵就是

.提升時間管理的效能與效率
.做好人際與情緒管理,化阻力為助力
.找到屬於自己的精力管理節奏

書中的四十二條建議都可以對應到這三個關鍵。

比方說,在時間管理上有三條相當重要的原則,如果你不知道,別說你懂得如何做好時間管理:

.先從「花時間的工作」開始處理(吃青蛙)
.將工作切割為細節(化整為零、持續產出的敏捷思維)
.定期讓自己休息、行事曆上保留空白(番茄鐘)

我們與高產出的人之間的差別,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就是「選擇」了。包括做什麼?做的順序?做的完成度?與看待事物的視野。

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是最後一項建議:高產出的人,會刻意找出自己「狀況不佳」的時段。

不勉強、不逞強,承認自己也會有狀況不佳的時候,懂得讓影響降到最低,才是讓發揮最佳性能的有效方式。

其他的,就留待各自去體會了。

博客來連結

延伸閱讀:
我的二零二零第二季閱讀書單(上)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一些掌聲;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歡迎支持我的新書《高產出的本事》與《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劉奕酉|簡報.簡單報 創辦人/鉑澈行銷顧問有限公司 策略長新書《高產出的本事》|博客來連結
新書《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博客來連結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期許透過簡報與商業思維,解決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上的問題,並展現個人專業價值。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請私訊。簡報.簡單報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easypresentation/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

--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劉奕酉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著有四本暢銷書/邀約請私訊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