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隧道效應,讓自己有餘裕布局未來的兩個建議

當我們因為各種問題分身乏術時,通常會放棄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會專注在眼下的問題,視野會變得如同在隧道中那樣狹隘,這就是「隧道效應」的概念。

這時候,我們無法進行長期規劃、也無法策略性地排列問題的優先順序,因為眼下的問題就是「最重要」的。

「我沒有時間了。」
「成本已經超出原本的預期了。」

我們會用各種理由來合理化當下的選擇。

而且,隧道效應有可能會帶來情感上的獎勵,因為我們解決了眼下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榮譽感就會油然而生,結果陷在隧道效應之中而無法自拔。

缺乏長遠規劃,放大了隧道效應

但是隧道效應最可怕的,是在心理上的影響:不知道隧道有多長?

一方面注意著隧道內的車況、另一方面想著什麼時候可以離開隧道,這種矛盾會讓身心感受到巨大的煎熬。想離開隧道的是自己,不斷加長隧道的也是自己。為什麼?

因為沒有妥善規劃。

我指的不是沒有規劃,而是沒有長遠的規劃,就好像在大霧中的陌生路段前行,原本的不安因為能見度不佳被數倍放大了。

這時候我們會陷入決策癱瘓、認知麻痹的困境中,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已經盡力了,只希望儘早脫離現狀。」

但還是沒有任何規劃,只是期望。

擺脫隧道效應的兩個建議

要擺脫隧道效應,我的做法是,量化隧道的長度、保留百分之十的資源給隧道後。

量化隧道長度,不是為了知道還要「困在」這裡多久?而是評估需要「投入」多少時間與精力在這裡?

然後,我只會投入九成的資源在隧道中的事,而且專心的做好這件事,不去想其他的。如果有新的因素加入可能使得隧道加長,我就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件事,評估要不要接受?晚一點接受、還是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這會讓自己更審慎的做出加長隧道的決定。或者,想辦法提升效率,在相同的資源下承接更多任務。

那麼保留的百分之十做什麼?為了隧道後的佈局。不是離開隧道後再來投入別的事,而是在隧道中就在佈局另一件事的準備。這可以堅定離開隧道的決心,甚至可能發現自己不是在隧道中,而是前往下一個目標的必經過程。

這容易嗎?我想很不容易。

我自己也在刻意練習,試圖讓自己可以更有餘裕的做這件事,而我現在保留給隧道後的比例大約兩成左右。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或許可以試試我的方法;不過前提是你有意識到這件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劉奕酉|簡報.簡單報 創辦人/鉑澈行銷顧問有限公司 策略長《高產出的本事》|博客來連結
《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博客來連結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期許透過簡報與商業思維,解決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上的問題,並展現個人專業價值。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請私訊。簡報.簡單報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easypresentation/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

--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劉奕酉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著有四本暢銷書/邀約請私訊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