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博士轉職資料科學家的地獄之路(一):求職背景與心態

先回答一個常見問題:「臨床心理學是文組嗎?」

其實我也不知道,有時候心理學被分在理學院(比方說台大心理系給的學位是Bachelor of Science),有時候被分在社科院(像 Stony Brook University給我的是Master of Arts)。

但在眾多文組科系都能加個數理元素晉身為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a.k.a. 美國政府重點人才招募對象)的今日,我們臨床心理學還不是STEM的一員。

所以基本上我算文組吧,呵呵。

這篇先簡單分享一下轉職背景與心態,之後會寫
(二)履歷準備與投遞策略
(三)面試題型百變怪
(四)薪水協商與轉職經驗總結

希望能幫到其他想轉往資料科學發展的人們。

求職背景:正在做最後一年住院心理師的臨床心理學博士生

特殊技能:Verbal De-escalation (讓正在大哭大鬧的病人與家屬全部在15分鐘內安靜下來)

轉職目標:與人類行為資料相關的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 之後簡稱DS)

轉職限制:另一半在西雅圖,所以必須是西雅圖附近的工作或遠端工作

轉職原因:喜歡資料分析、想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對心理師&學術界的薪資與工時不滿

轉職準備:08/2022–08/2023(前十個月還在當全職住院心理師、後兩個月待業)

相關初始條件(就是很普通的社科研究者轉職的初始條件):

  1. 熟悉語言: R、Python、前端
  2. 強項:研究方法、資料視覺化 、溝通能力
  3. 曾在發表過的論文中用過的方法:basic stats、complex sampling design, generalized regression、multivariate modeling、multilevel modeling、network analysis、machine learning (imbalanced class issues, unsupervised learning, predictive modeling, decision-tree based models)
  4. 只有在課程中學過的:Bayesian, time-series forecasting, big data, deep learning, NLP
  5. 弱項:沒有相關學位、對很多術語不熟習、沒有GitHub協作經驗、沒有相關實習經驗、沒有algorithm development經驗
  6. 投出去的履歷:沒有數,但絕對超過200份
  7. 拿過的面試數量:5個左右
  8. 拿到的offer:2個
  9. 最後落點:Qualtrics
    職稱:Data Scientist II
    年薪:USD 200K+
    工作內容:醫療產業相關

我身邊的人,尤其是學術界的朋友們,一直不懂為什麼我投了整整一年的履歷。

很多人以為業界比學界次一級,只要願意出賣靈魂就輕鬆有錢賺,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在學界也混得不算差,但業界需要的技能樹、經驗都與學界都很不一樣,更像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各有其優缺點,沒有優劣之分。

有在關注北美科技業的人應該也知道,2022–2023的北美科技業就業市場一片慘淡,我能在這個時間點轉職成功完全是奇蹟般的幸運。

雖然2023開始稍稍回溫,但市場上依然充斥著被科技大廠釋出的人才,中小型企業開心撿寶,大家都只要senior員工,entry-level職缺佔比不斷下降(我還看過entry-level job要求要七年以上工作經驗的…)。

經濟不景氣,公司率先砍的就是研究與開發部門。DS和純粹的軟體工程師不一樣,基本上公司不研究與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就沒DS的事了。不說連CS的PhD們都開始戰戰兢兢,五六年前那些非相關科系PhD畢業後被當作跨領域人才高薪招攬的現象更是直接成為都市傳說。

不僅研究部門縮減,很多公司乾脆把基礎DS全部外包。常常我在A公司的網站投了DS的職缺杳無音信,但不久後就會有Staffing Company的人打電話問我要不要應徵外派A公司的DS職缺。

簡單來說,這種工作合約就是你其實是屬於Staffing Company 旗下的員工,而非A公司的員工。你不能享有A公司員工福利,也不能碰A公司的核心機密計畫。很多的合約還是一年一聘,非常沒有保障,薪水也遠不如A公司正式員工,在公司裡講話也完全沒有份量。

也有人覺得先求有再求好,先當個外派人員累積經驗,之後轉正或是再跳槽到更好的公司。但這真的不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我基本上不接任何外派公司recruiters的電話。

當然任性也得要有任性的本錢。

在美國工作首先得要考慮到身份問題。

一般狀況下畢業後90天內得要找到雇主才能繼續用OPT的身份留下工作,公司願意贊助的話有機會抽H1-B甚至幫忙辦綠卡。

但大家記得我是文組嗎?

STEM OPT有三年,文組OPT只有一年,等於我只有一次抽工作簽證的機會,現在工作簽證中獎率已經掉到15%以下,被戲稱為海底撈…
憑我的爛籤運就算找到工作也是不可能抽得到的,很多公司甚至不願意請沒有STEM OPT的員工(誰會希望員工上工一年就走)。

考量到畢業後的就業困境,我在博五的時候靠著論文發表申請了國家利益豁免(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NIW),屬於美國職業移民第二類優先的特例,可以在沒有雇主贊助的狀況下申請綠卡。

在我做住院心理師的那年NIW審核通過,雖然要拿到綠卡還要再等個一兩年,但至少暫時可以留在美國,也可以拿到工作許可,也不受畢業後90天內須要找到雇主的條款影響。

所以我才能有底氣地慢慢找工作。

話說我也不覺得派遣公司會願意幫忙處理簽證問題啦,身為移民真的除了待在各行各業的tier 1 之外別無選擇(與國際生們相擁而泣)。

除了身份之外也要考量到經濟問題,我很幸運地有願意援助我的伴侶。
不過也不可能坐吃山空一輩子,我當時設定的停損點是如果待業半年找不到工作,那我會回去找個博後或回醫院當心理師。

總之轉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既要有破釜沈舟的決心,但同時也要考量好現實條件,想好停損點與後路。

以下三個心態在我轉職的過程中幫了我很多:

  1. 今天就是最好的時間
  2. 放下無謂的自尊心
  3. 時常內省,找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今天就是最好的時間

我準備轉職的前十個月還在做住院心理師,唯一可以準備轉職的時間點就是下班後。美國住院心理師的生活大概就是一天六到七小時花在跟病人對話上,再花一到兩小時寫病歷,非常燒腦。但如果要等到我有完整的時間來準備,那就是十個月以後了。

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不要高估完整時間的重要性,因為人性本懶(事實也證明我後來可以全職準備的那兩個月我在耍廢居多…)。

每天不管能做多做少都沒關係,重點是決定轉職就從今天開始準備,不要等。

放下無謂的自尊心

要轉職的大家可能都會有一段時間經歷在兩種思維中橫跳的狀態:

一種是:我的領域這麼難念,我又有這麼多transferable skills,為什麼業界看不上我。

另一種是:我沒救了我就廢我的文憑是垃圾我白白浪費了這麼多年光陰。

其實兩種心理狀態的本質都一樣,那就是無謂的自尊心。
自尊心比天高,卻得不到外界的認可時,就會陷入怨天怨地怨自己的負面漩渦。

這邊先跟大家區分一下兩個心理學的概念,一個是confidence,一個是self-efficacy。

大家常常以為我們要培養的是confidence,站出去就是意氣風發我好棒棒睥睨眾生的霸總態度。Confidence指的是當下對外的狀態,沒有絕對的好壞。
但當confidence 與現實狀態不吻合,比方說你對自己的transferrable skills超有信心,卻沒有人買單時,可能就會陷入一個心靈衝突的狀態,要嘛怪別人都是they的錯,要嘛怪自己陷入焦慮與憂鬱的風暴。

而self-efficacy講的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相信自己「做得到」,即使現在不行,未來也可以。擁有高self-efficacy 的人不會用外界的回饋來定義自己,因此能夠用穩定的心態去分析外界狀態,並接納自己現況與外界要求的差異所在,相信自己「做得到」,補足不足,逐漸往自己想要的目標走去。

無謂的自尊,其實就是與現實狀況不匹配的confidence。
放下它,改成培養self-efficacy。

時常內省,找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每個人的生活作息都不一樣,像我就是一天必須睡八小時、定時吃三餐、專注時段又非常有限的物種。

既然改變不了生理限制,不如先讓生理時鐘正常運作再來排行程。

大致上我會區分成:適合產出的時間適合學習的時間,與適合複習的時間

無論是產出新的code、履歷、作品集等等,都要在你大腦最活躍的時間點。
我自己最活躍的時間是下午,但那個時間我通常在上班,所以我會選擇假日優先空出時間處理需要產出的事情。

適合學習的時間大概就是你大腦還動得了的時候都可以。對我來說從下班到睡前,都很適合閱讀、上網課接受資訊。

複習最不耗腦力,比方說你一覺醒來腦袋還不清楚,或是你今天上班特別累腦袋已經是糨糊時,就適合複習以前學過的東西。

當然冗廢如我也不是除了睡覺吃飯就在準備轉職,該耍廢得耍廢。如果你發現排的行程總是落後,那就代表你高估自己的生產力了。接納自己就廢的事實,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行程表,那就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了。

我行程表也換了無數次,換行程表不可恥。

也不用看什麼高效學習、養成好習慣之類的書,生物演化上就是以保存能量為主,為什麼非得要欺騙大腦不間斷的工作。時常內省,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與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真的不知道怎麼排行程,無論是尋求career consultant 或心理師(對,這其實也是我以前的業務內容之一,記得找會教executive functioning skills的心理師)的協助都蠻有用的。

與想轉職的各位共勉之。

--

--

Alina Lin
臨床心理學家的跨界漫遊之旅:人文、醫療、與科技

臨床心理學博士,遊走於人文、數理,與醫療三界。嚐過學術的酸甜苦累,也見過診間的生老病死,最後決定落腳科技業當個快樂的資料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