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壞的後果

李卓穎
自聊治療
Published in
2 min readApr 13, 2018
Photo by LiCW

有人說,我們都活在自我中心的社會。拿起雜誌或報紙,我們看到的是消費主導的文化。廣告商要我們相信,買了他們的產品就可以改善生活和自信;身材與美貌是幸福的關鍵;我們追捧的對像是影星和富豪;成功的定義是有樓有車有專業。在這氛圍下,家長們也用這態度去教養孩子。我們安排他們讀名校,請最好的補習老師,用最新款的電腦。他們的履歷檔案放滿幾十張證書和獎項,彷彿檔案的厚度可以証明他們有多成功和幸福。另一方面,子女本身也受盡萬千寵愛。他們上學放學上興趣班都有家傭和祖父母陪同,在家庭聚會中他們是眾人的焦點,一舉手一投足都得到家人誇張的稱讚。我們認為,寵愛不會過多,只會過少。

事實上,被寵壞的後果是不容忽視的。心理分析學對病態的自我中心 (narcissism) 有很深入的探討,值得我們參考。被寵壞的孩子有可能會成為自我中心的人,雖然經常被人稱讚,內心卻是空洞的。他們喜愛表現自己,以擁有最出名最名貴的物質為榮,困為他們的自我價值都是外在的。他們愛高談闊論,對於其他人的觀點感受卻亳無興趣。他們心底裡自知不是完美,卻害怕被人揭發。為了逃避內心的羞恥感,他們會不斷努力去爭取別人的愛戴。他們看重並經常留意身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並會因為他人的負面反應而感到沮喪或憤怒。他們不善於建立親密關係,因為他們眼中只有自己,也害怕對方不會接納真正的自己。當他們不再擁有最好的物質或表現的時候,便會變得洩氣和抑鬱。

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而真愛是切實和沒有虛假的。所以家長應該多稱讚孩子,並要讚得適當和具體。孩子需要感到被愛,同時也應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更重要的,是讓他知道自己已經被無條件地接納和肯定 — 包括他的一切缺點和軟弱在內。有了這內在的安穩,孩子便不需要疲於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可以真正關心別人了。

--

--

李卓穎
自聊治療

Thomas Li,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在澳洲生活和受訓多年後回港。現在私人執業。 在醫學中偏愛精神科,在精神科中偏愛心理分析治療。 相信現今醫藥科技當道的時代,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和人際間的千絲萬縷仍然是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