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發想】設計策略

NTU DT Club 台大設計思考社
台大設計思考社
8 min readDec 31, 2023

講師:卓致遠

很榮幸可以在設計思考的「發想」階段邀請到致遠體驗設計創辦人 — — 卓致遠老師,來為我們介紹!這篇記錄會從老師和我們分享的「見識謀斷」概念開始,接著會介紹老師和我們分享的,除了pov以外的定義問題的方法,最後則是發想的執行步驟說明,如果對這次的內容感到好奇的話,就一起看下去吧!

如果還沒看過「定義」階段的社課回顧,可以點擊下方連結 ↓↓

講師介紹:
卓致遠老師是「致遠體驗設計」公司的創辦人,過去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報稅系統難用到爆炸」,推動政府改善報稅系統的使用流程與設計介面,也被媒體說是「幫唐鳳改變報稅系統的酸民」。

文章目錄
一、什麼是「見識謀斷」?
二、觸動人心的題目:如何做出好的定義
(一)Jobs-to-be-Done
(二)描述「識」的注意事項
三、設計衝刺

一、什麼是「見識謀斷」?

<【設計思考|定義】資料分析與需求定義>中,我們提到了整理完親合圖之後,可以接著統整設計觀點(POV, Point of View)。在這一章中,我們會先帶大家認識「見識謀斷」這個概念。

見識謀斷雙鑽石設計流程的概念很相似,都是描述從認識問題到確立決策的整個過程。見、識代表認識問題謀、斷代表確立決策。

(見識謀斷向量圖 改自/卓致遠老師的課程簡報)
(雙鑽石設計流程 來源/© Design Council 2014)

以下為見識謀斷的詳細敘述:

見(Discover):具體現況

從用戶身上看見的所有事實,也就是用戶訪談*得到的結果。例如:某間公司沒有規範員工上班的服裝,所以 A 員工每天出門上班前,總會不小心花比預期長的時間挑選衣服,導致上班遲到的問題。

*用戶訪談
有關使用者研究和訪談的部分,可以回顧使用者研究(上)使用者研究(下)這兩篇文章看更詳細的說明

識(Define):抽象原因

事實背後隱含的多種可能性。接續上述例子,我們發現 A 員工上班遲到的現象其實是

  • 因為沒有掌握天氣狀況,所以才會不知道該穿著什麼樣的服裝
  • 平常沒有將衣櫃裡的衣服進行分類與整理,所以在挑選時才有困難
  • 因為沒有確認好出門前的所有事項,所以沒有保留足夠的時間挑選衣服

謀(Develop):具體產出

針對找到的「識」,提出多個不同的解決方案。同樣的例子,想要解決 A 員工上班遲到的問題,我們可能可以

  • 在該員工關閉鬧鐘起床時,鬧鐘以語音的形式提醒他當日所在地區的天氣狀況,來解決這個問題
  • 將衣櫃服裝以穿著部位、季節分類,當他接收到氣象資訊後,就可以鎖定相關分類,小範圍地找適合的服裝
  • 在工作日前一個晚上,先確認好隔天出門前的準備事項,才不會隔天一大早手忙腳亂,沒時間挑選衣服

斷(Deliver):抽象價值

審慎評估先前提出的多個解方,並做出有價值的決策。可以依據執行難易度、所需時間、或是以養成好習慣為考量,決定執行解決方法的優先順序。

這邊致遠老師也分享了一個幫助我們完整描述「見識謀斷」的句型:

回到目錄

二、觸動人心的題目:如何做出好的定義

【設計思考|定義】資料分析與需求定義>這篇社課回顧中,有說到「定義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定義好用戶的問題,後續的設計方向很有可能會出大錯。而前面我們也有提到「見識謀斷」中的「識」指的就是「定義」。

關於提出「識」的方法,第一種是前幾週阿葉老師分享的 POV;而在這堂課裡,致遠老師則和我們介紹了第二種方法 — Jobs-to-be-Done。

Jobs-to-be-Done

想像顧客旅程地圖的概念,首先我們要將用戶的行為切分成不同的時間段來審視。沿用前面 A 員工的範例就是:挑衣服前、挑衣服中、挑衣服後。將行為分成不同階段,可以幫助我們反思用戶在各階段想達到的價值(需求)是什麼,接著再以此找出更深一層的洞察。

時段切分的數量可以依照使用者或團隊設計目標決定,不過老師建議大家,至少要能切分出三個時間段(行為前、中、後),每個階段產出至少一個「識」,避免漏掉用戶在任何一個階段行為的考量。

「識」的示意圖

描述「識」的注意事項
前面提到「識」很重要,但怎麼樣才算一個好的「識」呢,這邊舉個例子讓大家參考

  • 第一種寫法:民眾 登入報稅系統 時,有 不知道要用哪種方式登入 的現象,其實是需要 明確的登入選項,來達到 提升用戶操作便利性 的效益。
  • 第二種寫法:民眾登入報稅系統 時,有 不知道要用哪種方式登入 的現象,其實是需要 在選擇時獲得協助評估的資訊,來達到 減少摸索登入選項所花費的時間 的效益。

有感受到兩種寫法的差異嗎?同樣都是以「民眾在登入報稅系統時,有不知道要用哪種方式登入的現象」作為「見」,第一種寫法的「識」很直觀 — 因為不知道方式,所以需要提供明確選項;而第二種的格局則相對比較大,也讓後續在發想解方時能有較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寫「識」時,要儘可能試試看不同層面的思考。

以下則是老師提供給大家的三個檢視「識」的方向:

1. 點出對使用者而言更重要的問題

在撰寫「識」的時候,可以盡量去挖掘使用者內心的感受。雖然思考這種非肉眼可見的抽象原因,通常會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但這卻也是影響後續設計有沒有打中用戶痛點的關鍵!

2. 不要是具體的解法

如果在寫「識」的時候就直接寫好具體的解法,那後續的發想空間會很容易受限於現在提出的解法,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盡量把「識」寫的抽象一點沒關係。

3. 「識」需要與「見」有關聯性

撰寫完「識」之後,一定要回頭檢查是否有呼應到「見」(問題的具體現況)。由於沒有定義好的「識」會很大程度影響到後續的設計方向,因此一定要確保,所有解法都有圍繞著使用者的問題

回到目錄

三、設計衝刺

決定好「識」之後,就可以進入到「謀」的階段啦!

老師建議大家在發想解方前可以先觀察一下市場上現有的產品都是怎麼做的,找出好的設計,然後了解他為什麼「好」。延續上面報稅系統的例子,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幫助使用者「獲得協助評估的資訊,以減少摸索登入選項所花費的時間」,在觀察時就可以從有提供評估資訊,或快速登入的 app 介面開始找起,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觀察時不需要侷限在報稅的領域,任何能提供評估資訊,或快速登入的界面都可以被拿來參考。

在參考過一輪別人的作品後,就可以開始產出自己的設計。這邊老師和我們介紹「working alone, together」的概念 — 好點子不會只有一個,所以一開始要想辦法多產出幾個點子,不過因為想點子很耗時耗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比較好的做法會是「有時自己想(working alone),有時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想(working together)」,最後再整合成一個最終版的解方。

而從發想到執行大致上可以分成六個階段:

發想的六個階段

1. 快速發想|working alone

各自從先前找到的參考設計,或根據過去經驗快速產出多個不同方向的概念,這個階段重量不重質,不需要過度執著於想出最好的答案,瘋狂一點也沒關係*。

*瘋狂發想的方式:crazy 8
將一張紙分成八等分,一分鐘寫下一個點子,時間到就移動到下一個格子,八分鐘到就有八個點子。

2. 分享概念|working together

和其他夥伴分享自己發想的概念方向,這時大家可以針對彼此提出來的觀點再做出進一步的討論跟發想。

3. 統整並提出視覺化方案|working alone

根據第 1、2 階段的基礎進行統整,並各自把原本只是文字形式的點子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這邊的視覺化不需要真的畫的很精美,簡單畫出主要的功能或特色就可以了,視覺化的演示會讓人有更深刻的感覺,也比較能確定彼此對該點子有一致的想像。

4. 比較重要性|working together

把各自畫的方案放到同一個平面上,大家一起討論跟比較各個方案的重要性,收斂出幾個團隊認為最重要或最需要被產出的方案。

這個階段可以用貼紙來輔助討論(不管是線上還是實體都適用),在自己覺得重要的方案下貼上一張貼紙,越多貼紙的方案代表是受到越多人認可,可以作為收斂解方的依據。

5. 執行細節|working alone

針對先前收斂出來的方案,各自發想使用場景及執行細節。可以想成是畫分鏡圖的概念,把每個執行步驟都列出來。

6. 確認流程|working together

整合大家畫的流程,去蕪存菁,產出最終的解方。

回到目錄

相信看完這周的社課紀錄後,大家都對設計策略有了基本的認識,也非常感謝致遠老師為我們準備豐富的課程內容!下次的社課紀錄將會和大家分享該如何把解方拿來進行測試。歡迎對設計思考有興趣的大家持續關注台大設計思考社(NTUDT)的 MediumFacebookInstagram ,跟我們交流想法~

撰文/洪翊淳、鄭羿宣(按姓氏筆畫排序)

--

--

NTU DT Club 台大設計思考社
台大設計思考社

台大設計思考社(NTU D. Thinking Club)是由一群熱愛設計思考,相信設計思考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所組成,並逐步將創意思考的種子散播於台灣。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設計思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