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測試】設計驗證基礎概念與實務(上)

講師:黃勇偉

本週很榮幸邀請到在 104 人力銀行擔任用戶研究員的黃勇偉老師,來為 DT 的社員們介紹設計思考的最後一步「測試」。如果想了解測試的基本概念及完整流程,就一起接著看下去吧!

如果還沒看過發想階段的社課回顧可以點擊下方連結 ↓↓

講師介紹:
勇偉老師擁有多年用戶研究員經驗,現任職於 104人力銀行的用戶研究團隊,致力於使用各種研究方法,來分析用戶的行為及需求,並持續創造符合市場與用戶需求的產品。

文章目錄
一、設計驗證基礎概念
二、概念測試 & 易用性測試
三、測試專案流程
四、受試者招募
五、測試訪談腳本

一、設計驗證基礎概念

在上一篇設計策略(超連結)中,提到了「見識謀斷」的概念可以協助定義問題,來讓我們思考解決方法。在這一章中,我們要接著探討如何測試解決方案(設計原型)。而在開始進行測試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設計驗證的概念。

什麼是「設計驗證」?

設計驗證就是「設計者對於設計物與外在*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關係的假設」

*外在
包含目標對象(用戶、寵物……等)、使用情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

換句話說就是在確認設計師創造的產品和使用者、情境之間的關係,像是使用者在使用 App 時,對頁面架構的認知、預期的操作方式、對設計的接受度、喜好度等

而實際做出一個原型丟進生活去做評估,了解該產品有沒有滿足對象、情境、價值 — — 三個影響設計的關鍵因素,就是測試的一種。

如何提出「設計假設」?

首先需要釐清「假說」跟「問題」不一樣

  • 問題(Questions):任何加上問號的句子,都可以是問題。
  • 假說(Hypothesis):對世界運作方式的某種猜想,可能來自各種了解、經驗、直
    覺,是一個直述句

「假說」通常會暗示要搜集哪些資料來做驗證。例如:

  • 貓咪不吃飼料是因為新買的飼料很難吃
  • 用戶不願意來論壇發文,可能是因為網站的介面設計不好用

常見且完整的設計假設通常會長的像是:
「誰(Who)」「什麼情況下(Content)」「什麼方式(How)」*解決或滿足「問題需求(What)」

*解決或滿足「問題或需求(What)」
這部分也會顯示出問題解決後所帶來的價值(Value),建議在設計時可以多思考「用戶為什麼要用?要買?」

若是針對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中的設計假設,可以試著往以下的幾個方向思考:

  • 在什麼使用情境下,什麼樣的設計(資訊呈現、頁面佈局、互動元件等)可以讓使用者完成什麼任務
  • 在什麼使用情境下,什麼樣的設計(資訊呈現、頁面佈局、互動元件等)可以讓使用者知道該如何使用它接受介面中的引導繼續使用
  • 在什麼使用情境下,什麼樣的設計(資訊呈現、頁面佈局、互動元件等)可以讓使用者獲得什麼,進而促發什麼行為、 感受

什麼樣的使用者,在擁有什麼意圖時,會需要什麼、想做什麼(對於用戶需求的假設)

這邊勇偉老師也有特別補充關於適合用於「設計驗證」的原型保真度

其實不管是低保真度(紙張繪畫)還是高保真度(可互動數位原型)都可以,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做到特定程度的原型才能拿去做測試評估,一切取決於設計者想要驗證什麼。因此,建議可以先確認要驗證什麼,再來思考需要什麼樣的原型。

回到目錄

二、概念測試 & 易用性測試

用戶研究的方式可以分為:

  • 「探索型研究」:探索「問題」的研究
  • 「驗證型研究」:驗證「解法」的研究(也是本篇文章談論的重點)
黃色方框標示的是常見的驗證型研究的方法(來源/NN/G,Christian Rohrer,When to Use Which User-Experience Research Methods)

這裡將著重討論兩個常見的驗證型研究:概念測試(Concept Testing)和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概念測試(Concept Testing)

  • 通常應用於產品設計初期。
  • 目的是要確保設計的價值主張、核心假設,與目標對象的需求脈絡之間的適配性
  • 這不是真的要讓用戶操作原型,而是先介紹概念給用戶了解,讓用戶自行去想像後,來告訴研究員有沒有問題

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 通常應用於產品設計後期。
  • 目的是要確保在特定使用情境中,系統、產品或服務能夠被特定使用者有效率且滿意地使用,以達到特定目標的程度。
  • 這部分則真的讓用戶去操作原型,以探討用戶是不是真的能夠順利地使用原型來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這是數位產品最常使用的測試方式)

易用性可以分成不同的解釋面向,下圖是兩種常見的分法:

易用性的5大面向,左圖由 Whitney Quesenberry 提出,右圖由 NN/g 提出(來源/黃勇偉老師課程簡報,概念沿自 WQusabilityNN/g

這裡介紹 Whitney Quesenberry 提出的五大易用性面向:

  1. 有效性(Effective):產品、系統能夠幫助用戶達到他們的目標,並成功完成所需的任務
  2. 效率(Efficient):用戶能夠最輕鬆、最快地完成任務,且系統應能夠支援高效率的工作流程
  3. 引人入勝(Engaging):產品或系統應該能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提供愉悅有趣的使用體驗
  4. 容錯性(Error tolerant):系統應該能夠防範、容忍用戶出錯,並提供明確的錯誤處理和回饋,使用戶可以輕鬆地從錯誤中恢復
  5. 易於學習(Easy to learn):新用戶能夠迅速學習如何使用產品或系統,並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基本操作

如何進行概念測試?

常用的原型形式有概念板、分鏡腳本、影片、線框稿、甚至是展場等等,只要選擇能夠讓受訪者清楚了解設計概念、完整內涵的原型即可。

概念測試的步驟:

  1. 事前訪談:了解受訪者在目標情境中的過往經驗,以及對於設計物相關的其他背景知識掌握程度。
  2. 展示設計概念與討論:清楚地向受訪者呈現構想,包含使用場景、預想的互動情形、 設計所能達到的預期效果(注意要是中性的描述),讓受訪者自由表達他的感受
  3. 徵求整體評價以及評價的原因:蒐集回饋來當作迭代的依據

如何進行易用性測試?

進行易用性測試的評估方式有兩種:

  • 經驗法則評估法(Heuristic evaluation):邀請 3–5 位具有易用性專業知識的專家,直接判斷產品介面是否符合易用性經驗法則。此方法的完成速度快,但難以探索真實用戶使用的心得
  • 認知推演評估法(Cognitive Walkthrough):隨意邀請受訪者(很可能不是真實用戶),因此需要提供受訪者一個角色背景當前情景任務。研究員需要先假設自己就是對產品完全不了解的初次使用者,模擬他人初次操作的情況,來列出合適的腳本。為此,可以透過行動的七個階段來做推演(如下圖)
行動的七個階段(來源/黃勇偉老師課程簡報,概念沿自 Don Norman)
回到目錄

三、測試專案流程

這邊著重討論認知推演評估法,因為這通常是較為方便執行的方法。

專案流程大致上分為前置作業、測試過程、測試後的學習:

易用性測試的專案流程(來源/黃勇偉老師課程簡報)

「測試中」的詳細步驟為:

  1. 邀請受訪者操作測試原型
  2. 透過主持人引導,為受訪者設定測試情境,讓受訪者自由地操作介面來完成測試任務
  3. 要求受訪者在操作的同時,說出每個在頭腦中出現的想法
  4. 研究者觀察受訪者與介面之間的互動行為,同時傾聽受訪者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想法與回饋,並適時提問了解想法、行為背後的原因,專注於了解產品能否幫助使用者達成目標?
回到目錄

四、受試者招募

首先要釐清「誰是我們產品的 TA」,再來要分別制定出主要、分組、平衡條件:

  • 「主要條件」:全體受訪者都需要符合的條件。
  • 「分組條件」:根據有可能會影響到測試結果的變項設置為條件。
  • 「平衡條件」:盡可能追求人數均衡,以免讓測試結果有所偏頗。例如:性別、年齡

要測試多少人才夠?

雖然測試所需人數同時取決於 Prototype 複雜度、任務複雜度、問題可發現性……等因素,但通常在測試人數為 5 人的情況下,就能發現到大多數產品存在的易用性問題。

Why You Only Need to Test with 5 Users(來源/NN/g,Jakob Nielsen)
回到目錄

五、測試訪談腳本

測試腳本是易用性測試中,用於與受訪者簡介研究、 引導測試任務進行的文件。通常包含:

  • 訪談目的
  • 訪談流程介紹
  • 前訪暖身用訪綱
  • 放聲思考指引*
  • 測試任務
*放聲思考法
受訪者在操作指定任務的同時,將心中的想法講出來,包含他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感覺如何......等,因為在測試中,研究人員仰賴受訪者主動回報,來判斷是否遇到阻礙或困難。

設計任務腳本前,要先確認研究範疇(包括哪些流程頁面)以及這些範疇中有哪些研究問題。

設計任務腳本時,需要模擬一段「自然」的使用旅程,來讓受訪者執行有助於我們了解研究問題的操作。舉個例子,假設我們將目標設為「完成應徵一份工作」,那任務的使用旅程可能就會是

  1. 尋找符合求職考量的職缺(是否會使用篩選器)
  2. 比較相似職缺
  3. 將決定應徵的工作先儲存起來(是否可注意到且理解「儲存」按鈕的意思)
  4. 針對職缺完成履歷調整
  5. 完成職缺應徵(應徵送出的流程中是否會出現斷點)
  6. 確認應徵狀態(是否可找到「查看應徵紀錄」的入口)

也要記得檢查所有研究問題都可以被這些測試任務所涵蓋。

最後,在為任務設定使用情境時,要注意好的情境需要避免直接提示操作方式與功能貼近真實情境讓任務有可操作性

回到目錄

相信看完這周的社課紀錄後,大家都對設計驗證有了基本的認識,也非常感謝勇偉老師,為我們準備豐富的課程內容!下周老師也將將接續這個主題,進一步介紹訪談時需要注意的細節。

歡迎對設計思考有興趣的大家持續關注台大設計思考社(NTUDT)的 MediumFacebookInstagram ,跟我們交流想法~

撰文/鄭羿宣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拍手鼓勵👏

--

--

NTU DT Club 台大設計思考社
台大設計思考社

台大設計思考社(NTU D. Thinking Club)是由一群熱愛設計思考,相信設計思考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所組成,並逐步將創意思考的種子散播於台灣。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設計思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