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來了!純網路銀行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鯰魚效應之傳說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他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銀行業目前在台灣的是over-banking的狀況,換言之,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寶島上,本國銀行開設家數竟高達36家,金管會本不打算再發放銀行執照;然近來金融科技、金融普惠流行熱潮來襲,面對國外金融服務大幅提升,不得不讓金管會緊張起來,另一方面,在銀行法的保護下,許多專屬業務只有銀行可以做,導致個本國銀行過得太過安逸,金管會決定放幾條鯰魚下來金融市場,促使這些原本在金融市場中的沙丁魚,也能”活生生”的!

砍斷鯰魚的手腳真的能逼迫其絕境求生嗎?

在現行商業銀行設置標準§18–1規定下,純網路銀行「不得設立分行」,照金管會當初的說法是,為了實現金融普惠之要求,希望純網路銀行可以去服務傳統銀行或實體通路服務不到的人群,基於「普惠金融」理念,將金融服務提供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或許還有另一種說法,金管會將純網路銀行之手腳都綁奇來,促其在逆境中求生存,開發出不同於傳統銀行之商業模式,期許純網路銀行成為「改變商業模式」之領頭羊,進而提升金融服務再台灣之品質。

首先,「金融普惠」之旋風崛起後,在外國關於純網路銀行之法律規定上,有些國家限制某些純網路銀行只能服務「特定」客群,希望該特定客群可以享有應該得到的金融服務,例如:新加坡批發數位銀行專門針對零售商或中小企業商提供服務,也只能對他們提供服務,而新加坡也就將「批發數位銀行」定位成服務這種特定客群的銀行,新加坡金融監管當局對於這種銀行的監管方式勢必亦與傳統銀行不盡相同。

自「商業銀行設置標準」觀之,傳統銀行必須遵守之規定,純網路銀行也都必須要遵守,甚至純網銀行在成文法上還必須遵守商業銀行設置標準18–1之額外規定,由上述規定可知,台灣金融主管機關似乎將「純網路銀行」之定位與傳統銀行之定位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既然定位上與態度上認為此二者並無明顯之區別,為何在純網路銀行規定上,卻嚴格限制其不得設分行呢?

再者,探討完純網路銀行在台灣之定位後,我們亦可細想,限制純網路銀行「不得設立」實體分行,真的會有助於其逆境中求生存嗎?一家銀行在沒有「分行」的情況下,能從事之業務實在有限,倘若這條鯰魚連生存之基本要件都無法滿足,更不用期待其能作為金融業的領頭羊,帶領大家向前衝。

末者,「不得設立實體分行」,是否真的會逼迫純網路銀行開發出另一種不一樣的商業模式?這恐怕還是個大問號。金管會希望純網路銀行作為鯰魚,來攪動這個金融市場,創造「破壞式創新」效果,改變現有商業模式之想法,固然值得嘉賞,然卻又砍斷純網路銀行之手腳,一家銀行在沒有「分行」的情況下,能從事之業務實在有限,「不得設立分行」的規定真的有達到金管會的初衷嗎?

結語:

關於上述問題解套方式,可能須透過鬆綁法規規定,結合銀行公會修正自律規範,搭配相關配套措施,使純網路銀行在這金融市場上能夠生存,否則在這群雄並起的銀行市場上,要找到一個角落能安身立命,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金管會今天(10/30)公布「純網銀將有 2 家年底前試營運上線!」之消息,純網路銀行在沒有其手腳之狀況下,是否還能夾縫中求生存,甚至如金管會所期待造成鯰魚效應,讓我們期待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