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分散的重要性】

Allen Lu
艾倫的自由天地
3 min readApr 13, 2019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風險指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某種損失發生的可能性”。

這句話中,我個人覺得的關鍵字是”可能性”,而這也是風險讓人又愛又恨的關鍵,你可能會因此獲利,但也可能因此遭受損失。

風險分散的概念在生活中俯拾皆是,舉例而言: 在公司體系中,一筆資金定會綜合考量後分散投資在不同項目上,怕的是重壓一筆項目踢到鐵板就沉船了;在個人生活中,最簡單的例子可能就是求職,要只丟一份履歷而且順利拿到offer要不是個人能力遠大於工作所需,不然可能就是是透過關係引薦,多半在求職時想必都會幾間公司同時進行,為的也是降低求職不順的風險。

鏡頭轉到投資理財的世界中,不論是基金經理人、退休基金、著名的投資大師…等等,從來都不會只單壓一筆項目,風險分散這句話時不時就掛在嘴邊強調,在投資領域中,風險又可進一步解釋為”實質報酬”與”預期報酬”差異的可能性,而造成影響的因子分為”市場風險”與”非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泛指整個市場一起遭受波及的風險,舉例來說: 政府機關的政策改變與天災,因為並沒有針對特定對象影響故無法事前透過分散來消彌發生的可能。

“非市場風險”則單指特定項目獨有的風險,可以透過持有多個項目分散其發生的可能或降低損失,舉例來說: 持有A/B兩檔股票各50%,今天A股票不小心發生負面消息造成股價跌停,那損失就因為分散資金在兩檔股票而降低為一半,其核心理念就是如此。

風險分散的關鍵: 項目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要低

今天小軒學到了風險分散的觀念,所以很高興的把一筆資金分散在美股中的Google以及Facebook,請問他犯了什麼錯? 關聯性!! 同時持有兩檔股票,的確有可能因為風險分散,所以若有針對單一公司的負面消息會有所保障(如前些日子Facebook因外露個人資料造成股價下挫),但因為Google以及Facebook都屬於科技類股,假若是針對整個科技股的好/不好消息都會讓兩檔股票有一致的走勢,並沒辦法實質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

那麼要做到真正風險分散到底應該怎麼做? 這就需要了解不同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其中涉及較艱深的經濟學理論,我們就舉例股票&債券為簡單的例子,股票在市場行情佳的時候多半有很好的表現,而債券因為在買的當下就已經約定好持有至到期期間的報酬,所以在行情不好的時候會比較有保障(但高收益債券為特殊項目,其因信用評等較低,關聯性反而與股市較一致)

2005–2017台灣股市&債市報酬

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股市與債市報酬的關聯性,其中又以市場大好/大跌時為明顯,如: 2008年金融海嘯時,股市跌幅43%但債市反而漲了10%;又2009年行情反彈時,股市漲了83.3%,反觀債券僅小漲1%,所以我們知道透過一半股票一半債券的方式,的確可以做到風險分散的目的

投資理財的世界中,不僅僅只有股/債的關係可以做為資產的配置,又如美元與日圓也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經過以上介紹,希望各位都該知道為什麼要做風險分散,又該怎麼做才正確? 雞蛋別放在同個籃子裡,但也請分散在對的籃子中

--

--

Allen Lu
艾倫的自由天地

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 — Nelson Mand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