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_人生哲學】《醉好的時光》別等到中年才問自己這個問題:「你活出心中理想的人生了嗎?」

謝宜孝
艾弗森電影院
Published in
Apr 6, 2021

圖片來源:奇摩電影

《醉好的時光》(Druk)是一部由丹麥電影,故事敘述四位在學校擔任教職的中年男子,以馬丁(Martin)為核心,帶出他的人生困境。有些人會認為這部電影著重在「中年危機」的議題上,而一般提到中年危機,總會讓人聯想「工作」,而除了工作,馬丁與伴侶間的關係,其實才是電影的核心,與其說是「中年危機」,不如說是人生困境,只是好發在人生的中年時期。

在進入正題前,也許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你心目中理想的人生?」

對多數人來說,不外乎就是台灣社會中常見的「五子登科」 — — 房子、車子、金子(錢)、妻子(愛情)、孩子,擁有這些,不外乎就是令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

而馬丁,其實也算有個體面的工作 — — 在高中擔任歷史老師,有個遮風擋雨的家與結婚多年的老婆,也有2位處於叛逆期的小孩,看似人生該有的都有了的他,整部電影卻充斥著一股說不出的那種,深沉的惆悵。

機械式的生活

電影開始沒多久,畫面就帶出了馬丁與他另外3位好朋友(同時也是好同事)的工作日常,尤其是馬丁那張了無生氣的臉,魂不附體的模樣在課堂上教著歷史,甚至說出了邱吉爾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第一任大地主這類的荒唐話(兩者起碼相差一百年以上),這種胡言亂語的教學和心不在焉的態度,對面臨升學壓力的學生來說,對他的不滿更是溢於言表。

下班回家的馬丁,一家人在餐廳用餐,氣氛不是溫馨,卻是同樣讓人感到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彷彿像是失去靈魂一樣,只剩下機械式的反應。在馬丁與家人間幾句短短的對答後,觀眾慢慢開始意會到,好像真有點哪裡不對勁。

馬丁:「我開始變得無趣了嗎?」(Have I become boring?)

安妮卡(馬丁老婆):「你和我當初認識的馬丁不一樣了」(You are not the same Martin I first met.)

這兩句對答,是馬丁在老婆上晚班前的對白,馬丁必須「很用力」地,才能喚起老婆對他的注意和關切,即使只是一兩句話。

工作不順心,面對小孩對自己的愛理不理,甚至連自己的老婆對自己也像是空氣般視若無睹,來自工作、伴侶、親子三方的壓力,讓馬丁無處訴說的痛苦、內心的煎熬,都在戲裡的表情一覽無遺,內心苦楚,正不斷地在他內心深處中累積。

圖片來源:奇摩電影

喝酒的契機

馬丁:「我也不知道為何現在自己會淪落至此?」

在好友的生日會上,幾杯黃湯下肚後,眾人也發覺馬丁的不對勁,雖馬丁沒有細說,但原本應是開心的歡聚場合上,從馬丁泛淚的眼眶,正默默地說明了一切。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曾是學校裡的叱吒風雲的人物,現在卻感到如此失意。想做點什麼,卻貌似什麼也都使不上力,他的人生,就像卡住了一樣,動彈不得…。

身為馬丁的好兄弟們,為了幫助馬丁,以及各自不同的問題,四個大男人開啟了「酒精實驗」 — 以逐步增加體內酒精濃度為前提,測試自己是否能在酒精的幫助下,突破眼前的這些困境,工作、人際、親子,當然也包含馬丁最重視的,與伴侶的關係。

酒精的意義

1.找回對生命的熱情

「你對生命有熱情嗎?」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馬丁他們的喝酒實驗,充其量只是為了「逃避」,沒有勇氣面對眼前的現實、甚至去改變;但我倒覺得劇中喝酒這件事,其實更有深義,像是…,找回對生命的熱情。透過不斷增加體內的酒精濃度,來試圖展現出更有活力、更符合外在期待的自己。

飲酒後的他們,工作表現和性格展現上,猶如注入一股清泉般判若兩人;對比那群在卡車上遊街狂歡、對未來感到的無限希望的畢業生們,馬丁等人更像是從原本的行屍走肉,找到了當時年少對生命的那種熱情、那種對未來的期盼,那種溢於言表的幸福感,只不過已到中年的他們,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對生命的熱情早已被日復一日的工作和家庭給消磨殆盡,只剩下生無可戀的人生,成為符合社會期待的「大人」模樣。

在名為「長大」的社會化過程中,你心中還能保有兒時的童趣、對人生充滿熱情嗎?

2.一種愛的等待

酒精對馬丁的意義,對於妻子不忠的事肯定多少會有感覺,之所以不願戳破,更像是他不想破壞這種表面的和諧,同時也是不斷給妻子機會,一個讓妻子願意重新「回家」的機會;面對這些,他並沒有選擇逃避、不處理,這些舉動其實都看得出馬丁的溫柔、以及對妻子的愛 — — 即便安妮卡偷吃,有好長一段時間,馬丁依舊願意等心愛的那個她回來,那位他熟識的安妮卡。

圖片來源:奇摩電影

關於成功

回歸到一開始的問題:你對現在眼前的人生滿意嗎?對目前這樣的人生,感到快樂嗎?

這世上有很多很重要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正如人生成功的定義一樣。而只有當自己不清楚要的是什麼時候,才會套用多數人或社會的主流價值框架來框住自己(比如說達到五子登科這件事)。

有趣的是,當人在年輕時,面對未來感到的是種無限「希望」,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想像和期盼,但隨著年紀漸長,才會慢慢發覺,原來年輕時對未來的那種日子、理想的樣貌,只是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是一種感慨與遺憾,漸漸認清事實與理想的差距,尤其是當年紀接近中年,卻依舊無法成為內心的理想模樣,這種憤怒、抑鬱糾結的情緒也時常好發在中年的人生。

在《寧靜禱文》(SerenityPrayer)中,有段筆者非常喜歡的話,原文是:

「上帝,請賜予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同時並賜予我智慧,去區分這兩者的不同(God,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 I cannot change,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 I can change,and wisdom to separate the difference.)」

努力最終不一定有善果,這道理我們都懂,但一旦面臨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時,卻很難接受。

接納無法改變之事並非不努力,而是當努力過後,還能心平氣和地去接受眼前這個「非理想的人生」,這才更需要勇氣與智慧。

人生所求何物?也許僅是一種幸福感罷了。

網站及其內之所有文章係著作權人所有,. 凡未經著作權人同意而任意於其他網站上修改、張貼、公告、重製或轉載者,將以違反著作權法走法律途徑。

【關於作者】

艾弗森

從事數位內容行銷數年,現為財經記者。曾在科技業服務也做過金融媒體領域,待過上市公司也做過新創,對於文字的熱愛卻始終未減,深信文字有著無可取代的溫度與力量。喜歡攝影及創作,更熱愛用電影說故事。深度影評,帶你看見更不同的世界。

*FB:艾弗森的蚊輕電影院

*IG:艾弗森的蚊輕電影院(點擊或搜尋ID:lovemovieinsight)

*影評網站:艾弗森的蚊輕電影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