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之二共學教室-在地刊物的活力經營術

洪崇銘
蔗青文化工作室
May 15, 2021

你 / 妳還記得「德智體群美」這五個字嗎?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五育-Five Ways of Life!從英文的角度來看,原來是我們面對生活的五種面向,但時常我們並沒有將這樣的生活態度放在心上,而隨著世代的更迭,我們開始追求跨域,追求多元的能力,但我們認為在那之前,必須先知道如何跨「育」!

「五分之二共學教室」的首次嘗試,我們邀請到各領域的工作者,包含 #傳統市場 #新聞媒體 #地方工作 #新移民 #台灣文學 #多媒體 #劇場 #在地刊物,每一個場次,我們要進行的是跨域的討論,更是跨育的學習!

我們將每場次精彩的對談整理出來,期待能夠讓這些對話持續發酵,長出更多的行動!我們將每場次精彩的對談整理出來,期待能夠讓這些對話持續發酵,長出更多的行動!本場次的分享者為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主題為「在地刊物的活力經營術」。

------------------

2020/12/27由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分享「在地刊物的活力經營術」。

教師A:團隊的編制是幾個人?

吳君薇:現在是八個人,不含攝影,攝影需要很多器材,不同的形態的攝影,可能需要不同的攝影專業,八個人裡面有兩位是全職的設計,兩位是助理編輯,我是主編,有一位行政的夥伴,兩位專案經理。這件事情我會覺得把做刊物變成見域工作室成員都要會的技藝之一,即使是做行政的夥伴也要可以採訪,也要可以去消化地方內容,變成一篇短的報導,所以我們的編輯每一個都是可以寫長篇文章,例如說我們的美術也要用他的視角和觀點,在在地找到他關懷的對象,像我們的美術做過一個路上觀察主題,是用空拍機去拍路上工人寫字,在路上的標線並不是直接寫,那個簡化的過程是有方法,所以我們的美術就用他的專業來看這樣的事情,或是說我們的美術也做過到傳統市場裡,大家都會說市場有很多紅綠藍三色的配色,去跟大家分析配色的美學。

教師A:經營一本雜誌會有什麼難題?

吳君薇:我們都定位這個雜誌是一個研發部門,我們會發現的確花時間採訪很多不太有商業價值的內容,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也一直都很挑戰,所以我們基本上都會想辦法用很有趣的方式呈現,讓一般民眾可以感興趣,願意購買,但有時候也會覺得時間成本的投入到底適不適當,但在前期有採訪一些我們覺得很珍貴的東西,但後來也沒有賣很好。

洪崇銘:我想問一個問題,很多要從日常生活裡面看出來,我們很常遇到一個問題,包括我自己剛回來也是一樣,這是我從小看到大的場景,所以不覺得有哪裡特別,比如說要帶學生去看,他們也不知道要看什麼?覺得都是一樣的,那在路上觀察這一塊有沒有什麼入門的要領?或是可以怎麼做?讓原本認為都一樣的東西,可以慢慢的去做歸納,去看見一些平常沒有看到的東西。

吳君薇:有一個是數量,可以去看藤森照信這位建築師,他有出一本叫《路上觀察學入門》,數量是一個,但是日本的尺度跟台灣的尺度不一樣,新竹市舊城區的尺度跟二林也不太一樣,數量的判準是可以去拿捏的,例如說一個想要討論的主題,之前有訂過轉角街屋,如果數量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我們會先以手機設備去把房子的立面拍下來,去看有什麼共通點,只要有共通點之後再去找相對應的建築介紹,或是功能性的資料,都很容易找到一些輔助的資料,從數量來下手都滿容易的。

另外一個,如果自己是在地人,每天都覺得看起來很平凡無奇,可能也可以把握一些重要的時間點,向見域工作是在初期的時候,過年的時候團隊夥伴都休很少的時間,都是初三左右就回新竹,會辦一些小旅行活動,去抓到在外面工作但很久回新竹的人,這些人跟著我們的導覽的時候,也會跟我們講很多小時候的故事,可以把握一些特定的時間,找到這些人讓他們分享,或是在有新的人來的時候,問他們注意到哪些事情是覺得新奇的,或是一開始有意識的在團隊安插不是本地的人,我們一開始在組成團隊的時候,有滿多人不是新竹在地人,我自己其實是高雄人,因為念書到新竹,團隊在討論的時候,例如說飲食的習慣這塊最明顯,會有南北的差異。

剛剛分享的,一個是把握特定的時機,去找到長期在外地的本地人來分享,另一個是當有外地人來到這裡的時候,把握機會問有什麼切入的點,第三個就是讓自己的團隊盡可能多元。

教師B:滿好奇怎麼決定主題?我會想說會不會寫到不知道要寫什麼?你們主要是寫新竹,也出了滿多刊,會不會有不知道要寫什麼的困擾?

教師C:我也好奇是怎麼決定辦桌文化在新竹?

吳君薇:我們今年做幾個主題,今年第一季做傳統市場,這個主題的轉換其實還滿戲劇性的,本來想做新竹的水文化,訪問主題都確定了,大家也去做初步的調查,但是發現河川都是乾的,冬天是枯水期,好像沒辦法在出刊前拍到好的照片來呈現,所以就緊急換成大家一定可以在比較短時間操作的傳統市場,所以第一季就做傳統市場。

第二季做山,因為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出國,所以就開始爬山,新竹週邊其實有很多小百岳,第二季就以這個為主題,再來是要做辦桌,要談聚餐的文化,也是因應今年疫情的關係,我們發現有一些行業特別蕭條,加上辦桌這個行業常常是比較多長輩在從事,可能因為今年的訂單頓時大量減少,就會想說是不是要退休,所以也覺得是一個很珍貴的時機點,就決定要做辦桌。第四季就很鬧,因為熱鬧吃所以做一個對應,就想說做一個冷靜喝,就是要講甜湯和飲料這件事。

曾立馨:通常要訂定一個主題,是什麼時候要確定?

吳君薇:三個月,做完一刊之後會再做下一刊,但有時候會兩期之間隔四個月,會來不及。因為在場都是老師,也想分享一些其他的教案,我們有一個是在新竹的東門城,有一個每年都會舉行的文化資產導覽,會在每一個文化資產設計遊戲,在東門城那邊就是用身體的各種部位來量測東門城的寬度、深度,看哪一組量測的最準確,就有跟英文科的老師合作,像是西方也有用身體來做測量單位的傳統,像英尺(ft)也是一個測量單位,小朋友他們就會打開手,一般人打開兩手的距離應該會跟身高等高,讓他們去藉由比賽,來告訴大家城門的寬度和深度,這部分也可以延續分享城門是依照馬車的寬度設計,這部分就結合歷史。

最困難的事情是,有很多的事情其實是大概小五或小六才會教到,但現在新竹比較偏遠的小校,辦校外教學可能一定要一到六年級一起出去,所以我們要怎麼設計教案是符合一到六年級的,其實幾乎沒有辦法。尤其在講歷史的時候,脈絡實在太多了,要讓他們知道台灣以前有很多不同的人來過,經歷過很多時代,我們就很難去解釋。

曾立馨:那你們怎麼帶?

吳君薇:我們可能還是需要老師去輔助講解背景知識。

教師B:那行程會跟學校老師討論嗎?

吳君薇:其實不太有這樣的機會,會變成我們自己要做不同的手冊,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拿到不同學習單。但小學校有一些互動是很有趣的,大的小朋友會擔任保護小的小朋友的角色,在一些營隊課程裡,會做混齡的分組,他們自己會形成一個群體。

曾立馨:我想問如果老師要讓學生自己寫東西的話,要幫他們看嗎?要介入多少?

吳君薇:這點我不太能夠回答,因為我沒有教育方面的專業。

教師C:剛剛妳提到求藥帖的小旅行,這個我覺得很有趣,我想到之前參加的一個研習是以921為基底,設計一個密室逃脫的課程,讓我們去認識921,我就想到小時候在參加比較傳統式的導覽,國中、國小的時候根本不會認真聽,大人會聚集在導覽員附近,小孩都在旁邊玩,就想到那個課程就確實能讓國中生接觸,如果國中生真的去玩這部分,可能沒辦法很具體理解地震碎裂幾公分,但能夠有一個入門的媒介,至少可以認識地震的知識,跟妳說的課程感覺有點類似。

再來我想問的是,有提到寒暑假會辦營隊,各組學生會協助舊城區的店家去做宣傳或改造,那這個活動後續的成果會是什麼?會發布在哪裡?我想到之前在大學的時候參加教育部辦的新聞營活動,那時候我們是去鹿港的桂花巷,那邊有非常多傳統店家,我們這組就去做舞龍舞獅的店家,就利用新聞媒介去宣傳店家,這部分跟妳的課程有點像,但因為我們是小的營隊,所以我們的發布只有在新聞營裡面,目的性就是讓我們去學如何發布新聞,所以後續成果就停留在營隊裡面,所以想知道妳們的經驗是什麼樣?

吳君薇:我們初期也是在營隊發表,有時候檔案會提供給合作的店家,但是因為學生的檔案品質可能沒有到非常好,如果後續要利用都要再做優化,後來執行一兩年發現到這個問題,所以最近兩年都有再包含成果展,所以就會在新竹市區有個一個月檔期來展示成果,一開始先告訴他們有這件事情,作品的品質也相對比較穩定,店家也會覺得展示的內容會想要繼續放在店舖裡面。

教師A:我覺得做研發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課綱改變的關係,像是在高職的歷史老師,他們切入的角度就會是飲食或建築,老師們在研發教案的部分,好像很需要像你們這樣爬梳很多資料,覺得很厲害,也覺得很有趣,在爬梳資料後產出很多東西。

吳君薇:我們自己也是看很多一到六年級的課綱,要怎麼設計給全校都覺得有趣的導覽,這是滿困難的。

曾立馨:會不會很難懂?

吳君薇:對,要知道大家在每個年紀知道了哪些事情,特別是社會科,自然科那些都還好。

教師C:想請問一下妳們的刊物有做成電子的嗎?我看完之後覺得很有感,前陣子在網路上有看見彰化有一個叫《炯話郎》,就發現雖然我是彰化人,雖然有興趣但是沒有很大的動力去看,不過今天聽完妳的介紹,我就想要去看了。我會好奇對於更沒有興趣的人,要在什麼樣的時間點才會進去這種在地刊物的世界?

吳君薇:所以我們自己也做了很多覺得很世俗的東西,像是會把那一期的店家變成懶人包,在粉絲專頁轉傳次數最多的就是美食情報,轉貼之後就會開始追蹤,後續常態的在分享在地報導,可能就會撈到一些剛好也有興趣的人,我覺得滿有趣的事情是我們把編輯的權限開放出去,去年的第十九期,是我們帶著暑假實習生做的,實習生來提案,去擬定採訪的對象,我們幫他們拍攝和排版,有些稿件也有幫忙潤飾過,彼此大概差六歲,常吃的店就完全不一樣,每一期都有意識地去開放編輯的權限,會特別去看目前是不是有比較少觸及什麼樣的人,針對什麼樣的方式去接觸他們,像是甜品和冷飲的部分就有做問卷的調查,一開始收到回覆都是女性的大學生,後續就會想男性的上班族這些沒有填問卷的人在哪裡,就會丟到不同的社群上,意識到是誰還沒接觸到這件事情很重要,針對這些人再創造出遇見的機會。

把地方文化轉化成很多形式是我自己很感興趣的,今天可以跟很多教育工作者聊這些,也會覺得彼此都滿有趣的體驗,我們自己在學校裡也覺得每次跟一整班分享,也覺得會有一兩個在他們心中有一些種子,像是關於水的導覽活動,後來就有一個小朋友就用水這個議題去參加科展,我會覺得很多地方知識都跟各科系有關,並不是像以前一樣做文化就是沒有錢的事情,或是說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個,我最近有一次分享裡面就有大學生說對於地方文化有興趣,但他學的是化工相關,不知道可以怎麼接觸,我對於他這樣分享覺得滿意外,其實各行各業都可以跟地方有關,我覺得大家是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教育端就盡量去打開這些小朋友的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