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為教室-3組文化教育實驗方程式(下)

洪崇銘
蔗青文化工作室
Sep 26, 2021

如何以地方為教室,讓學習回到日常的生活當中?來自台中豐原的路邊工作室,藉由常民文化的田野觀察,設計為充滿地方知識的教案內容;關注教育不平等的所在教育工作室,則是在雲林的虎尾和大埤,展開了一場和土地的交換日記之旅;處於風頭水尾之地-二林的蔗青文化工作室,則從地方文學與生活空間之間的連結,讓閱讀回到日常之中。

2021年8月11日的下午,位處中台灣的我們齊聚線上,分享著在不同空間狀態、文化條件和專業背景的情況下,如何長出截然不同的地方文化教育方程式,更難能可貴的是來自台中、彰化、雲林十數位於體制學校任教的老師們,和我們一起共渡了這些時光,讓我們更進一步思考,未來該如何開啟合作?〈以地方為教室-3組文化教育實驗方程式(上)〉將詳實記錄三位分享者之分享內容,以及每段簡短的QA問答,與教師們的對話討論,則於本篇〈以地方為教室-3組文化教育實驗方程式(下)〉刊出。

參與教師回饋與提問

Q1. 忠孝國小B老師:回應一下三位,蠻特別的,你們三個人所處在的地方我都有點關聯,我出生在虎尾,住台中,然後在彰化教書,其實你們三位,也是以糖來連結起來的,糖都虎尾,二林產糖,豐原是糕餅之都。其實我有很多的感觸,也有多的感動,也跟各位回饋一下,包括國小、國中或高中,其實學校賦予的義務太多,要做的東西也非常非常的多,說實在,永遠都有做不完的教案,永遠都有做不完的計畫,但是很感謝三位的投入,我覺得其實剛好今天也是跟很多前輩認識的一個機會。

那大家喘口氣的時候,也許透過蔗青也好,或者所在工作室或者路邊工作室,有一個平台,大家有一個人力交流的機會,大家在上面把專案去做個認領,我想也許這個部分會更好去run,另外也要感謝,其實你們在推廣的這個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有一個想法就是說,如果15人,包含我們也是很想去參加你們後續的一些計畫,不知道說15人到30人之間,這樣子的一個過程,或者是說如果找到更適合的夥伴,有沒有可能容許有一個彈性的名額來加入這個部分,想說之前沒有提出這樣的一個詢問,就不好意思再找相對應的夥伴加入這樣子,很感謝三位。(蔗青文化工作室崇銘:易霖老師是指下禮拜那一場嗎?)

對!包含所在教育工作室有一個線上導覽的課程這部分,這個揪團的部分,大家也可以互相去做一個廣告啦!三位都是很接地氣去做這些工作,我想說提出這一個問題,畢竟有一個遵循的準則,有一個人數的限制,這樣品質會比較高一些,但是有時候計畫可能趕不上變化,有時候想到了,也許靈機一動,可能哪個夥伴方便加入,這樣的一個機制可以再做一個討論,謝謝。

A1. 蔗青文化工作室崇銘:我稍微回應一下老師這兩場活動的規劃設計,就是說,今天第一場,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就是說雖然大家都在中部地區,老師剛剛有提到,二林、豐原、虎尾或是在大埤也好,我們所生處的環境很不同,所以我們長出來的狀態就很不一樣,所以我們所行動出來的方式也是不一樣,或者我們合作的方式也會不一樣,或者在地發現的東西也很不一樣。

像是我二林發現了洪醒夫,豐原發現一個呂赫若,二崙發現宋澤萊,這又可以再加分上去的,但其實有一些共同的工作是可以做的,我們可以共同的去理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是什麼?我們共同來練習這個觀察的能力,這些基礎的能力都是可以通用的,而不是我們一直專注於地方文化,我們今天練習觀察,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用攝影的方式來訓練,對於孩子他長大發現問題,就能夠擁有這個觀察的能力。

另外第一場是讓大家稍微認識我們,我們在做哪些事情,下禮拜那場,也是我們第一次在線上操作,我們會希望人數少一些,當然未來如果不排除回到實體討論是最好,我們也希望能跟老師們一起到學校附近走一圈,一起討論我們發現了什麼,實際到現場比較好,而不是今天我們在線上,憑我們的記憶或者憑我們的想像去做討論。

下禮拜那場是聚集一些我們認為彼此都有一些共識,認為地方文化很好玩,彼此都想做出一些有趣的東西,那我們就來線上討論看看,從這一小群人開始慢慢做擴散,其實我們這一次有結合調查彰化教育工作者的問卷,這也是我們開始可以做跨區交流,過去我們都是台中州,我們從鄰近的夥伴一起過來做,從彰化的脈絡開始,一起舉辦工作坊。

A2. 蔗青文化工作室品君:剛剛聽到方程式,我看到很多不同也有看到許多相同,大家可以一起互動的可能,一方面回應B老師,有了方程式,任何人都可以做地方教育,不過又會遇到不同的限制,可能要打開你的眼睛,我們要透過不同人的眼睛來看,每個地方都有許多素材。

在學校遇到的困難或者是缺乏夥伴的部分,這就是我們下一場或者是之後想發展的社群,因為文化素材是每個人可以去找到的,他是回歸到人的本身,下禮拜的活動只限彰化老師,但我們還可以繼續報名,有了方程式之後,你可以跟你的夥伴團隊一起做這些事情,可能有老師、學校內的人或者學生,我也曾在二林的小學教書,也許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去講出來,他們可能有各自的狀況,老師有時候遇到這些狀況可能也會有心無力,我也希望能夠跟老師去討論,去看到每個孩子的狀態,之後我們才有辦法一起共創地方的未來跟地方的教育。

Q2. 鹿港高中C老師:這些工作坊跟活動是不是一期一會,不知道有沒有再次回到學校,做後續觀察,或者後續的追蹤,這些事情在學校的發酵,是事過境遷還是留下永恆?

A3. 所在教育工作室佳盈:謝謝老師的回饋,我們也期待從煙火式的合作到長期合作的方式,目前我們在做的會希望找到在地可以長期合作的協同老師,目前的部分我在這個學校已經蹲點四年,學校有哪些空間跟界線,要先跟學校有個共識尤其小學校,農村的小學校需要作出一個經營特色,他們需要作出一些成績,也是要跟學校去做一些溝通。

A4. 路邊工作室孟平:我認為我跟學校和老師們合作還蠻愉快的,我想可能是學生蠻喜歡我的XD。另外我跟老師之間都蠻像朋友的,在討論談話也比較順其自然,今天要跟學校說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不會太強求,我也會點到為止,會嘗試探詢說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我的主要營收不會來自學校,是用互惠的方式,跟他們交換信任和情報,我會持續跟他們進行溝通,或者他們想到有甚麼合作方式也會邀請我。

我簡報裡最後提到的桌遊工具,我也有提到說,我跟學校簡報的時候學校也有主動邀請我去學校分享,我覺得這次會讓他們覺得願意並且積極地跟我說,因為我給出的不是一個教案,而是一個工具讓他們可以產出更多內容,後續的合作我也很期待。

A5. 蔗青文化工作室崇銘:為什麼我們想做區域性的教師社群,是因為想打破原本以校為群的那種狀態,會有這個想法也是因為,我們有到幾個學校,我們到學校的工作坊,到了學校開作坊之前,對方跟我們說時間要簡短,當然對我們來說可能會覺得比較省事,那可是我們這樣就沒有辦法做到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像是我們今天想強制推給各位老師。

那如果今天是一群人有共同的方向,那我們要談論的事情事非常快的,我們有共同的理解。剛剛提到的那個狀態比較像是回到過去的教育觀念說這個你應該要知道,而不是這個我們都想知道,我們都比較期待的狀態是,能不能實踐做到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我們是可以給予彼此互惠的狀態,綿延長久。

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情,即使我們不在那間學校了,我們也知道,那裏有一群老師努力的繼續讓這件事情發生當中,我可以繼續去其他學校努力,我們會不會持續觀察,會! 但後續的合作方式也不會是一開始的合作方式,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是一起前進的,我們是手拉手往前的,但現實的狀態很常不是這樣,這就是我們需要慢慢花時間去做克服的部分。我們不是什麼顧問公司,我們不會離開,如果有需要討論需要計畫,我們都可以一起討論。

Q3. 鹿港國中D老師:如果說這種類似食農教育這是在國中可以執行的嗎?有些小朋友要上國中,不知道這些小學一二年級孩子來說,這個活動對他們生命有沒有什麼影響?類似這樣的土地教育,一年級比較適合,因為他們比較閒一點,不知道甚麼時機比較適合?

A6. 所在教育工作室佳盈:國中端的部分我覺得我們有機會再討論,每個學校的狀態不同,如果說之後有機會可以更多的了解,可以私訊我們的粉專,我們可以再私下討論。食農教育、土地教育他可以談的範圍很大,我們原本不是設計給一二年級,但談到最後只剩下一二年級適合,所以這個課程也是針對他們設計的,我覺得那個可能性是很大。

國中生是我們下一個計劃 — 龍鳳獅計畫,小朋友中高年級會去練習,一個傳統的技藝,但是他們上了國中可能因為學習的壓力,導致他們沒辦法繼續練習,所以透過我們寫這些計畫,把他們找回來,我們想要在他們已經到了國中,這個對於文化可能有一點了解的階段, 補足一些文化資產的想法,對於這個文化脈絡可以補足一些故事給這些孩子。

對於這群一二年級的小孩,我們後續會持續評估追蹤,有一點學校做得很好是中高年級都有很多類似土地教育的課程,反而是一二年級比較少,所以我們一二年級會繼續蹲點來看看這些孩子長大後對有甚麼。

Q4. 忠孝國小B老師:有心的老師都被抓去忙了,教育部一聲命令,遠距教學….種子老師,一場一場講,這些老師,他們其實蠻累的。

A7. 蔗青文化工作室崇銘:曾經想試著想要去主推一件事情,我這邊比較偏向田野調查的能力,像是人類學跟社會學,我剛回來的初期2019年對方就知道說田野調查很重要,可不可以來幫我們做幾場課程,我記得去學校三次,很認真去談概念跟執行方式,但後來學校完全跟我斷除連結,那個時間點我們彼此狀態不對,我想可能我當下拋出太多超出他們領域的東西,他們的狀態也可能沒有想跑得那麼快,我後來一直在反思,彼此先分出彼此的界線,如果是一個綁死的計畫風險都會很高,學生也會受苦,彼此的狀態真的很重要,這個時間點不能但不表示未來也不能。

A8. 二林高中E老師:感謝三位的努力。就像崇銘說的:「學校跟工作是要在對的時間遇到。」謝謝崇銘跟我合作的國二的閱讀理解課,我都在想國中要做這樣的事情,有沒有什麼樣的空間跟時間,很感謝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崇銘,圓了好幾年的夢想,我常想,在二林的孩子,洪醒夫怎麼可以只讀到〈紙船印象〉,可是你也知道國中端有很多課程壓力,你也不敢在課程上塞很多東西,也剛好有108課綱他有很多契機,我也想說剛好用閱讀理解課的方式,帶孩子多讀一點在地的作家,把它夢想成真。

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感謝有你們的存在,學校有很多發展的可能,如果我們一直在學校端的角度,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地方,而國高中有許多升學的需求,我們也像躲在舒適圈不敢跨出去。希望透過你們的努力,未來很多在地的孩子,對我們在地的文化有更多的喜歡,就像崇銘,即便他出去外面成長茁壯,他也願意回來自己的故鄉做更多事情,我很希望我們學生能這樣,我以前教書的是我最難過的是,學生告訴我,我畢業後要離開二林,我要去大都市要去熱鬧的地方。

就像今天大家分享,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很棒的文化可以看見,我們有沒有帶著孩子在他還在故鄉的時候看見,而不是給帶著一種我的故鄉有很多遺憾然後就出去了,以後恐怕也不再回來,今天很感謝大家的努力,謝謝。

A9. 蔗青文化工作室崇銘:謝謝E老師的回饋,跟E老師合作的時候,用觀察者角度我學到非常多東西,一開始的時候我其實蠻擔心給國中生看這麼多文章到底行不行,老師用非常厲害的方式,用遊戲跟探尋自己結合家庭,都非常厲害,我自己也在其中學習許多事情,看著這些同學們,本來影片要再回去他們那邊放映,但因為疫情關係還沒到課堂上播放,比較可惜。

A10. 二林高中F老師:感謝超級加一,因為蔗青文化工作室,本來不敢做的課程都勇敢的生來了,每次課程都充滿著驚喜與喜。

Q5. 和美高中G老師:想問三位講師,當我們在認識在地文化的時候,怎麼帶學生去文化現場,我們會需要認識這個區塊的這個達人,我們這個合作關係要怎麼建立起來,讓我們有個長期合作,深化課程內容?

A.11 蔗青文化工作室崇銘:我覺得在地沒有達人,每個人的視角都很有限,學生的家長是達人,找他們是最快的,如果他們願意幫忙,他經營某些產業,他是有脈絡的,他如果是開碾米廠,這就是一個達人,而且已經傳承好幾代,我們稱為「生活專家」。

我們今天如果找的是文史工作者,會比較像是聽講式的,如果說這是老師跟學生都一起參與其中,我覺得這可能是有難度的,因為他的背景的資訊量太多了,今天如果說是某個產業的專家,他其實是在那個過程中,以身體、勞動的過程跟行動的過程去學習這個知識,這不是只單純透過言語來學習。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慢慢朝向這個方式來發展,其實每個地方都是學習者,我們都是像這個地方的人事物去學習,它裡面有太多的智慧了,老師其實可以透過學科的角度來判斷是不適合放在課程裡面,我認為應該是老師跟我們一起溝通出來的。

A.12 所在教育工作室佳盈:對我來說我會思考地方有沒有這樣的「引路人」,因為我本身也當過學校老師,我會朝著資源串接跟如何運用去思考,年紀、交通、範圍、和溝通對象的語言還有學生聽得懂的語言,這些可能的資源跟限制,再去找到適合的人選(那也多是請益家長)。

在跟引路人討論的時候,我都用討論,語言很重要,在地的語言是甚麼很重要,是他們習慣甚麼樣的方式去對話,跟他們討論換個方式溝通,他們壓力比較沒有那麼大,我比較不會期待這麼精準一次到位,我會慢慢去調整,找到好的方式去執行。

A.13 路邊工作室:豐原有很多退休老師,很多社團法人去做義務性的導覽工作,他們在協會做的這些工作,我們這邊開展的方式都是學校跟社團法人的人脈關係去搭建起來,當然也是有透過文史學家或專家,但是就會發現,有一兩間學校是直接把學生帶去給文史工作者,但對於學生來說,這些資訊太過龐大。

在做地方學教案之前老師要先定位好自己想做甚麼,像我們小時候會聽到故事性很強的寓言故事,他可能講很長很長但他就只告訴你一個道理,我們要知道最終給學生甚麼東西,我們才有辦法鋪成一個適宜的教案,而不是給了很多內容。或許可以從校史來著手,對照當時社會情況,也是其中一種方式。

※以上記錄為保障參與教師之隱私,皆以匿名方式處理。發言內容大多以逐字稿如實呈現,僅少部分適度編修以利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