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遠見》放映會-鄉村的公民如何參與公共事務?

洪崇銘
蔗青文化工作室
22 min readAug 28, 2020

蔗青文化工作室(以下簡稱蔗):大家晚安,今天是我們最後一場放映會,很感謝大家到最後一場還願意來支持,這個會被我們放在最後一場,其實最後已經講了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地方的發展很重要的是民眾參與,在這一系列其實我們也是很希望有更多民眾參與,跟公部門對話。我們也簡單來回顧這部影片,當然它的區位條件非常棒,在慕尼黑的南邊,有一個很便利的交通系統,在1993年到1995年,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去盤點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對應到台灣這個時刻也差不多,如果從2019年是地方創生元年,現在大概也是一年半的時間,我們全台灣各個鄉鎮到底盤點的如何?這也是現在大家很關心的議題,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他們在巴伐利亞邦,全邦有過半的人口住在鄉村,這也提醒我們一件事情,居住這件事情很重要,台灣其實不大,以二林去到台中大概一小時左右,也沒有說遠到哪裡去,我目前住在溪州,往北往南其實都非常方便,那到底我們是不是還要住在一個很擁擠的城市裡面?是未來一個很大的議題。

剛剛有提到說,在有這麼多人住在鄉村的狀態下,他們其實也只有3%的人在從事農業,但有非常大比例的面積是以農地為主,所以也有相關的政策,比如說農民如果願意多保護一點環境,政府是會補助的,這個很重要,因為可能在收益上會不如其他把成本外部化的農民,那他吸收了這些成本,所以國家回過頭來補貼他,他們也有一個這樣的制度,他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機構叫做鄉村發展局,台灣應該只有都市發展局吧,只有都發局,但沒有聽過鄉發局,我們有農委會,不過比較著重在產業上,對於整體鄉村人口的結構、社會福利等等,在台灣好像比較少看到以這個為主軸去做制定的機構,再來就是說還有景觀公約,為了保護這些環境,是他們最根本的事情,包含農地的買賣,必須要有公證人,由第三方來確保雙方都是農民,以台灣的話,很常防了很多,但最後防到的都是真的農民,今天嘉琪跟平安沒有來,他們之前也談了非常多。

還有包括整個建築的景觀都有很嚴格的規定,要改建自己家的房子,跑流程就要花9個月甚至1年的時間,他們稱為世代思考,把這些東西留下來都是為了下一代,想要留住的其實是那些非農業的人口,這個也很關鍵,到底我們在談農村的遠見是所有人都要回來務農嗎?這件事情他們也說不是,所有人都只回來發展農業,那基本上這裡也會完蛋,所以我們看到他們的鄉村裡面就會有科技公司,可以養活幾十個人,創造就業機會,是一種很另類的思考,其實在德國這樣的案例也不多。還有廣泛的參與,不是一人獨策,在台灣也比較少見,很常我們在期待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出現,上至國家下至鄉鎮市,甚至到鄰里,我們都期待一個很強的領導出來帶領大家往前走,那剛剛這位前鄉長也提到那只是一部分,可能是引導到一個方向,但應該是要很多的民眾參與,所以懷楊鄉有12個委員會,總共有300人,這裡也才住3000人而已,10%的人都在做公民參與的時候,是一件驚人的事情,尤其他們是自主成立的,當然在台灣可能像是社區,比較像一個一個小社區,我們會做一個區域性的治理,他們比較像是議題性,對於某一建議題,我們缺少什麼東西,就一起來做,這是我自己看到一些有趣的地方,也想跟大家分享,接下來的時間一樣就是在九點之前,邀請現場的朋友,還有公所今天是社會課長和農業課長到場,包括我們如果有什麼問題想要提問也歡迎提問,接下來的時間就給現場的大家。

大家可以想像我們現場就是一個委員會,如果我們現在要開會討論一件公共事務,今天我們的主題是鄉村的公民如何參與公共事務,我覺得這個還滿重要的,之前畢竟都在城市裡面念書,會有很多討論公共事務的場合,不管是藉由議題,或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事情,在成立裡面相對有這樣的機會,但在農村裡通常少了一點這樣的機會。

參與者A:大家好,我是蕭煒馨,雖然我在德國待過一段時間,但是每次看到德國人在講這些事情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第一個是他們在講盤點的時候,覺得很驚訝是跟當地的居民一起盤點,這件事情在台灣,不管執行任何計畫,大家在盤點都是公部門在盤點,或是學校單位在盤點,從來都沒有跟在地居民一起盤點他們的優缺點,我覺得很驚人,有做這個動作跟沒做這個動作差非常多,去邀請在地居民一起來談的時候,那個邀請的動作某種程度上會提高他們對自己區域的認同,這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很值得學習的觀點,很值得模仿的地方。

第二個很有趣的是,農地只能在農民之間買賣,或是農民有優先認購權,我一直都覺得德國他們管東西管得非常普遍,他們會立定一些國家一定要管的方向,但是細節的部份會希望你是自由的,但是國家有一些東西是沒有辦法妥協的,包括農地的事情,這是我覺得他們很驚人的地方,而且所有的公務員,還有所有掌控、管理的機構,連一點讓步都不會有,這件事情在台灣有點難達到,大家很容易因為,在鄉村又是人際關係相對緊密一點,很容易熟人來拜託哪個東西放我過一下,因為不過的話,回家可能就很難生活下去,或是在路上買東西可能就會被白眼,在台灣人情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在德國他們因為有法制的關係,他們可以直接把規範拿出來,規範就是這樣,所以不能夠讓步,在台灣執行會有阻礙。

再來就是建築聖經的事情,這是有他們的歷史文化的脈絡,他們因為以前是天主教國家到新教國家,他們的建築物不能超過教堂的高度,一直都有這個規定,也延續到現在,所以大家看到德國的建築物,基本上不會太高,樣式也很固定,大家在影片裡面看到建築物的樣子,其實也僅限於德國南部,就是那個區域的特色,那個區域也以這樣的建築形式為傲,只要離開那個邦,就看不到其他這類型的房子,剛剛也有講到月租金,一個月的房租是100歐元,慕尼黑現在住兩個人的一房一廳,房租大概是800歐元左右,他說這個區域離慕尼黑大概30公里,他們提供一個非常優渥給年輕人的地方,我以前住的地方大約是250歐元左右,我住的區域是號稱那個城市最天龍的地區,算是非常好的區域,價錢也是很高,但慕尼黑是非常誇張。然後,德國人都很喜歡住在郊區,他們喜歡住在離市區稍微遠一點,30公里算是非常不錯的距離,要採購就開車去,一個禮拜去一次,大概是這樣。

蔗:我覺得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年輕人到底要怎麼留在這個地方?有提到他們為了讓年輕人回來蓋房子,或是沒有繼承土地的能夠有一塊土地,其實用很多心思在做這件事,大家有注意到上限嗎?149年,這是什麼時間長度?大概是三代都住在這裡沒有問題,所以來這邊,意識到可以租149年,就不會想說明年會不會被趕走,給你的是一個非常長的保障,這件事情是可以吸引到企業或年輕人願意回來,在台灣這件事情也比較少見,包括以現在二林的房價,是沒有在想說要買房子了,一樣的價格再怎麼考量應該也是買在城市,這反倒是一種阻力,當我們以為鄉下房子應該比較便宜,其實沒有,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年輕人到底該去哪裡?尤其回家又不想跟爸媽住,那就很糟,這是一個滿實際的問題。現場有一些新朋友要不要說說話,最後一場才見面,不講點話太可惜了,講一講自己看到的心得,或是聯想到的東西。

參與者B:剛剛學姊講到公部門跟學校端在做盤點這件事情,我心有戚戚焉,過去在學校有做過類似的經驗,就有感覺到,我們能夠盤點的時間一來其實有限,二來是我們能接觸到鄉村居民,或需要盤點的地方資源是非常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計畫都有kpi這件事情,有時候不見得是我們沒有那樣的心態想要去好好做一個一年半的盤點,有些時候還有時間的關係,但是我非常認同在當下感受到的。

另外就是我在看這個紀錄片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是為什麼他們對農夫有一個很完整的想像,對他們來說農夫不單只是一個生產者,他們還是一個文化的傳承者這樣的角色,相對而言在台灣,我們好像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這樣子的氛圍,或是想像漸漸出現,但更多我們是把農夫當成弱勢,或是落後的產業,不願意去接受他們,這些更多屬於比較負面的標籤,這個可能跟前面他們在教育端的展現有很大的關係,剛剛我也有請教一下學姊,他們德國那邊的教育,好像從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之後就要選擇職業,那時候就會開始有很多職業的東西,他們就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包含他們是有法定職業這件事,所以相對來講,我們在台灣能接收到對於職業、社經地位的排行有一個形象和輪廓在那裡,是很根深蒂固的,這也導致我們可能很難像他們對農夫有很完整的輪廓,去想要去幫助他們,或是覺得政府補貼他們是合理的。

另外一個討論是說,有些人崇尚自由經濟,或是反對市場派的人,會覺得為什麼同樣是產業,我們就要補貼農業?也有很多夕陽產業,那為什麼要獨厚農業?讓農業可以得到各式各樣的補貼,那這樣不是讓農夫一直吃補貼,就不事生產,不會有更多的產值,就會產生很多依賴,這也是個大哉問,該怎麼樣去處理這些事情?大致上是這樣。

參與者A:我先回應一下我學弟,你說為什麼只保護農夫這件事,他剛剛應該有講,他要保護的應該是整個地景跟景觀,所以不是特別保護農夫這個職業,因為台灣是以農立國,所以他保的是以農立國這件事情,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我們也不知道。

蔗:以德國的例子,農民如果願意做到更多,把成本自己內部化,有做到這件事情,因為幫全德國或全世界吸收成本,自己沒有賺那麼多錢,全民來幫助你是應該的,比如說降低碳排量,這是合理的,但台灣有沒有走到這一步,我不知道,當然現在有些是綠色給付,慢慢開始有,但可能路還很遠。

參與者C:那我就接過來教育端,我剛剛自己在看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段話,他們在整修木棧道的時候,他說在這裡,不管你是教授,還是任何行業,大家都一樣,就是一起挽起袖子,那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回想到課堂上,有沒有辦法從教育端上就讓不同成績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在這個班級或團體裡面都是被重視的,因為他有不同的專長,他可以發揮對這個團體有不同的貢獻,這是會慢慢的等到他長大變成各種行業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自信心的問題,我們怎麼讓下一代,未來不管從事任何行業的時候,都覺得這個工作非常好、非常重要,甚至因為他的存在讓其他人尊敬他,像剛剛提到如果今天跟他們一樣,因為農業幫了這個國家和社會,所以我們特別補助它,能不能讓所有人都認同,就在於那農業本身能不能認同自己,像我知道今天各種不同行業都在這裡的時候,一個身為農夫的能不能像平安他們真的是很棒的新一代農夫,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是驕傲的,我有時候聽到老一輩務農的人,當他聽到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想要從農的時候,就會覺得怎麼這麼沒有出息,可是怎麼會把一個很棒的行業說成沒有出息,這些都會在年輕人的心裡面開始累積未來要選擇職業的時候,如果可以就不要從農,可以就不要做什麼。

這個必須從很前端的教育,就讓每一個孩子就知道,未來不管做哪個職業,對社會、對群體都是有貢獻,都是值得驕傲的,讓孩子有這樣的想法之後,未來在做任何不管公共參與也好,或是制度的推行也好,才會比較容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多政策推行之後,最後都變成是意識形態沒有辦法達到共識的狀態,有些計劃可能原意很好,到後來就變成計較為什麼你多一點,我少一點,大家就開始分歧,到最後走不下去,就會發現是群眾沒有共識,後來就是很顧自己,這個部分很多時候是回過頭來去看學校,我真的很期待有一天在課堂上,大人的眼光不是只是放在成績好的小孩身上,這對其他孩子很不公平,對於那些只在意自己分數的孩子,我覺得也不OK,因為他的人生會少了很多可能,這是我自己教育這區塊看到的一個感想,謝謝。

蔗:謝謝娟慧老師,老師這段話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家裡也是有務農,爸爸媽媽從小就跟我說,田裡的事情你不用去,不用知道,知道那些要幹嘛?你讀書就好,尤其我跟我姐姐又差比較多歲,很常我就被關在家裡,他們就回去田裡忙農務,我從小到大都不知道他們去哪裡?在幹嘛?直到真的很大了,有一年颱風天,我們家的幫浦間的屋簷掉了,我爸就叫我跟他回去修理,他騎摩托車載我,在路上才說這塊田怎麼樣,是因為你阿公和阿祖怎麼樣,才知道他平常都在忙這些,是已經到大學,在颱風天要去整修,才會有這樣的對話,那我覺得這都很可惜,其實小時候就已經錯失掉太多東西,不管最後有沒有走到農這一塊,但我覺得這是家族記憶的傳承,但很常是因為社會價值觀,我們覺得那個東西以後就不會做了,知道那些要幹嘛,不過很多東西就在無形中斷掉了,還有嗎?

參與者D:我是外地人,在二林的國小教書,因為快開學了才剛剛回來這邊,所以最後一場才到,但我很喜歡剛剛看到的地方,延伸到最前端的教育的部分,我剛剛看到從一開始盤點資源,剛好開學前,就連結到一間學校發展特色,在規劃校本課程的時候,就完全在做一模一樣的事情,盤點他的優勢、劣勢,規劃共同願景,一起去找資源來執行,我覺得就是這件事情很有趣,在學校是希望十二年國教,在鄉村我們要做地方創生,重點就是有一些人去提出點子,有一些人對這個地方共同參與有想法,有資源跟空間去發展,我對於他最後共同參與,大家對於一個地方到底要怎麼發展?未來要變成什麼樣子?首先要看到別人的例子,有那個想像力,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二元的,我要在都市就是要接受都市的壞,我在鄉村就是自己選,其實是有能力去織出一個網去讓一些東西是共好的,我們是可以去選擇價值,我希望看到這個地方建立出來的樣子是怎麼樣,我希望給下一代是怎麼樣的價值?去透過一些規範把它實現下去,所以我很喜歡看到這樣子的東西。

我跟教室裡面連結也是在最後一塊,這是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是一個讓每個人都能貢獻自己價值的環境,那個價值感是另外一種回饋,回饋不一定是補助或是金錢,我想到團體經營在一個教室裡面,就是要怎麼樣讓孩子願意去貢獻他自己給一個班級,其實要讓他相信,他所有的決策和能力,都可以在這個地方被發揮出來,所以這也是從教室可以回答到的地方。

補充一個小小的,剛剛有聽到一個回來二林在鄉村不知道該怎麼辦,就突然想到,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在都市裡面會有一些年輕的創業者嗎?或是一些自由工作者,他們會一起合租,其實是有一些一整層工作室的概念,例如台北有玖樓,我想說鄉村也許有這個需求的話,也可以發展這樣的集合住宅之類的,剛好想到。

蔗:其實這個我有朋友在做,他們在三合院裡面,我覺得把以前的大房、二房、三房、四房,變成企業ABCD,那就是鄉村版的co-working space,但我們還比較沒有這種想像,可能人也不多,所以還沒有這種,其實我跟他們老闆有聊過,之後我們的員工有聊過,之後我們的員工就住在溪湖跟二林的中間,看他們要不要一起住在那裡,他們也可以偶爾一起靠北老闆,很需要紓壓,以現在我們這種都很小型,可能一個工作室大概兩三個人,員工其實沒幾個人,規模不大,沒有同事可以發洩,那是一個滿好的狀態,我之前在外地工作,我們就租了田間的一棟房子,我們就三個同事住在一起,老闆不在的時候就可以講得很開心,寫滿整個白板,就很開心,這是有機會的。老師剛才提到有一點也很有共鳴,現在不管幾個大政策下,不管是108課綱還是地方創生,都在做一樣的事情,先盤點、做跨域、談共好,這三件事都很類似,但到底該怎麼突破不同領域的界線,彼此真的找到共好的機會,這可能是這幾年台灣要努力的地方。

參與者E:大家好,我自己本身其實是長期住在台中,最近剛好我現在是住民雄,因為之前租給人家的房子剛好空了,也舊了需要整理一下,我也是在網路上面有追蹤一些人,剛好分享這邊,就滿好奇的,辦的活動都滿有興趣的,所以就想說今天來聽聽看,也沒有想說要講什麼。剛剛比較直接一點的是老師講的,我在台中是幼稚園的英文老師,對於教育,其實覺得小孩子一直都是大人的鏡子,其實是一模一樣的,可能大人沒有那麼直接覺得,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尊重吧,所有事情都是以尊重為一個開始,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或是職業之間的尊重,沒有什麼比較好,什麼比較糟,是以尊重為前提,這是我剛剛聽到老師講的內容自己的想法。

像剛剛在說一些盤點的事情,剛好最近我有時候會去花蓮,花蓮現在文創園區之前的經營者結束了,現在公部門是請台東的美學館,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美學館的館長來代為規劃,剛好他們前陣子有一系列的,這個感覺文創園區一直在BOT出去,好像政府沒有想要去接觸整個點,每一個不一樣的點去整合,通常比較想丟給一個企業或經營者,這一次我覺得美學館館長做了一件事情還滿不錯的,不只是單純邀請有意進來園區經營的人,甚至在地學校的老師,其實花蓮文創園區是剛好在花蓮正中心很大一片,可是對於花蓮人來講,那個地方對他們來說是遊客去上廁所,晚上可以去遛遛狗,超大一片的空間,很棒,不過不知道為什麼都做不起來,所以就邀請週邊的商家、在地的老師,一些藝術、創意或音樂的工作者,大家都來一起,當然他們是分不同的場次,附近鄰居是一場,學校像是東華、國中、國小老師一場,提出來討論,我們現在有什麼?或是其他地方怎麼做?我們可以怎麼做?有哪些特色可以提出來?這是我這近幾年來對於台灣公部門來說,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會期待未來的發展,目前想到就這樣子,謝謝。

蔗:最後一場了,讓我講點話,我是蔗青的員工也是夥伴,我之前是做社區的工作,我對今天公共事務這件事滿有想法的,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他們裡面的公共事務都是以議題為主,不管是環境的、針對圖書館,或者是很多像是能源之類的,但是以台灣來講,台灣都是以什麼村、什麼里來劃分,所以發現他們是真的自己想做的,才組成這些人,大家比較願意去花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願意不計經費補助這件事情,剛剛說對於經費到底要怎麼樣平均,怎麼樣的補貼?政府會有什麼樣的考量?

我之前有做兩年半到三年左右的社區工作,我覺得他們已經都被養壞了,拿錢拿習慣了,應該說他們已經忘記為了要做什麼事情而去請計畫,他們現在都是為了拿錢所以來做什麼事情,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一件事,其實我自己看,從第一週到現在,我其實觀察到公所也不是完全不能做,我知道公所有無力的地方,畢竟我們每四年一次選舉,選舉完可能即便我們的老大想要做什麼事情,但是他推到一半,或者是只要一跟誰不合,可能下面又會遇到選舉的這一塊,跟政治又變得比較密切,很麻煩,想要推動事情會很難做,那其實我相信會一直來這邊參與,不管是來一次兩次,可能是來一半以後,農業課長應該是全勤獎,其實我覺得農業課長多多少少看了,常常會覺得說想要做很多事情,但很多時候可能是經費問題,或者是說人的問題,我常常一直覺得錢不是問題,人才是問題。

錢不是問題,沒錢就找錢就好了,可是重點是人湊不起來,就沒辦法做一些事情,我相信鎮長應該也是多多少少想推動一些事情,才也會來參與蔗青這邊的活動,可是就是可能其他公所裡面的員工,或其他的長官不知道有沒有空來參與?我們也是希望透過看這一系列的影片,可以讓公所或二林鎮的居民有不同的想像,我知道沒辦法一次要做就可以做,但不知道可不可以看他們做哪些事情,就像他們很多委員會,很多時候不是說政府要做什麼就可以做,有時候卡在政治力量沒辦法動,有些時候也需要有一些人去做一些組織,一些小小的苗,有小小組織之後,缺錢才去找錢,再找公所合作,找一些其他不管是有關單位或基金會,都是可行的事情,不好意思我今天最後一場講了很多話。

蔗:延續立馨這邊,我最後其實想問的一件事情,經歷這十場,我們想做到的一件事情其實是先有溝通,再有理解,有理解才會有合作,也是想向社會課長或農業課長有出息,不好意思這個重擔就讓你們擔了,我想請問一個問題,在這十場過後,尤其農業課長出席了九場之多,真的很厲害,也都很佩服,要這樣子持續出息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過程中其實有非常多的意見,這些意見也會整理之後交給公所,我們也是在思考說,畢竟我們也還是一個民間的團體,我們還是資源非常有限,大致上就是趁這兩個多月後,要回到一個比較休養生息的狀態,但是我覺得地方公部門是一直都存在的,團隊的成員也比我們更多,也可以做到更多的事情,也是想知道後續,比如說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公民怎麼參與公共事務,有沒有機會再更多一點的對話?邀請更多的專業者,剛剛也有提到他們是地方上很多專業者一起共同思考,這在未來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一定是多種專業者一起思考,而不是一個重擔落在一個地方公部門,或是單一一個企業或學校、老師或工作室,絕對不是這樣,而是彼此要去分擔掉那些工作,創造一個降低彼此壓力,一起往前走的環境,所以想請問兩位課長,自己對於後續,或是對於影片的想法,對於在鄉村的公共事務參與,自己的想法會是什麼樣?做為這十場的總結,不好意思讓你們回答這麼難的問題。

農業課長:謝謝崇銘,因為今天鎮長有事情,他有特別指示我們要感謝蔗青工作室可以辦十場讓公所與民眾來互動,首先就是先回應崇銘有關公民如何參與公共事務,這個部分小到一個小家庭,大到一個鎮或國家,剛剛有提到說,在參與公共事務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問題,怎麼去討論一個大家可以認同的事情也是不容易,剛剛影片有講說,民眾的參與,最好是有付出跟資源,其實民眾參與,我們也是一般人,我們只是在公部門上班而已,所以民眾有一些建議給我們的時候,有時候並不是不去做,而是沒有一些經費或是時間去處理,就像類似公園,今天民眾或民意代表,請公部門做很多的建築物和公園、道路,結果就像選舉完之後,沒有人去管理,就變成蚊子館,所以我們會希望公共參與是民眾不僅僅是建議去做什麼,而也可以一起來做,公園大家都在整理,民眾和社區也一起來,其實我們二林鎮社區是滿多都有在動,有少部分也是需要靠社區來努力,像學校從幼兒園就開始擦窗戶和掃地,就是靠學生的參與讓學校每天都保持乾淨,而不是只有靠總務處或工友來做,我們是希望做到這一塊。

剛剛崇銘的意見是說,我們後續可以做的也許,因為像之前我們都是急迫性的,民眾說哪邊壞掉要去處理,其實沒辦法說針對一個將來長遠的問題來做討論,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不著急的話,其實我們可以類似這樣去召開,去做一個更好的規劃跟建議做短中長期的規劃,所以說這個也許我們之後也可以做一個在圖書館三樓會議室,那個演講廳,拋出一個海報就是說要討論二林的什麼議題,有興趣的可以來參加、發表意見,我們帶回去做討論。

第二個部分是剛剛有講到農民補助的部分,一個很重要的是糧食是國安的問題,農產品不像工廠是物品,例如說生活用品可以放很久,但是農產品是每天都要吃的,如果遇到颱風就會沒有食物,甚至說農民的收入整個都沒了,長久以來補助農民是一直有這個預算,這個預算是在農委會,其他經濟部都有對工廠補助。第三個部分就是,剛剛有提到我們民眾可以去做那些木棧板之類,只是有時候國家就是這樣子,像前幾個月就有登山客去國有林地去做小木屋,反而就是觸法了,所以有時候在推行政策的時候,現在政府的一些法律限制沒辦法去做到可以讓,就像農地可以變成建地,然後三分之二賣給公所,在台灣是沒辦法的,以上。

社會課長:大家好,那就坐著分享好了,剛剛有看到影片當中有提到獨居老人的部分,最後是有帶到成立雜貨店,有開放一個雜貨店這樣,自從鎮長上任以來,就發起了食物銀行,為了要分享食物分享愛,惜食的概念,就成立一個認養食物銀行,這個食物銀行還有建立倉庫,像是一間雜貨店,每個月就會有七、八十戶的關懷戶來這邊領物資,利用他們的點數來領物資,如果說有農民有蔬菜,就會分享給鄰近的社區,我們二林現在老年的人口已經到19%,已經是一個高齡化的社會,所以因為這樣子,我們有部署在各個社區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跟巷弄型的長照據點,這些據點就是由在地的一些志工來服務在地的老人,讓他們在家裡面就可以就近得到照顧,回應剛剛的影片。

蔗:謝謝兩位課長,那時間也晚了,最後也對這十場做一個總結,這十場其實人來來去去,從第一場40多人把這裡塞滿,然後一場一場往下降,其實這才是正常的狀態,我們也都是很平常心在看待這一切,不管人數多少,但我覺得人少就有人少討論的好處,每一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講的非常清楚,所以我們在過程中也不會去執著於今天kpi多少人,我覺得這件事情,也回應剛剛提到的,當我們不要執著在那個kpi上,我們才真正能夠往前進,先找到一群願意做事的人,我覺得比較重要,這也希望未來公所如果類似辦理這樣的活動,盡量也不要一次100人,那會變成場面很大,但實際的討論會非常少。

其實從少部分的人,讓他們再去捲動,每個人有自己關心的事情,他們就是種子,他們就往外去找群體,這真的不是夢想,慢慢的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之後,一個一個委員會可能就這樣長起來,那我們就可以更深入的每年討論,從實踐中得到存在在這裡的成就感 ,而不一定是要賺很多錢,而是我在付出,我看到一個人被我幫助,實際看的到,感受到那個成就感,而他願意繼續做下去,願意帶更多人去做,這也是我們自己在經營工作室一直想要做的,我們可能在教育方面比較多一點,希望跟很多老師合作,也希望能幫助老師不要累垮,很希望能慢慢把這樣的核心的精神往外擴散。

謝謝大家這十場的參與,還有這個暑假在這邊辦的展覽,也是一個很新的嘗試,以在地絕對不是沒有資源,那個資源不見得真的是錢,他們只是把一個用不到的空間給想用的人,就是一個很棒的前進,這個東西我們都可以效法借鏡,上個禮拜我們看的是印尼蘇巴克,一個古老的智慧,他談的跟這一集到底有什麼兩樣呢?談的都是合作,未來一定是合作的時代,我們沒單打獨鬥的本錢,以上,謝謝大家參與,大家回去小心,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