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 — 心得&導讀 Part II

Sean
藍光宅男
Published in
14 min readAug 5, 2018

三、兒時的貧困和母親的叮嚀

收送禮的時期

韓國人送禮稱為「寸志」。寸是指一節竹子,表示一點薄薄的心意,家長對老師、公司職員對上司、企業人士對公務員所給的一點點微薄心意。因為賄賂的金額不高,因此稱為寸志。

韓國在1987年民主化以後,學校才開始不能收禮。當時是由全國教師工會發起,主張「推動真實的教育」,並且廢除寸志。老師是寸志最大的受惠者,卻又自發性地廢除寸志,從朝鮮時代的陋習終於被終止了。

至於公定價,在現今社會中,見老師一次大概是30萬韓元,對照老師的薪水也不過300–400萬韓元,其實對家長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金英蘭曾任大法官,她在擔任國民權益委員會長時期,於2012年推動立法,如果送禮給公務員、教員、媒體人,不論是否有對價關係,一律都要處罰,此法也簡稱「金英蘭法」。2016年執法以來,韓國保守勢力的三大報 紙— 朝中東(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都激烈反對,因為根據金英蘭法,一餐餐費超過3萬韓元,禮物超過5萬韓元,婚喪喜慶禮金超過10萬韓元,就會受到處罰。那些媒體表示如果執行此法,餐廳會營運困難,農民和自營業者生計也會遭遇困難。真實原因卻是接受超過3萬元以上的食物、酒店款待、打高爾夫,記者就會受到處罰…

四、了解鼓吹競爭的事實

糞中

韓國在1974年,因為升學競爭過熱、補習風氣嚴重影響正常教育,而且城鄉差距過大,實行了「高等學校平準化政策」,讓國中和高中入學都不用考試,用抽籤決定,此政策又稱作「平準化」。

李容馬就讀全州東中學,因為韓文發音「東」和「糞」相似,又稱作「糞中」。於1981–1983年期間就讀,當時是全斗煥政權的極盛時期,而全斗煥和前一位總統 — 朴正熙一樣,都是透過軍事政變當上總統。

韓國著名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就是在講述這時期的民主化運動事件 — 五一八光州抗爭。1979年朴正熙被殺以後,人民要求民主化,但此時乾兒子全斗煥透過雙十二政變趕走魁儡總統 — 崔圭夏,在此奪權過程中,1980年5月18號,傘兵部隊進入光州,濫殺呼籲實施民主化政治的光州市民。在光州事件後成為總統的全斗煥,採取高壓統治方式維持政權,並藉由社會淨化運動,將反對政權的人民關進監獄,或是移送到名為「三清教育隊」的矯正“不良”部隊。同時也透過強行推動整併媒體的「媒體統廢合」政策,控制媒體並只報導政府想要的內容。

掉入經典的世界

李容馬在高一的成績很好,因為採用加權計分,所以拿手的國語、英文、數學都加重計分,不拿手的音樂、美術、工業權重較低。高二時,無聊拿了一本爸爸在中學時期買的「世界文化全集」內的其中一本書,當時年紀小只覺得無趣,但此時為此著迷,還帶去學校看。當時最喜歡的作家是 — 海明威,「戰地春夢」、「戰地鐘聲」、「老人與海」,因為海明威從小就會狩獵和釣魚,覺得他很有男子氣概。也讀了賽珍珠的「大地」,是以中國為背景的小說,赤裸裸地描述了該時代的樣貌。韓國小說作家中,最喜歡的是李箱,給他的印象就是一位天才,其中對「翅膀」內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你知道被拿掉翅膀的天才嗎?」李容馬也有感韓國社會有很多這種生不逢時的人。

李容馬後來才知道當時他讀的書大多被稱為「經典」,和所謂的「現代」都沒有什麼關係,而上大學才發現老師只推薦經典的原因。

地獄般的高三生活

高三大部分老師一直鼓吹同儕之間要相互競爭,並區分為好成績和壞成績的學生,好成績的學生即使做錯事也很容易被原諒,壞成績的學生卻經常遭受夾帶情緒的鞭打。而班導也是這種老師之一,並要求李容馬每天只能睡3至4小時,好擠上全國第一名,但李容馬因為堅持一天要睡5至6小時才能有體力,經常為此跟老師爭吵。所幸當時的學年主任是位不論成績、一視同仁的老師,當時很多學生都喜歡他勝於班導,甚至幻想他能擔任班導。

而切身經驗一味鼓吹競爭意識的韓國覺教育,感到無言和悲哀。目睹讀書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擊敗對方的悲慘現實,體會到這就是成績第一主義。而如此的廝殺場景,早就是當時韓國習以為常的生活一部分,在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後,韓國接受了所謂的美國式新自由主義,敵對性的競爭更成為常態,不顧他人死活,只要自己能生存下來。

五、八七學級,夢想正義的社會

首爾大學政治學系

1987年考上第二志願 — 首爾大學政治系,因為考的成績不如預期,沒辦法就讀第一志願的首爾大學法律系,而選擇這兩個系的原因是當時想要考公務員,而考公務員時這兩個系是沒有什麼差異的。

在高中閱讀中國的儒家相關書籍、朝鮮知名學者書籍後,李容馬的夢想是當個偉大的官僚,也就是公務員。然後進大學後,因為韓國近代有太多對國家無條件忠誠,信奉國家主義,卻沒有個人生活的情況,就重新思考儒家思想。

剛入學時的前幾個月和學長相處時,相較於學長們的「我該怎麼做國家才會更好」,李容馬想的卻是「我該怎麼做才能過得更好」,頓時覺得自己很可笑,而學長們很偉大,也因此認為和這些人一起唸書一定不會後悔。

首爾的板屋村

上大學後,再初次去首爾的巴士上,高速公路旁的盤浦區滿是高樓大廈,全州最高的樓卻只有五樓,還極為罕見。而去恩平區的阿姨家途中行經的漢江橋也比想像中的寬敞,阿姨家附近也全是兩層樓高的洋房,這是全州看不到的景象,頓時生起「啊!這就是打造漢江奇蹟的祖國啊!」的念頭。

「傳貰」是韓國特殊的租屋系統,房客不必每月繳租金,而是向房東提供押金(傳貰金),通常為房產價值的1/2至1/4,提供房東在租屋期間投資。房東可以保留投資的報酬,並在租期結束後歸還房客的押金(傳貰金)。但近年來傳貰金幾乎與房產價值接近或等值,而接受繳交傳貰金的房子數量也在下滑。

上大學後,和姊姊、哥哥一起在上道洞租了一間距離首爾大學十多分車程的半地下室的傳貰房屋,在家裡都能聽見行人絡繹不絕的腳步聲。但此間房子住不到6個月,1987年夏天的賽爾瑪颱風造成首爾大淹水,李容馬家裡也不意外地遭殃,因此一路從大方洞、鷺梁津洞、最後搬到京畿道的義王市。

居住在上道洞時期時,坐巴士從奉天洞山坡到首爾大學入口,一路上都是三夾板蓋的板屋村。這就是當時北韓宣傳說的:「如果去南韓,只有板屋村」的那種社區。居民從山下建造簡陋的板屋一路向上延伸,到後來整座山都不見,形成所謂板屋村。此景象和盤浦區的高樓大廈形成強烈的貧富差距對比。

造成此景象的原因是,1960年代朴正熙政權推動快速工業化政策的產物。從農村到首爾找工作的人無處可居,就有人在山下蓋了臨時房屋作為避風港,之後其他人倣而效之,房子多了也就成為村莊,而山上大多是國有地,也就沒有人特別阻擋,這就是韓國板屋村的歷史。

1970年代吹起拆除板屋村的風氣,尤其因為1986年要舉行亞洲運動會,全斗煥下令拆除無建照的板屋,因為屆時很多外國人要來首爾,有礙觀瞻…當地居民雖群起而抗之,但仍不敵武裝警察,紛紛另起爐灶,也因此產生了許多新城市,當中最有名的屬京畿道的城南。

城南原本是不存在的城市,從首爾被驅逐出來的人民開始聚集在京畿道廣州郡外圍,因而建造城南。城南的名稱就是城的南邊,也就是漢南山城的南部。而1980年代後期,政府因為人口太過集中於首爾,根據人口分散政策打造了盆唐(城南市南部的一個區),城南市南部突然出現一個富有社區。貧窮的老街和富有的盆唐並存於城南,恰是韓國社會兩極化的縮影。

讓李容馬懷疑,這就是所謂的漢江奇蹟嗎?他以為政治領袖引領國家發展的時候,會讓每個人都過上好日子,但現實卻是貧者亦貧、富者亦富,非常極端的兩極化。

該如何生活呢?

1987年4月13日,李容馬就讀大學才一個月多,全斗煥發表了護憲措施。當時憲法是透過政府任命的代議員來進行間接選舉出總統。此制度可以讓執政黨總統候選人擁有百分之百的得票率。朴正熙打造的維新憲法,全斗煥在政變之後繼續沿用。但其實在朴正熙的維新政權前,也就是1971之前的總統選舉,其實是跟現今一樣的國民直選總統制度。而人民和在野黨想把選舉制度改回直選制,但全斗煥卻宣稱經過國會協商的結果,維持間接選舉制度,又名「四一三護憲行動」。

全國的抗議運動從此開始。當時李容馬還對社會一知半解,像是對全斗煥是軍事政變上台、光州射殺市民的情況毫不知情。不清楚總統選舉制度,當然更不用說四一三護憲的意涵,甚至還以為朴正熙是韓國的經濟發展英雄。

高中時期老師們絕口不提政治,深怕不小心說錯話就被抓走,實際上也真的很多人被抓走。老師還警告:「小心上大學被"洗腦”」,說上了大學”左傾容共”勢力會把學生洗腦,誘導學生去參加示威。如果示威受了傷,一輩子就完蛋了。

四一三護憲後的某天,因為不知道要幹麼,盲目地跟學長進行「街鬥」,也就是街頭鬥爭。但政府不知道是從何得知,早已部署警力,朝示威隊伍蜂擁而上,也只好跟學長開始狂奔,甚至到了死巷還翻過圍牆闖進一戶人家。那戶人家有個姐姐,看見他們就說「辛苦了,進來喝杯飲料吧。」李容馬一邊還擔心姐姐會去舉報,一邊思索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姐姐和她母親不但沒責怪他們,還唾罵害學生吃苦的政府。對李容馬來說是個全新的體驗,因為之前聽說都是指責學生傾左容共,卻不知道有人會支持學生、唾罵政府。

因此開啟李容馬的好奇心,與其說之前知道什麼,倒不如說之前不知道什麼,之前因為被洗腦的陷阱還會懷疑學長說的話,現在下定決心要徹底了解學長們說的到底是什麼。

有別於直接採納「傾左容共」的學長們的話,李容馬從與傾左容共無關的存在主義書籍入門,弗洛姆(Erich Fromm)的”生命的展現”讓他重新思考馬克思和社會主義。

宋建鎬等人編輯的”認識解放前後的歷史”一書,讓他得知許多親日派在解放之後搖身一變成了反共愛國人士,有別於法國、德國等國家,二戰之後都嚴逞曾經協助希特勒政權的人,韓國的親日派卻持續得勢,著名的抗日英雄 — 金九慘遭暗殺,和金九一起率領義烈團的金元鳳也逃往北韓,許多獨立鬥士和文人也因此逃往北韓。更加深他無法信任政府的念頭。

雖然讀的是政治系,但可笑的是系上卻不教導韓國現代史。而後李容馬去學校演講總是會問學生,為什麼歷史總是在解放後建立大韓民國政府就結束了,有關李承晚、朴正熙、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這些政府都不教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保守勢力長期在社會盤據之後留下的遺毒,他們想要隱瞞自己過去的黑歷史。國民黨的即視感立馬浮現…幹。

越是了解真相,李容馬越是頻繁參與抗爭。大學入學那年,1987年1月朴鍾哲在拷問過程中被虐致死,成為「六月民主運動」的導火線,也就是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所講述的事件。最後民正黨候選人盧泰愚接受了總統直接選舉制度,發表了六二九宣言。

但此時李容馬對於現實的認知仍然十分落後,六二九宣言引發勞工的七八九月大抗爭,全國各地掀起自發性的罷工,組織工會,展開大韓民國建立以來最激烈的勞工抗爭,但是李容馬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吶喊遵守勞動法和保護勞動權等等。不是只要實現總統直選制度就好了嗎?為了提高幾塊錢的薪資就要罷工嗎?

不理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教育和現實脫勾,韓國人民缺乏對於社會上勞工權利、貧富差距、福利等問題的意識。西歐國家從小就教導什麼是工會,會什麼需要公會,還有什麼是勞動權,而韓國一提到「勞動」兩個字,就會被當作紅鬼子逮捕。台灣也真的一模一樣…死國民兩黨政府都不敢教育這些知識,深怕被人民反抗到死。

家族和運動

「家族」是學運圈學生的秘密組織,大家在租屋地方或是咖啡館一起學習歷史、政治、經濟和哲學。「家族聚會」無疑就是研究韓國現代史真相,重新確立價值觀的學運細胞組織。1980年代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大學擴散,家族聚會扮演相當大的作用。

全斗煥政府利用執政優勢,力阻左傾容共的勢力,但社會上卻因而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其中關鍵是在五一八光州抗爭,當時沒有美軍許可,韓國軍隊根本無法投入,因為美軍握有韓國軍隊的作戰指揮權(作戰指揮權分成兩種:平時作戰指揮權和戰時作戰指揮權。1994年韓國收回平時作戰指揮權,但美軍仍有戰時作戰指揮權)。因為美軍許可,韓國軍隊才對民眾採取武力鎮壓。在此之前美國一直是民主守護者、天使之國的形象,但至此後才了解原來美國只是眾多為了自身利益的國家之一,為了美國的安保利益,才擁護獨裁政權。看到這裡也覺得台灣人民不該肖想美國會將台灣當作第51州,台灣應該認真評估自己的優勢,遊走多國之間,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政治情勢,不然哪天對美國沒有利益時,第一個把台灣雙手奉上送給中國的搞不好就是美國。

韓國當時政府推出「前方入所」優惠,在入伍服役之前,大學一年級先到文武隊,接受軍事教育,強化反共反北意識,不過真實情況卻是變質為擁護反共軍事政權正當性的手段。若參加一週課程,未來當兵可折抵一個半月的兵役期,一、二年級都參加將可縮短三個月。李容馬當時正值大二,而以首爾大學為焦點,其他大學也大舉響應,這優化活動沒多久就被廢除了…看到這裡覺得三星行銷強也不是沒道理,這麼不要臉的優惠在以前就敢使用,嘖嘖。

對於革命和社會的煩惱

大二在參與越多的運動後,李容馬了解社會有許多問題。許多抗日鬥士不承認南韓政府的正統性問題;歷經分裂或韓國戰爭,只剩所謂右派生存下來的政治體系問題;依賴美國實現經濟、軍事發展,淪為和殖民地沒兩樣的問題;南韓國內資本主義的問題。該透過革命嗎?透過革命要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此時在學長的建議下,加入系上的學術研討小組。

在學術研討小組時期,李容馬認識超越地緣情節的死黨,經常徹夜討論人生、歷史、社會和未來。他們研究主題是韓國資本主義社會。分析資本主義就不能錯過馬克思。馬克思是優秀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率先科學性的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提出新社會道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曾說過:年輕時若不為馬克思著迷,那就是傻瓜;上了年紀後,若還是馬克思主義者,那更是傻瓜。

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後,不計其數的人擁抱共產主義,以共產主義為目標的國家,曾佔有世界一半。以西歐為首,共產黨或社會黨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排名第一或第二,具有強大的基礎。韓國在經歷韓戰後,共產黨機會被殲滅殆盡,然而在韓戰之前也是勢力強大。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什麼資本家和勞工都是主人?馬克思就是從這個出發點,站在受壓迫的勞工立場,來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新社會的夢想,並且很科學的分析了這個夢想。後來馬克思的思想轉換為德國的批判哲學、法國的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後現在主義等。跳過馬克思主義,就很難討論現代哲學。

大四結束前,研究小組將結果寫成文章發表,並租借教室開放其他學生聆聽。研究小組將該期間很多人常提到出的論點,整理得更具有學術架構。結論如下:在以美國為代表的外力影響之下,韓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雖然都處於附庸狀態,同時卻也已經達到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國家獨佔資本主義,也就是國家和獨佔資本勾結的階段。社會以財閥為代表的獨佔資本壓抑著多數民眾,創造出獨佔利潤的結構,是最大問題。成為美國的附庸也是嚴重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建設可代言民眾利益的民主國家,也需要有從美國附庸中解放的革命性過程。

現實共產圈的崩壞

在大四發表完文章後,該研究小組五人中包含李容馬,共有四位要念研究所。李容馬近入首爾社會科學研究所,是有進步傾向的少壯派學者群及之處。上研究所是1991年,此時蘇聯解體,雖當時對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契夫的經濟改革爭議很多,但沒人想到蘇聯會突然解體。

雖然研究馬克思主義,但並支持蘇聯。反而對史達林執政後維持「鐵幕」(冷戰時期將歐洲分為兩個受不同政治影響區域的界線),偏離馬克思主旨的蘇聯有諸多批判。但蘇聯解體帶來的更大衝擊是,隨著東歐共產國家接二連三的解體,我們社會重新引進馬克思主義也不過才十年,馬克思主義卻一下子連他自己所批判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都熬不過去。進而轉成研究法國哲學家路易.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他在1970年代初期就宣布馬克思主義有危機。所有思想都一樣,必須與時俱進。

社會主義國家的崩解,也替韓國社會帶來重大影響,尤其在1987年的6月抗爭後,民主化加速,1992年金泳三當選總統,民主化成了不可逆轉的潮流,社會追求革命的力量極速削弱。

社運圈內也產生新變化,主張勞工革命的力量,現實上既然不可能,於是轉而追求新的政治路線,此時就產生分裂。部分進入體制內的政黨,部分傾向獨立籌組政黨。

要做什麼呢?

研究所畢業前,李容馬開始思考未來出路,求學六年期間思考的社會問題,似乎沒有任何一項獲得解決,但政治環境卻已快速變化。

首先,軍事獨裁的勢力,以及稍微往上追朔的親日勢力,在民主化以後仍然佔據政治核心。即使1992年金泳三當選總統,但他是透過和過去軍事政權的殘餘勢力進行三黨合組,才能成功執政。軍事政權的力量也因此存活下來。

金泳三執政後的民主化雖有部分進展,但經濟面仍沒太大變化。財閥集團和政治權利勾結依舊,農民和勞工儘管是社會多數,仍處於劣勢,一但高聲疾呼,就會被貼上「紅鬼子」和「左傾容共」的標籤。

最後李容馬先當兵,並趁機思考未來出路。不想考公務員,也不想進入企業追求金錢生活,若要讀書留學又因為家境因素不允許。因此選擇新聞媒體,記者一方面可以冒充知識份子,又可以到處活動,是個理論和實踐兼備的職業。反觀台灣是,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風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