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數位藝術發展契機―2020林茲電子藝術節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Pei
藝術碎碎念
Published in
Nov 16, 2020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藝術圈一片哀鴻遍野,尤其是歐美國家更是有不少藝廊和博物館紛紛宣布關閉,或藉由販售典藏品及線上展覽來支撐機構營運,但這個灰濛濛的藝術寒冬,對於新媒體/數位藝術而言,似乎是一個發展契機?

數位藝術發展至今,作品多半都已經是原生數位檔,可直接在虛擬資訊世界裡發表和流通,早已不須倚靠實體展示空間,但為了進入既有的實體藝術發展體系,如透過博物館、藝廊和藝術博覽會展示增加曝光度,也因為拒絕被單一劃入虛擬的大眾媒體體系,如上架至Youtube、Netflex等大眾娛樂平臺,因此,數位藝術的展示一直以來都是在這種尷尬的處境裡夾縫中求生存。

但這一波疫情促使藝術圈移往線上發展,相較於其他實體媒材作品,虛擬網絡根本是數位藝術的主場,反而為數位藝術創造新的發展機會。

2020年歐美藝術展覽大多因為疫情關係而無法在實體空間大肆辦理,像是今年9月原本要在奧地利林茲辦理的林茲電子藝術節 (Linz Ars Electronica)堪稱是全球前幾大的數位藝術活動,也因為疫情而將部分展覽移至虛擬網絡,今年主題為In Kepler’s Gardens — A Global Journal Mapping the New World,展期為5天,雖然仍有一個實體主展館,但已將許多作品移至其他館舍同步展示,將原本的大型博覽會形式,改為多個中小型實體及線上平行展的串聯,讓這個一年一度的藝術盛事得以不失精彩地如期舉行,官方網頁從原本的訊息發布頁面,成為一個不斷延伸擴充及資源連結的中心平臺(Hub),除了可以從這個hub進入不同國家作品展示空間外,更可以透過連續幾天24小時不間斷的直播講座,邀請策展人、藝術家和來自全球的合作展覽機構談談展覽和作品概念,讓全球的觀眾可以依時區接力跟播,不得不說,這個展覽形式和規模可說是有史以來最瘋狂,但也最讓人興奮的藝術節了,觀眾可以一整天不睡覺在自家電腦前參與國際性的藝術活動!

今年最有趣的是,在短短幾天的藝術節中,台灣有清大科技藝術學程跟藝術家黃心健的團隊都透過線上展覽的方式參與了這個國際盛事,相較於以往,台灣的數位藝術作品有了更多的展露機會;清大科技藝術學程是透過藝術節的校園平行展計畫,向校內學生公開徵求參展作品,並由該學程的教授做為策展人,在清大網絡體系下建立了一個獨立展覽網頁,作品較為實驗性,也有幾件作品特別探討疫情期間的資訊和人際互動等變化;而黃心健團隊的展覽則是含括他自身與其他幾位新媒體藝術家的VR作品,觀眾可以直接透過電腦螢幕觀賞黃心健的《失身記》,精彩度不減,甚至可以自己操作VR影片的觀看角度,相較於實體展示,就只差在少了一臺專業且能提升體驗度的VR裝置而已。

當然,在這種機制下,整個藝術節的策展論述相對於以往是較為雜亂且去中心化的,有點像是把疫情期間各個國家當下在發展的作品匯聚起來,進行大雜燴展示,作品品質當然也是難以控管,但,這個線上博覽會還是讓人非常驚艷,隨意在藝術節的虛擬網絡遊走,還是可以看到各個國家的數位藝術作品都有截然不同的風格,也可以難得地看到一些實驗性但很有趣的作品。

雖然在這場線上嘉年華結束後,對於藝術家或藝術機構的實際效益究竟為何,仍舊無法得知,但至少對於數位藝術發展而言,則是開拓出一條更有效觸及觀眾的管道,是否有可能未來透過收取線上展覽入場門票、販售作品線上體驗服務,或是透過作品觀看點擊率獲取收益等跳脫實體展覽的獲益方式(如作品拍賣收藏等)來創造數位藝術家的生存機制,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在這一波實體浩劫、數位狂潮的疫情下,數位藝術能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再是一向位處邊緣的藝術類型,更值得我們期待。

(以上為我個人淺見,若有誤歡迎交流指教😖😖😖)

--

--

Pei
藝術碎碎念

文學背景,但更喜歡藝術,從事視覺藝術工作,也剛結束在倫敦的荒謬但難忘的 UAL策展碩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