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策展計畫 :藝術家小型個展

Pei
藝術碎碎念
Published in
Jan 4, 2021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的英文還算不錯,但是是台灣學生的不錯,也就是很會寫但不會講😬 ,就一股腦地栽進UAL(倫敦藝術大學)了,好死不死我讀的又是策展(MA Curating and Collections, Chelsea College of Arts)…

我們課程中的每一個策展計畫都是採取團隊合作的方式,從向組員提出個人的策展想法、整組討論策展理念、策略和方式、到與藝術家溝通和公眾活動(public programmes),整個計畫執行到英文不好真的非常吃虧,所以,從九月開學,到十二月的第一個計畫執行完成,我才真的覺得自己能夠稍微喘一口氣,第一學期的我覺得每天出門都是一個可怕的全新挑戰,無論是專業知識的不足、工作習慣的不同,到文化的隔閡都是,每天都用100%的腦力和精力在生活,儘管如此,卻還是常常做不好,每天回家都非常沮喪,這種情緒再加上倫敦冬天灰濛濛濕漉漉的氣候加持,沮喪程度更是加倍,後來發現,這些情緒都是留學生常見但卻顯為人知的一面(線上雜誌分享)……要靠近自己的理想,就要先學會與孤獨相處。

之後有機會,我其實很想認真跟大家聊聊留學生的「孤獨感」這個複雜的情緒。

說太多廢話了,來,正式進入主題!

我的第二個策展計畫

之前有跟大家提過,我們老師共提供了4個不同性質的空間讓我們恣意發展策展計畫,除了上一篇提到與Chelsea Space合作會受到機構定位和策略的限制以外,其他三個空間都是我們班學生的專屬空間,會讓同學每兩個月輪流負責在一個空間進行策展。

計畫架構與原則:最少的干預,最大的自由

在這些計畫中,老師的功能只有提供最基本的架構,像是安排你的組員、排定展覽時間和場地,但要怎麼對這個場域策展,老師們則是給予最少的干預,最大的自由,這一點一開始我並不是很諒解,覺得老師似乎在教學上毫無貢獻,除了時常找不到老師外,也無法幫我們解決策展上的問題,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反而覺得,這種放牛吃草的方式,其實比較適合藝術學院的學生,我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即使想法有點荒謬、太實驗性或不夠專業。

只要你想做,你敢做,做得出來,並且能合理解釋做這件事的脈絡和背後思想,就沒有人能阻止你天馬行空的想法在這些空間裡被實現。

(Btw 雖然在放牛吃草下,老師最後看到展覽可能會直接說哪一組的展覽不是他喜歡的類型,但是若你有努力,他們還是會給予很大的肯定😆)

我的第二個展覽就被分配到跟不同的同學合作,除了要重新適應不同的團隊工作和溝通模式外,也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脈絡完全不同的空間中,做出一個全新的展覽。

從空間脈絡發想……

第二個計畫空間叫做Landing Room,這個空間在功能上是一個防火逃生空間 (fire exit),它的名稱來源,以我個人的理解,可能是因為學校師生要從校園廣場走進教室時,基本上一定要「登陸」的平台,所以這裡的往來人潮較多。但我們卻在這個空間觀察到一件事,就是這個空間雖然空曠適合同學聚集聊天或進行活動,卻幾乎沒有人這樣做過,大家都是快速經過這個空間,一心想快點進教室或到達室外,因此,我們希望可以藉由展覽探索這個空間的可能、挑戰它的限制,創造讓行人駐足、重新思考這個空間定位的機會,更能改變這個空間的脈絡,從一個「流動性高」的防火逃生空間轉變為「穩定」的對話及互動空間

空間全景圖

找尋藝術家

基於這個思維,我們組希望能邀請作品具參與(participative)和互動(interactive)性質,或是視覺上夠強烈而能吸引人們駐足的藝術家,以這個空間進行現地裝置(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以單一藝術家的口吻為觀眾訴說一個脈絡性較強的故事。

幾經討論後,我們提出了一位捷克駐英藝術家Eva Suhajek,UAL學士畢業,目前正就讀RCA繪畫碩士,她的作品已經發展出自己獨到且強烈的視覺風格和創作方向,擅長將她腦中具象的自然萬物轉譯為抽象且有機的圖像,她的作品使用了繽紛色彩和大量的圖樣(patterns)/符號,而藝術家將創作過程當作一個表現自身當下內心狀態的表演,以及作為一個邀請觀者探索新觀點及方向的迷宮冒險。她的作品從前期的平面抽象繪畫發展起,到近期開始嘗試大型繪畫式裝置(Large-scale painterly installation),作品形式漸趨多元。因此,在與藝術家討論後,我們挑了7件既有作品,並邀請藝術家結合這幾件作品,將這個空間打造為一個大型裝置作品,藉由藝術家與自然和生活對應的有機抽象繪畫,帶大家進入一個探索童年記憶和初心的開放遊樂場,在這個遊樂場,你可以拋開束縛地與他人對話,或與自己對話,創造這件作品的主觀意涵。

與藝術家溝通討論

藝術家Eva本身也是策展人,在我們展覽同時,也有在其他小型空間策劃青年藝術家的聯展,因此,她對於如何擺設作品,如何創造出作品間的脈絡和對話很有自己的一番想法,她很快地就想好要如何製作這個大型裝置,這一點起初讓我們非常開(輕)心(鬆),但當藝術家越來越天馬行空地發想她的現地裝置時,讓我們組員開始覺得不妙,布展時,藝術家說會帶她工作室的作品來,我們以為,她的意思是,裝置已經完成大部分,到現場將作品裝好即可,殊不知,藝術家只帶來了兩片貼有玻璃紙的板子,然後over…

What…?

藝術家開始跟我們說,她需要購置沙子、土壤、木板、油漆,還有一堆塑膠球,但是要怎麼用一堆木板原料組裝出她的裝置,她也是非常困惑……

再度What…?

所以,我們6個策(工)展(具)人,就這樣跑遍倫敦各個商家買齊各種材料,也好在Chelsea裡有木作工作室 (Wood workshop),有負責協助學生木工創作、佈展和空間結構安全的專職導師,學校也能夠借到電鑽、梯子、電燈等各種展覽設備,致力於協助學生解決各式各樣的展示和創作問題,這就是我覺得我們學校最棒的地方,在地上鋪好沙子,只要你懂的善用這些沙堆上的資源,就不怕在嘗試的過程中跌倒。

作品地面位置定位中
作品定位中
從木板搭起的工具人們
終於快要完成的裝置

因此,在學院專業導師的協助下,我們歷經一週的木作、油漆和作品裝設工程,終於順利完成這個現地裝置,甚至到開展的最後一刻,我們都還努力在找可以放在展間的植物和彩色燈具。我們的藝術家真的很有想法,也真的滿足了我們想要的策展目標。

但在策展過程中,我們還是要在藝術家熱忱提出各種方案時,冷靜下來評估方案的可行性,無論是經費、人力、技術、時程或策展概念上,都需要經過策展人與藝術家不斷溝通協調,才能完成展覽。

畢竟藝術家考量的是,要洋洋灑灑地把作品呈現到做好,但策展人考量的卻是實務面的事情,除了要盡力協助藝術家實現計畫、將作品文字化和脈絡化以外,更要適時拉住飛太遠的藝術家,雙方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結果,我們最後每個人總共花費了NT$3,000多在這個展覽,總共花了NT$20,000,但相較於其他組別基本上沒花到什麼錢也沒出到太多力的狀況,我們這一組真的是掏錢又出力,這就是策展人和藝術家合作關係失衡,策展人太free的代價吧,若是能事先跟藝術家談好預算和執行方式,讓雙方都知道計畫框架到哪裡,應該會更加順暢,但總歸還是個有趣的實戰經驗。

最後,老師還安排了一天課程讓各組互相評量展覽成果,我其實最喜歡的橋段就是這裡,同學和老師不斷提問,逼著各組說出策展的思考脈絡,互相較勁的同時,也讓人對於策展更有幹勁,直到現在我還深深記得,老師說了:「你們的展覽雖然我不愛,但可以看得出你的很用心,幹得好!」(雖然我也不知道這是真稱讚還是場面話😂😂😂)

雖然我也不認為我們的展覽做的有多好,但就是一個寶貴的學習經驗吧~

在球池中玩得很開心的老師(嘴上說不愛,內心很誠實…?)

--

--

Pei
藝術碎碎念

文學背景,但更喜歡藝術,從事視覺藝術工作,也剛結束在倫敦的荒謬但難忘的 UAL策展碩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