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營養午餐政策,跳出免費不免費的窠臼

作者 李鈞冠

宜蘭營養午餐的食安事件,在短短兩個月內數度躍上新聞版面,重新引起宜蘭縣民進黨團對於免費營養午餐政策的抨擊,這對強調「媽媽縣長」形象的林姿妙來說,無疑是一波政治危機。

儘管如此,縣長在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探視學童、縣府在第一時間更換供餐廠商、用「廠商自主送驗、縣府營養師抽查、縣府稽查小組雙週抽查一次」的三層把關機制回應相關批評。甚至有退休校長投書,主張營養午餐製作過程的疏忽,不能歸咎於營養午餐的政策不當。

圖 1 宜蘭營養午餐問題躍上新聞版面

這些事後檢討廠商、強調食安與政策無關的聲音,看似弭平了「免錢的最貴」的質疑聲浪,卻也讓「營養午餐政策可以怎樣更好」的討論無以為繼。

在這裡,筆者姑且不討論每年耗費鉅額的營養午餐經費,是否應該花在其他更有意義的地方、促進宜蘭建設。本文只單純討論:如果每年就是要將預算花在營養午餐,除了全額補助餐費以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式?先講結論:筆者認為營養午餐要好,應該以提升品質為目標,並協助解決校方自辦午餐的困難。

營養午餐應該「好」在哪裡?

在討論政策怎麼樣可以更好之前,應該先界定什麼叫做「好」?對誰「好」?站在林姿妙縣長或該退休校長的立場,營養午餐是「福利政策」,重點應該放在減輕家長負擔,不論貧富一律補助。

圖 2 宜蘭營養午餐被歸類為社福支出,即使被扣補助款也在所不惜

根據教育部2020年的統計,宜蘭縣國小、國中學生數為3.3萬人,以宜蘭縣教育處公訂的每餐補助42元、每學期100天來看,宜蘭縣每年花在補助營養午餐的費用為:33000 x 42 x 200 = 2.82億元,平均為每年為家長省下8400元的費用。

但站在家長的角度想,縣府全額補助的「免費」,並不能保證營養午餐的品質。除了廠商本身的烹調技術,食材的來源與新鮮程度、出餐時間、廚房設備、供應規模、廚工素質等,都是影響午餐品質的因素。

偏偏對許多家長來說,學童反應午餐油膩、調味過重、肉食過熟乾柴、蔬菜過熟軟爛的意見在所多有,甚至許多老師自己也不會選擇在校用餐。可見營養午餐除了「免費」以外,應還有其他可以提升的面向。

營養午餐的三種供應模式

午餐油膩、調味過重、食物不新鮮,這些看似是「執行面」應拿捏的細節,與背後所採用的午餐「供應制度」大有關係。一般來說,營養午餐的供應分成三種模式:

一、公辦公營:學校自己設有廚房,食材來源可能自行採購或向團膳廠商統一購買,但統一由學校自己聘僱廚工烹飪,只供應校內學生的午餐。

二、公辦民營:學校自己設有廚房,但食材由團膳廠商供應,並由團膳廠商派員進駐校園廚房烹飪,除了供應該間學校的午餐,有時也會供應該間學校週邊鄰近的其他學校,形同區域型的中央廚房。

三、民辦民營:校方不必提供廚房、食材或廚工,統一由團膳廠商在工廠烹飪完成後,將午餐裝桶,於午餐時間前送達各間學校。

一般而言,第一種公辦公營模式,因為必須由校方自行負擔行政、採購、雇傭廚工及食品安全的責任,成本最高,但因出餐過程能由校方自行把關、對菜單的變化更為靈活,且廚房離學生的距離近,可以在午餐時間的前一刻完成烹飪再配送到各班,午餐的品質通常最好。

第二、三種的公辦民營、民辦民營模式的優勢,除了能夠為校方節省行政成本,團膳通常會一次供應大量的學校及學生,能透過大量採購壓低食材成本,但相對來說,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製作大量餐點,且餐點通常需提早1.5小時以上完成,難以控制食物溫度,以這次的食安事件為例,即是廠商的中央廚房未能掌控溫度,才導致雞腿未熟的情況發生。而在價格固定的前提下,廠商為獲得合理利潤,通常會以壓低價格,而非提升品質的方向進行決策。

根據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朱啟華,2013)針對家長、校長、學校教師、營養師所做的調查顯示,超過76%的調查對象認為「公辦公營」最能保障品質,是最理想的供餐模式。

統一的免費補助,扼殺了公辦公營的供餐模式

如果我們的政策目標,是為了「品質更好」的營養午餐,應當積極提升公辦公營模式的比例。然而以目前的狀況來說,「追求便宜」反而成為校方及宜蘭縣政府在管理營養午餐的主流思維,原因即在於,校方經常沒有足夠的人力或經費,能夠負擔營養午餐繁瑣的行政工作。

圖 3 雖然公辦公營的學校數較多,但用餐人數僅62萬人;公辦民營及民辦民營的學校數較少,但用餐人數約99萬人(圖片引自農傳媒: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56686

何謂繁瑣的行政工作?依照《學校衛生法》,班級數達40班以上才可設置專任營養師,否則學校營養午餐通常由校長指派教職員兼任午餐祕書,負責午餐的統籌管理,包括:研擬菜單、驗收食材來源與檢驗報告、訪視廠商、維護廚房衛生與設備、處理廚餘廢棄物、收取及結算午餐費用、辦理營養教育講座、更新食材登錄系統、處理午餐突發狀況、聘僱及管理廚工…等。

雖然依照法規,擔任午餐祕書可以減少上課時數,但對於一名專業在教學的老師而言,仍是相當大的工作負擔;除了午餐祕書本身的職責重大,廚工的招聘也是另一個執行難題,由於廚工普遍低薪,加上寒暑假的職業空窗期,經常屬於缺工且人力素質較低的狀態。

在營養午餐工作吃力不討好的情況下,多數學校寧可採用公辦民營或民辦民營的方式,統一向團膳業者訂購桶餐。而「免費營養午餐補助」的政策,甚至增加了學校捨棄公辦公營模式、改採民辦民營模式的誘因。

先前提到,公辦公營模式的學校,必須各自負擔食材採購、雇用廚工及設備維護的成本,然而宜蘭縣政府的營養午餐補助價格,標準係與團膳業者統一簽約的「42元/餐」。一來,以校方的生產規模,難以將成本控制在42元以下;二來,若校方自辦午餐的價格高於補助,則超過42元的部分應額外向家長收取,亦或自行募款吸收?因此在統一營養午餐補助政策出台後,反而變相鼓勵學校,將較具品質的公辦公營模式,改變為品質相對沒保障的的民辦民營模式。

營養午餐除了補助,還可以做什麼?

本文根據中山大學的研究,以及周遭教師朋友的非正式訪談,推定公辦公營的營養午餐模式較能掌握品質,因此比民辦民營的模式更值得推崇。同時,本文試著回答「如果公辦公營的品質較好,為什麼民辦民營才是主流?」的問題,指出公辦公營模式在落實上的困難。

筆者認為,若要做好營養午餐政策,應該鼓勵學校採取公辦公營的模式,而非便宜行事地追求低價,採用團膳供應價格進行均一價的補助。

具體來說,如果宜蘭縣政府目前花在營養午餐採購本身近3億元補助經費,可以改為增加校方人事編制(午餐祕書)、補貼校方聘僱廚工、提供校方除供專業訓練課程、增加設備補助、食材聯合採購、公開午餐成本結構、明訂營養午餐的製作廚工/學生比及流程規範,甚至協助校方將廚房的環境整潔工作,委外給專業的環境衛生檢測公司。

粗略估算相關政策成本,宜蘭縣境內共約103間國民中、小學。宜蘭縣政府補助專職營養師擔任午餐祕書,60萬/人/年,一年不過6000萬的費用;即使加上廚工及廚工助理補助,一年不過1.5億費用;其餘一半用於廚房設備維護、公辦與民辦的成本差額補助,都比直接將3億元送入團膳業者口袋,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更進一步來說,解決營養午餐人力不足的問題,讓午餐不再只是追求「便宜吃飽」,而是「吃好、吃巧」,我們也才更有餘裕討論,如何讓營養午餐結合「食農教育」,將宜蘭在地美食如糕渣、卜肉、西魯肉、宜蘭港現流午仔魚等融入學校菜單,讓孩子從小認識這塊土地的飲食文化。

圖 4 被宜蘭縣工旅處認定的蘭陽十味:米粉羹、蔥油餅、卜肉糕渣、粉腸肉捲等在地美食,是否也有機會成為營養午餐?

參考資料

朱啟華,2013,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午餐辦理現況及改進策略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