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去中心化的初步思考(一)
率先戴一個頭盔,筆者從未具備任何經濟 / 政治 / 區塊鏈 / 加密貨幣的相關專業訓練,所以本系列所寫的都只停留在平民及使用者階段,相關技術還需參考專家及專門文章。
一切從區塊鏈開始......
話說自從發現了Like Coin和Matters(見這一篇),筆者在網上閱讀的時數直線上升,不單是因為Matters上面內容太豐富,更是對背後技術「區塊鏈」的興趣所推動。
第一個發現:筆者已經跟網絡世界脫節了(笑)。生於網絡瞬速發展的世代,筆者一直都對網絡科技充滿好奇,所以從前會砌機、起伺服器、寫網頁、學PHP、......到了這個年頭,還是甘心做回一個使用者好了。
閒話少說,筆者不是今時今日才認知區塊鏈的存在,只是過去都停留在比特幣、隱密性、暗網(Deep Web)等等「不太貼身」的應用之上。到了今日賺到了Like Coin,就認真地想想它的價值和意義(不是幣值)。
這裡先跳一跳去本系列的核心關注。
為何基督教堂會需要去中心化?
筆者認為堂會去中心化本身是一個神學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去中心化的基礎在於信仰群體的組成與信徒皆祭司:堂會被視為一個信仰群體,負責聚集和差遣;每一個群體的成員在上主面前職分皆平等。當然這裡已涉及大量的神學討論,在此不能詳述。在實踐上,堂會是一個政治實體,而這裡的政治並非指向社會壓力團體,只是單純指向管理的層面。現時堂會的政治光譜由最中央集權的天主教延展到更正教常見的會眾制,套用社會政治體制的用詞就是不同程度的代議政制,獨裁或直接民主只會出現在某些極端或新興教派。
重點來了:現時基督教堂會的體制,是否最切合教會群體的神學(教會論)呢?
過去無論是筆者思考或是筆者所觀察到的討論,大概都受到反修例運動(甚或雨傘運動之後?)中信徒與堂會建制之間的政見上的衝突,但其實這種衝突、或政見、或神學、或奉獻的使用、或教牧長執專權,早已屢見不鮮並造成不少堂會的分裂。轉換體制當然不會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些人的問題,而到底有無一個體制可以減少衝突的發生,同時又可以合乎神學地團結信徒更好事奉上主,很可能是一個未知數。
預告:區塊鏈與流動民主
寫著寫著篇幅超過原先預想,所以為著讀者的緣故暫時擱筆。先勾劃出筆者思考的輪廓(次序暫不分先後):
- 信徒作為堂會持分者被視為區塊。
- 堂會以流動民主取代會眾制(或相近形式的教會長執主導型體制)。
- 聚會地點流動化、取消堂會辦公室。
- 堂會奉獻和經濟產出。
透過這連結登記成為讚賞公民(Liker),支持化讚為賞。
請在左方點擊五次Like,支持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