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堂會及其理想形態

承接上一篇淺談了堂會與教會的辯證關係,這次就來檢視和想像一下堂會在現今的世代下,應該有怎樣的形態。

三個隱喻

聖經中作為對「堂會」的描述,主要有三個隱喻經常被信徒挪用:

  1. 這個家就是永活神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下)
  2. 至於你們,你們是基督的身體,而且每一個都是其中的肢體。(林前十二27)
  3. 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從神而來的聖靈,就住在你們裏面。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不是屬於自己的嗎?(林前六19)

筆者無意在此長篇大論地釋經,這大概是每位信徒、特別是挪用這些經文的信徒之基本責任。筆者想要說的,就是這三段的經文,其實都是指向教會而非堂會的,就是那個大公且無形的教會。信徒彼此叫做弟兄姊妹,因為大家的確是一家人,但不是「堂會_家」的家人;跨越堂會地互相承認洗禮和聖餐(先放下正統、異端及宗派等差別),也見證著那個永生神的家,並不狹隘地在某一個堂會上,這家也不是分散的、而是合一的。

更嚴重和離奇的情況,往往發生在詮釋和引用舊約。筆者不只一次在不同堂會中聽到堂會領袖或教牧,指他們的堂會是上主的殿(也就是挪用聖靈的殿),甚至一而再地將堂會復興比喻為「重建聖殿」。更諷刺的事,在同一篇講論之中,為了神學上的「政治正確」,又說基督拆毀聖殿並取而代之。活在新約時代的信徒,何故要返回舊約而忘記我們的主已經成為人與上主相交的殿?我們更是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殿,怎樣要去另外「重建」一座堂會 / 殿?若然硬要說回舊約,不同的堂會頂多只能算是百姓在各處所建立的丘壇罷了!(注意並不是所有舊約的丘壇都是上主嫌惡的。)

堂會作為有形的存在是必須的

若然老老實實地回到舊約看聖殿,我們必須注意聖殿就是上主的臨在之地:人能在它之中朝見和遇見上主。如今信徒藉信而成為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殿,任何人理應在我們的身上看見上主──這是無形的教會取上了肉身,也是為何堂會仍然是被需要的主因。我們需要在特定的地方讓尋求上主的人能夠尋見,認識基督。基督教的神學反對自然神學的其中一點,就是上主藉基督的啟示、或者基督作為上主獨特的啟示(巴特),是無法透過理性推敲出來的,故此堂會就很自然地成為了人與基督和真理相遇之點。

因此,筆者認為堂會在最少的程度上(minimalistic),是信徒聚集敬拜的地方、是信徒祈禱的地方、是宣講真理的地方、是非信徒尋找信仰的地方、是信徒宣教的基地。若然再在其上加上不少家規、神學包袱(當然仍不應容納異端)、複雜的關係和政治機關,很容易(對,並非必然)就會掉進自立王國的大堂會主義。近年香港就有很多不同的堂會形態嘗試,例如單純只有敬拜、團契和牧者常註的形式,沒有簽到、架床疊屋的「門訓」和「進升」的門檻。又例如取消同工牧者辦公室,堂址全面開放予社會和聚會之用。對比起不少堂會平日丟空的奇異狀況,放棄自身的「空殼」可能更可取和更貼合聖經中堂會的原始形態。

筆者出身自小型堂會,也在巨型堂會牧過會,深知「家家有本難諗的經」這道理,上主也按祂的意願賜下各種恩賜和財富予不同的堂會。因此筆者並不同意一些過份激進或普遍性的堂會改革方案。真正需要去除的並不是堂會,而是當中的陋習、建立王國的試探和大堂會主義。乘著世代、環境的變化,在我們作為基督身上的肢體,自當有扶正堂會的責任和義務。且順著聖靈的引領,重建堂會壞掉的部分。

--

--

Gerry Kwan
虛妄與卑劣的圖書館

八十後妄想退休生活,不辱召命又可活出自己,悠然看蒼生。人生似乎無法擺脫「萬有理論」,糾纏於自然科學、基督教信仰、思潮文化、甚至神秘學,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