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島之幻象

口琴很能夠帶出這首歌曲的情感。

我非常喜歡陳蕾,但《荒島之幻象》並不是第一線喜歡的歌曲,因為那個意境,我總是覺得投入不到。之前。

今天參與「苦痛的公共及靈性向度 ── 韓炳哲及盧雲對「脆弱性」的創造性閱讀」講座,一口氣打通了……「任督二脈」好像太誇張,但的確是通了……

就是為何有那個星期二和我的痛。

在韓炳哲的部分,講員講的是我未讀的《無痛社會》(The Palliative Society,暫譯),最關鍵的要點、我過份地簡化,就是現今社會的「舒緩性政治」(Palliative politics)抗拒社會改革和任何必須經歷苦痛操練出來的踐行。所以韓否定這種對苦痛的否定(negation of negation),並且指出苦痛帶出「中斷」(interruption),逼使受苦者超脫當下的困境而反思生命。

盧雲的部分則沿著韓對苦痛的肯定,將沒有道德主體的部分配上了以慈悲(compassion)為核心價值的道德踐行:受苦者因為曾受苦,才對身邊受苦者產生慈悲心。因此受苦的上主,向受苦者施行拯救,再轉向其他受苦者。將韓炳哲與盧雲結合:上主的救贖就因此藉有信仰的受苦者進入了社會秩序,此乃苦痛公共性之所在。

星期二就是我的中斷,亦是我近來反思之源 / 資源。

這個中斷,上主不單止介入我的生命,最重要的似乎是藉著介入我來介入他者。

我這樣說,並不是我行了甚麼神蹟,又或者解決了甚麼。

我的痛就是我根本解決不了甚麼,而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

這樣看來我的痛其實只是上主拿來對我的少少提醒、一個眼神罷了。

然後上主要對他者做的,才是真正的主菜。

上主在工作,到底結局是重生、還是滅亡呢?我竭力祈求。

《荒島之幻象》意景既複雜亦簡單:一個女生被騙又好、一時心軟又好,與一個男生在一起。我本來不想用「罪中之樂」這等基督教術語,但事實上又好像很準確。然而這位女生在荒島上居然也反省到「片刻的歡樂竟可賭上了一世的罪惡」。

是誰「中斷」了這位女生呢?這女生最終又會否從幻象中醒過來呢?

至於我的中斷,讓我重新正視我當初的呼召。猛然一醒,我才發現牧養的本質是甚麼,而我其實又有多喜歡牧養。所以最長的旅途沒有中斷,還得走下去。

牧養就是受苦。

--

--

Gerry Kwan
虛妄與卑劣的圖書館

八十後妄想退休生活,不辱召命又可活出自己,悠然看蒼生。人生似乎無法擺脫「萬有理論」,糾纏於自然科學、基督教信仰、思潮文化、甚至神秘學,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