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與最壞的青春期歲月 — 淺談家人間的矛盾情感

zihching
螞蟻ㄉ雜貨店
Published in
4 min readNov 25, 2019

在平時的理解之中,通常對的反面是錯、好的反義是壞,然而,把清楚的對立面放到人際關係間,便會發現有些情境不再能被解釋,可能是哪些情境又為什麼呢?本篇文章希望透過家人與人際間的矛盾,梳理關係間的差異。

從電影描繪雛形

(以下會透漏些微電影情節,請斟酌閱讀!)

近期炙手可熱的國片 — 陽光普照,當中因小兒子的叛逆性格,而長期與父親處於對峙的狀態,小兒子是如何看待父親的忽視,父親又是如何看待小兒子闖下的麻煩,兩者摻雜著互不相讓的固執,然而,我們很難去劃分小兒子、父親誰對誰錯,或是這份關係發展的適不適當,其中有愛也有恨,甚至因為背後有太多的愛才悄悄地衍生出恨意,這樣的關係乍看會覺得十分矛盾,但放進家庭之中其實意外地普遍。

其中有愛也有恨,甚至因為背後有太多的愛才悄悄地衍生出恨意

最好的我 — 自我的平衡點

叛逆期的青少年開始需要更多的自主性,而會試圖違反一些「規則」,來測試周遭人們的界線,而許多父母看到無非大發雷霆、認為他們的孩子「變了」,親子關係逐漸疏離與分離,在無行中雙方都埋下厭惡的感受。

由《淑女鳥》這部電影中的母女關係看來更是,其中衝突發生時的兩句台詞:

「我希望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 母親。

「但如果現在就已經是最好的我了呢?」 — 女兒。

從小,我們依循著父母的習慣,形成相似的價值觀,但慢慢地隨著年齡增長,影響著我們的人、事件、環境越來越複雜,開始產生「其他人這麼做是對的嗎?我認為的是對的嗎?」的反思,也與想法不同的人們碰撞(自己試圖改變他人)或逃避(不認為自己可以改變),而碰撞跟逃避其實都是面對問題的方式,沒有好或壞,只是選擇的不同

「但如果現在就已經是最好的我了呢?」

摻雜愛的討厭

「我喜歡我的父(母),同時也不喜歡。」你現在抱持或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嗎?有時父母的碎碎念、不通情理,有時希望孩子認同他的想法、做出他認同的行為,相反的話,便加以制止與規範,自然地,孩子會討厭、不舒服,進而不願服從,無形中形成惡性循環。但不妨仔細地推敲其中的關係,不難發現其源頭出於簡單的「愛與在乎」。

愛的變形記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敘述多起出於愛卻悚然的親子關係,是許多人家中的縮影,當愛超出了負荷,我們不禁要問「父母給的真的是小孩要的嗎?」如果不是,孩子接收到的也不再是愛了。

比「我愛你」更多的是…?

關係裡的問題大致分為「可以解決的」或「不能解決的」,當遇到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會試圖去溝通、化解、處理,相反地,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可能便會選擇結束這段關係,甚至「強硬或急躁地解決」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但家人之間與其他人際關係不太相同,難以割捨與離開名為「家庭」的連結,因此,當問題無法根除,就試著同理對方吧!從認識彼此的差異到包容雙方的衝突,這個過程反而能讓人更加地感受到愛,軟化關係間的僵持。

在家人或人際關係之中,對的反面是什麼呢?好的反義是什麼呢?如果沒辦法馬上地釐清,有可能是從未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

試著打開耳朵、眼睛與心,儘管問題不一定能被解決、過程不一定開心,但學著同理與被同理是你我不斷學習的課題。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螞蟻ㄉ雜貨店資訊:

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antsgrocerystor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tsgrocerystore/

MEDIUM:https://reurl.cc/0oYyl6

註:圖片來源皆為電影劇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