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裡自我的角落 — 小帳文化

zihching
螞蟻ㄉ雜貨店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l 28, 2019
大帳與小帳如同光線與影子,相反卻息息相關

你曾聽過「小帳」嗎?頭貼放上非本人的照片、粉絲數極少、不知所云的名字與簡介,看起來宛如垃圾用戶,然而,這些卻也是小帳一部份的表徵。

小帳,顧名思義因有「大」相比才有「小」的存在,那些用戶大部分還是擁有自身與外界保持交流的帳號,那為何後來又需要另外一個、甚至很多個社群帳號呢?不會過多以致難以管理嗎?之後衍生出類似的次文化又是怎麼形成的?此篇文根據寫者本身與周遭六位摯友,淺談小帳相關面向與整理,不管你有無小帳,都來一探究竟吧!

神秘兮兮的初次見面

大約五年前,我發現Instagram(以下簡稱IG)出現零星不知道是誰的用戶追蹤自己,後來朋友才說那是她的小帳,起初我很疑惑,因為不是只有大眾人物才需要另一個私人用戶,區別外在與內在的個人身分嗎?但之後隨著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不禁開始思考自身對於小帳的需求。

從細小之處出現

從討論中,我發現大家最初創建小帳的想法不盡相同,但共通點是小帳的出現大多出於細微的動機,有些是為了抒發負面情緒、不想讓原本的帳號過於氾濫,有些是純粹好玩或為了跟風,有些是為了確認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儘管最初原因林林總總,但使用了一段時間,現今小帳的功能大部分轉變為記錄自身當下生活的工具,在同溫層中用最低的成本得到抒發、認同與共鳴。

社群層層包裝下的核心

使用社群媒體時,人們往往潛意識都在自我包裝,如何展現出個人的精采生活、人生的特別經歷、擁有的人際關係、重視時事與鼓吹理想……等等,以展現自己擁有幽默、獨立或創意等正向特質。而又分享與炫耀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人們在追求他人認同時,也區別自己與他人,進而營造出自我的獨特形象,以從中得到個人認同。

相對而言,小帳因有較高的隱私,大家的言論相對自由、不拘束,這樣的條件下,讓小帳呈現出較貼近真實的自己,即使如此,我們也未必捨去社群中的包裝(除了沒有任何用戶追蹤的帳號),我們抒發在大眾下不敢說的情緒,以表達自身立場;我們探討自己注重生活的面向,以尋求同溫層的共鳴;我們分享、我們創作、我們議事,然而,我們還是在小眾前繼續形塑著不同的形象。

光鮮亮麗的社群包裝下,僅是一部份的自己

小帳的分身 — 社群的趨勢

假使沒有小帳的人,你應該也會使用IG這幾年推動的新功能 — 摯友,它的功能與小帳的差別幾乎只在是否用同個帳號,而很多使用的動機甚至也與小帳十分相似。

另外,使用小帳的動機其中之一是,大帳會在無形中產生社群人際上的得失感,例如:過度注重粉絲數、按讚數、留言數,或是把人際焦慮放大於社群上,因此,最近IG甚至推出取消他人觀看愛心數的功能,且已在一些國家實行,我認為這些趨勢將是未來社群中更加注重隱私的傾向。

小帳之所以為小帳

在最後與朋友的討論中,我請他們用簡單的幾句話,用自己的方式定義小帳,而每個人的講法不盡相同,我想這也是小帳的主要魅力,在裡面你可以很自在地做自己,無關是否有人欣賞,無關是否有人厭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