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André Aciman —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Find Me》

Oliver Hsu
視聽音想
Published in
4 min readFeb 4, 2020

--

André Aciman 安德列艾席蒙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台灣版封面

2007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橫空出世,讓全球書迷沉浸在安德列艾席蒙所創造的那段艾里歐未果的初戀,那慾望的拉扯、忌妒與羨慕的交織全都留在那年義大利的夏天。2017年義大利名導Luca Guadagnino將這部小說帶到大螢幕,改編的電影版大受好評,不但一舉捧紅了當今影壇最性感小生Timothée Chalamet,電影帶來的熱潮與期待也促使安德列艾席蒙執筆已經在腦海構思多時的續作。2019年秋天,《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Find Me)挾著《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萬千書迷影迷的期盼問世。這期盼無非是想知道究竟艾里歐與奧利佛的夏日戀情有什麼後續,那作者艾席蒙到底有沒有答案?他會怎麼給答案?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以三個段落 〈節拍Tempo〉、 〈華彩樂段Cadenza〉與 〈隨想曲Capriccio〉為主要結構,POV分別是薩謬爾、艾里歐與奧利佛,按照時間發生順序故事組成,每一段的故事篇幅漸減。這三段故事集中於描述薩謬爾、艾里歐與奧利佛個自新戀情的開端、發展或是綺想。同樣是討論 「愛」,這本續作不集中在奧利佛與艾里歐的愛情發展,而是試著將「愛」這個主題延伸到不同世代、性別與國界中。

艾里歐的父親薩謬爾與年紀小他一半的米蘭達在義大利的火車上相遇,火速相知相戀;幾年後,艾里歐也與年紀大一倍的中年紳士米榭爾偶遇,進而發展了一段深刻的愛情。再後來,在美國的奧利佛於他的惜別宴上與同事保羅及艾芮卡若有似無的隔空情愫,反倒讓他重新省思了跟艾里歐的關係。

在這作品安德列艾席蒙依舊發揮了他超群的情境描寫的功力,特別是從情境與事件細節發展出無限的心理揣想,一直是他作品的長項。從一個眼神、一句話的口氣、甚至是對帽子的挑選、話題的轉換,安德列艾席蒙都可以在上面大作文章,進而發展成重要的人物心理狀態研究與情節轉換的契機。如同前作《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作者在續集大展他對藝術史與音樂的知識,近乎炫耀,讀他的作品即使不懂音樂與藝術史,都不得不佩服他用這些根本不實用的知識去堆疊角色性格與背景的用心。

安德列艾席蒙絕對清楚讀者對這個續作的期待,大家想看究竟艾里歐與奧利佛之後怎麼了?但他們真正的結局要在書中最尾聲,篇幅也最少的〈返始Da Capo〉才看得到;《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的三個POV愛情故事,是縱軸的展開,詳細展演了三個人物愛情的起始細節,但橫軸的接點描述都被省略帶過,書中艾里歐與薩謬爾的互動也對故事發展沒有任何的影響,讀者最想知道的艾里歐與奧利佛的重逢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聊了什麼?更是無情地被抹滅,甚至兩個人最後的發展結果也像是武斷地被放進書中的尾聲,沒有角色的碰撞與交集,相當突兀。作者安德列艾席蒙似乎特意地省去最關鍵的部分,給予讀者想像空間,但也違背了這個續篇存在的必要性。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在結構被分成三等份,在最能感動人的艾里歐與奧利佛的情感糾結,這個核心被忽略下,這本續作顯得絮絮叨叨,主題明顯發散,只留作者艾席蒙靠著「小事寫到極致」的本事繼續在人物與不必要的敘事中打轉,如艾里歐的〈華彩樂段Cadenza〉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從一套家傳的樂譜去找尋米謝爾與猶太密友雷昂的關係,這個段落既沒有懸疑,與現世艾里歐與米謝爾的關係對應也相當刻意。而且這幾段愛情的所有的人物都是極有才華、家世顯赫或是知識菁英,少了對主線的興趣支撐,這些上流人物的愛情與對話給人強烈的疏離感,難以產生共鳴。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接近結尾薩謬爾對艾里歐說的那一段話堪稱經典,把一個父親對愛情的理解、心疼、欣羨與經驗全部用愛傳達給他的兒子,電影版中Michael Stuhlbarg的演出也精彩至極,完全演出那段話的精髓。在《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中,作者精心雕琢的情節中少了令人有同感的金句,反倒是他穿插進破碎情節的書寫,是令人回味再三的吉光片羽。

得不到的東西,人才會想到追求。能在我們心中留下痕跡的,是我們失去的人,或是始終不知道我們存在的人。其他人連空影都稱不上。 (P.20)

如果把《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當成是一個透析情節與角色心理的參考,這是一部很細膩的作品。但如果作為《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續篇,這部作品的價值就是在書中最後,給了你到底艾里歐跟奧利佛有沒有在一起這個答案之外,就是證明了前作《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無法取代的經典。

--

--

Oliver Hsu
視聽音想

收集聲音、收集影像、收集心情。提取聲音、提取影像、提取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