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過千 病牀使用率達九成! 這兩年除了599G限聚 他們做了什麼?

記者關震海
記者關震海
Published in
Feb 10, 2022

「確診過千宗,香港公立醫院嘅病床就會去到臨界點」,兩年前的醫護大罷工,一些人口中的「黑醫黑護」曾作出上述的結論,不知對外說了多少遍,他們一早預言一旦社區爆發,公院是不勝負荷。更重要的是,沒後備方案。

2022年2月9日,兩年後的今天,單日的確診數字終於過千!《明報》報道「公立醫院隔離病房及病牀使用率已達九成,本報統計截至昨傍晚6時,最少212名病人尚待送院,有人更等了7日仍未被隔離,醫管局承認部分病人或須等數日才入院,情况不理想。」事隔兩年終於爆煲,看到這則新聞,真的怒髮衝冠。

旺角2月9日早上大批市民排隊疫測。(相片來源 《旺角有大誌》)

有餘閒去抹黑「與病毒共存」五個字,批評其他抗疫的模式。疫情邁向第三年,為何不能正視一旦「過千」,香港醫療系統將崩潰的事實呢。是香港人口兩倍的東京每日確診數字近2萬,以香港的人口比率去計算,今日東京的情況,就是香港每天1萬人確診。2月至今,病床的佔有率依然是徘徊於50%,為何東京都可以做到,香港做不到?

「與病毒共存」這五個字,並不是放軟手腳躺平抗疫,是盡量維持日常生活,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波的變種病毒,大前提是不能讓醫療系統崩潰下去!去年東京奧運普天同慶的同時,東京市民每天為醫院缺病床的事而焦急,有確診的孕婦在家等候命危,其他非新冠病毒的患者得不到照顧,看得東京人紅了眼。市民天天盯着確診數字之餘,最關心的是醫院系統,就是病床的使用率。東京痛定思痛,將PCR檢測的工作分級地區診所,增加外展新冠病毒的醫療隊,上門治療輕症的患者,到今天分流不算最理想,總算開展了在家療養的道路。時至今天,東京的政府還是罵得狗血淋頭,但公眾對病毒多了一份了解,政府對數字多了分析,不會在輕易封城。這些,都是與病毒共存的措施。

如果將東京跟香港的抗疫措施對比,曾經大染疫的東京上了一課。

比方說,為何不輕易作出「緊急事態宣言」這種近乎封城的舉措?去年東京大半年活在封城的狀態,政府從涉谷、新宿等地設置的閉路電視觀察到,人流並沒有減少,就算禁止賣酒,封埋車站的吸煙區,還是一街酒客、年輕人聚首吹水,最後要出動警察驅趕,那對整個城市有什麼得着?封城不代表能減少人流聚集,相反,高的確診數字即時令市民少出街,而最有效減少城市人出街就是work from home,2020年已證明了這一點,但香港的專家今日才「建議」企業推行在家工作,更用行政手段命令市民落樓排隊檢測,造成另一種人潮,此是為不科學。

2020年醫護工會提出確診數字過千,局方應該想辦法疏導患者。

另外,中港台的疫情數字只着重微觀,例如確診者居住、工作地方、年齡等等,反之宏觀的數據是欠奉的。例如最基本的 [#確診與工作有關的整體比率] / [#總確診者疫苗接㮔率] /[重症/輕症比例] 等。我見到很多香港記者在記招問到,署方有時回覆未有數字,這是十分奇怪的舉措,這些分析疫情最基本的數據,而且今次Omicron跟上一波不同,它的擴散力十分強,在地鐵打個乞嚏,已經可以擴散出10多個群眾。當社區大爆發,確診者確實住哪條邨真的不再重要,住哪一區,有沒有上班、接種哪個疫苗才重要。

疫情來到2022,有一點十分清晰,這病毒確實不能「清零」,就算封城也不可以。無論如何抗拒「與病毒共存」這個Term,政府決不能夠漠視當年醫護作出的呼籲 — 「確診過千是香港公院的臨界點」。可是,在兩年間不論是PCR檢測、疏導輕症的措施不是雜亂無章,就是互相卸責。

3月開始日本、美國推出口服藥,口服藥可大大減少輕症轉向重症的可能,大前提是及早檢測。全世界就着疫情的討論,已經不限於疫苗接種率,對於新興的治療方法以及疏導患者的措施、減少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也是熱切討論。

而香港,還是排隊聚首一堂輪PCR檢測,全球反智之最;抗疫制度嚴人寬己,特顯特權階級,新香港怎會有希望?

--

--

記者關震海
記者關震海

《誌》創辧人、《旺角有大誌》主編。前明周文化數碼內容執行編輯、《蘋果日報》記者。亂世中寫作,寫寫日本、電影、時評和採訪後感。三十有六,有一種大叔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