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隙Aperture-紙的無限想像特展

Yvonne Chen
藝文展演參訪筆記
6 min readAug 30, 2020

2020/7/21@台中纖維工藝博物館

請了天假,特意地來到了編織工藝館,忽然一驚,這該不會是多年前做報告時撲空,只看到紗網與鷹架的編織的那個整修中的編織工藝館的完工後吧?那天風大,館周圍的帆布們被風吹得呼呼作響,我感受著來到館口的第一幕,風的聲音,飛揚的布條,那是種奇特的歡迎儀式。

進入館內的第一站,我急切地閱讀了展覽說明,這才發現,方才迎接我的並非是帆布,而是薄纖紙。

當纖維經由水交織成「紙」,形成「縫隙」,便能包容氣流、光影,一切看得見、看不見、微觀世界裡的細小分子,因為包容,所以自由,所以強韌,在相互聚合後,連結彼此的脆弱,搭造一個由縫隙堆疊而起的場域。

微觀世界裡的堅韌,就從包容開始。思及幾週前在VERSE雜誌發佈會上聽到幾位講者分享,台灣這片土地的包容力,想著柔軟的力量,這不就是最好的生命啟示?

胚胎

紙張生成之前,動植物生命體萃取出的細小纖維,如同人們在母親溫暖子宮裡萌芽成為「胚胎」時,最原初純粹的樣態-脆弱,但同時享有無限可能。一個細小纖維經過人類智慧轉化,浸泡、蒸煮、漂白、打漿、抄紙、覆紙、壓紙、揭紙、烘乾,才成為了一張「紙」。

我秒懂為何有這麼懇切地想奔來看這個展。一個胚胎,是生命最純粹的樣子,脆弱,但是潛力無窮、擁有無限可能,在歷經各種製程的粹煉後,才真正成為一張紙。紙,隨時可以打成紙漿,重新組合,再重生。我忽然感動不已,在閱讀這段文字時,回想起這週的第一天,我在樹火看了紙的製作過程,與紙和藝術的另一場邂逅,那畫面立刻被喚醒,彷彿人在造紙的現場,聽著隆隆打漿的機械聲,抄紙的水聲…。

紙纖林影 細部

展覽透過紙張與人類交相呼應的生命軸線,引導人們穿越【APERTURE 縫隙】巨型裝置,回到生命之初的清明,想像自己即是新鮮微小的纖維,重新經歷「胚胎」、「童年」、「成熟」的生命歷程。見證紙張的本質,亦如人類生命的本質,在解構與重構、死亡與重生的循環中,演進與蛻變。

自縫隙裡所窺見的世界,不存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只是無限可能裡的一個篇章,一項不斷演進、展現生命力的媒材,與天地自然共享生命智慧,亦開展變換無限可能。

整個過程觸動到那個多麼多麼想要重組自己的生命,重新再生的自己。在前往工藝館的路上,正書寫著生命中經歷的一段崩塌,不想就在這裡,找到了答案。對,那是重組的過程必經的崩解,唯有破除原來的組成,才能重新聚合成新的面貌。於是我明白了,這一週不經意的安排,自有深意。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已進入微觀的世界,脫胎成為纖維,進入了安排好的縫隙,我成為紙的一部分,觀看著紙的生與變。

穿越紙林隧道,我來到了童年。

童年

探索、玩樂,紙的童年,充滿趣味與變化,各式應用,以視、聽、觸覺一同遊戲人間,猜測著奇妙的音律是哪種放大後的紙音。影片中細述著紙的擁護者們傾盡心力地玩出紙張新生命的過程,從在地質材中發現了可經久不易變的優良纖維材料鳳梨葉,以優於雁皮的在地優勢,變身成銀質書畫用紙,再轉身成為修復良伴。看到藝術家因為紙的脆弱和有限,才能創作出生命的精彩,而選用紙張作為載體,鏤刻出細緻優雅的虛實變化之美。聽樹火創辦人細細訴說著紙博館的故事與承載的生命厚度,理解將紙做為主角,呈現紙的各路丰采,它的特殊質地、價值,與不同生命面向的人們接觸時,每一個不同世界裡的人,帶出了紙的千種樣貌,激盪出獨特的生命力。

成熟

來到了無酸紙的國度,紙不再是易顯歲月痕跡的黃臉婆,它已然能夠保護,讓珍貴文物與回憶封存在永遠18歲的年輕姿態,不受泛黃霉斑所苦。

特別的是,在我沉浸在紙的世界時,一位工作人員熱心地向我介紹了兩件特別的文物,乾隆年製的珍貴作品是由兩張紙對錶,燈亮時才看得見鏤刻的龍紋與文字,那真的是從乾隆年間保存至今的古物;另一則是以多層色粉再疊以薄透的樹脂製成的作品,乍看很像年節使用的色紙,卻是工法極為細緻困難的作品。

或許有些人事物,在未深入了解之時,僅以片面之緣觀之,是無法感受到內在真實的厚度與層次,極為感謝因著專注於展中,被感動之餘也觸動了場務人員,而有了對話,原先看不到的面向在這對話中打開了一扇窗。

最後來到跟前的,是紙的新的可能性。當無紙化的宣言四起,網路與科技宣誓著新時代的來臨,紙,並未從生活中老去,它巧妙地轉個身,解構了原有的想像,某一部分的它,不再怕水;某一部分的它,不再怕火。

紙是永遠脆弱的嗎?

穿越紙林,又回到初生。

相關連結:https://fenko.com.tw/projects/

--

--

Yvonne Chen
藝文展演參訪筆記

沒定性的訊息雜食者/善感理性矛盾並存雙子座/做設計但不想被設計/也許已被設計給設計了/期許熱情不滅/做一 個謙虛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