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ETTO紙設計講堂 第一回 紙中風景

Yvonne Chen
藝文展演參訪筆記
13 min readJun 7, 2019

2019.6.1 Sat. 薄霧書店
主持人:蔡南昇
主講人:黃瑞怡、彭禹瑞(霧室)、林銀玲(MUMU design)、劉佳豪(聯美紙業)、陳註復(富友印刷)

DUETTO由聯美紙業發起,是台灣第一份以「紙」為主題的實驗性文化誌提案。不同於以往多由紙商的角度來介紹紙張,設計師多屬被動接收資訊,缺少更多人文的想像,DUEATTO以「紙/設計師」、「設計提案/文化誌」的雙重奏形式,將「Paper Note 紙字.誌」透過企劃團隊的編輯介紹當期紙張的特性、紙張生產與文化背景和設計提案的思考。在10期中,每一期邀約一位設計師做紙上設計提案,透過設計師對紙張的研究、感受…提出對紙張的不同想像。

而今日的講座,就是一場紙上設計實驗提案的發表會。有別於一般的發表會以新紙材的發表為導向,DUEATTO採用的是聯美的經典紙系列,是設計師們可能使用過的紙張,從不同的面向切入,賦予紙張新的想像與可能性。

★TIPS★
.每位設計師針對一種紙張(聯美的經典紙)做特別的研究。
.在有限的加工下,對曾使用的紙張提出新的詮釋、表情。
.邀請的設計師需賦予紙張不同的抒情的想像,展現紙張做為文化載體的不同面向。
.分享在設計過程中,印刷出現的無法預料的狀況或意外的驚喜。

≡ 美國高級微妙紙≡

PAPER TYGER /CHASE CORPORATION(USA)

是描圖紙還是合成紙?
*一般合成紙由於含有塑料,強度較一般紙張高,但油墨無法附著,需使用UV印刷或網印,乾燥時間較長。
*描圖紙則因薄脆、易捲翹變形亦採UV印刷或網印。

維妙紙同時具有描圖紙的通透與合成紙的強韌特性,然而與合成紙最大的差別在於她是以百分之百固態的專利技術抄造,結合薄層貼合技術,以紙漿中間的薄膜芯層裱貼,但過程中未使用任何水性膠或溶劑,因此完成的紙張具有高度牢固性與完整性,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了特殊添加劑使紙張在生命週期結束後可自然降解,是一款符合FSC的環保紙張。

特性:抗水、耐候、抗撕、耐油
由於開發時就是以能短期暴露於外部環境而打造的紙張,且內芯薄膜層也具備隔絕水氣的功能,而有抗濕氣的特性;其中添加了耐候性的塗佈層,確保了使用UV油墨時能有良好效果,即使使用戶外油墨,都可適應各種急遽變化的環境、溫度而不受影響。此外,無溶劑的薄膜貼合技術,使紙張不但具耐油性,也有強韌的抗撕性,即使在油膩的環境中,紙張的物理結構也不會被破壞。

紙上設計提案-霧室

最初的想法是想在平面的紙創造空間、立體的想像,初步的構想是採用割線去製造立體空間(類似便利商店的環保不織布袋),跳脫平面讓海報可以長成立體的樣子,營造空間感、時間與流動感。當海報懸掛著,風吹過時的飄動,能感受到風的意象。但由於預算的考量,便放棄此一構想。

概念
運用維妙紙薄透、纖細、半透明、瞹眛的特性,利用正反面多層印刷展現層次感,讓人在油墨與紙張間看似無縫的空間裡,保有一處幽微的想像空間。

回到維妙紙的特性:薄透、纖細、柔軟、瞹眛與詩意,想要凸顯紙張的細膩,在本身的半透明之外,增加她的層次。瑞怡觀察到就像壓花一樣,上面覆蓋的一層薄薄的棉紙好比油墨,他們想在這很薄的空間裡再壓入層次,為這個作品製造一種瞹眛不明確的空間和若隱若現的視覺層次,好像風穿梭其中的效果,當海報掛起來透著光時,就產生猶如樹叢般的光影。

霧室在之前的案子〈漂浮之境〉音樂專輯作品曾經使用過維妙紙,當時是透過鋼琴家的手在紙張上彈奏樂曲製造出柔霧感的紋理,當時因為預算考量,其他的因素都儘量以最低的限度來搭配,設計採用網印單色白的方式。網印的油墨厚度夠,然而在細節的表現上,效果較為粗糙,放大看也會很清楚看到網點,較難呈現維妙紙的柔軟感。

霧室〈漂浮之境〉專輯封套設計 概念

這次海報的設計以光影變化來表現漸變的過程,也因本次提案可發揮的空間較大,因此嘗試以多層次的UV印刷方式做堆疊,運用不同的透度表現層次感與細膩度。考量UV油墨的厚度、量感較為不足,因此UV白印了兩層,第一層是整體,第二層UV黑壓花,再壓一層UV白,加重局部讓層次更明顯,最後在背面印UV藍。

UV印刷版
想呈現的柔霧感與前例網印效果的對照

然而實際上機印時UV白的顯色不佳,出來的效果不如預期,在與印務討論後再印了2次UV白,還是不夠白,最後印務建議再疊一層網印白才達成預期的效果。也由於紙張本身就已經很多層次,很巧妙的在印刷上也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呼應了紙張的特性。

起初的印刷順序
完成的海報疊放在一起時有不同的層次、漸變的美感

專業印務註復分享,印務就像印表機的趨動程式,不僅是懂規格,更要瞭解設計師想達到的效果,才能更精準的溝通協調與判斷。

以這次霧室提出的設計構想,印霧需要跟印刷師傅溝通不同的油墨堆疊順序出來的效果會不同,這就必須理解設計師想達成的效果。因為對印刷師傅而言,他們比較在意工作程序的順暢度,這次的印刷還有換版的問題,除了換色消耗的廢墨與增加的工時,如:需清洗滾筒等動作,印刷廠的排程問題也需顧慮到。設計師有特別提到背面的顏色要根據正面的顏色,因此必須是正面印完才能印背面,師傅們也會以乾燥時容易變形或對不準……等各式理由提出不同的意見,考驗著印務的經驗值,能否找到平衡兩方面的方法,例如是否烘乾的溫度降低一點,或烘乾速度調慢一點等等。

而關於油墨,下面看到的是台灣很常見的UV油墨-東洋油墨TOYO INK。UV油墨是經過燈管照射後會硬化,適用於無毛細孔的材料,如描圖紙、膠片…等。白色油墨還有分上刷白、下刷白、特濃白等數種,上刷用是指蓋在所有顏色上面(最上層)的白,塑膠片包裝印裡層,圖在外就會使用到上刷白;下刷用的則是在紙上先墊白(打底)再印其他顏色;若紙張吸墨性較強、面積較大會選用特濃白…根據印件、紙張的適性選擇油墨。

東洋油墨 TOYO INK

≡ 生物循環紙 ≡

BioCycle / GMUND

生物循環紙是以植物替代纖維包含小麥、稻草、棉花、青草、大麻等所抄造的紙,由於替代纖維採用的草本類植物的生長期較短,約1年左右,一般樹木約則需要7~8年左右的生長期,相較之下可循環運用的彈性較大,同時回收後可做為堆肥再循環利用,符合FSC標準。

圖片來源:https://www.gmund.com/content/en/gmund-bio-cycle
圖片來源:https://www.gmund.com/content/en/gmund-bio-cycle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Yo82D

Chlorophyll — Blattgrün-葉綠素
取自德國巴伐利亞( Bavarian)廣袤大草原的茂盛青草,經過收割與乾燥後加入成為紙張原料之一,利用植物的長纖維韌性,添加自然的葉綠素,使紙張呈現自然的青草綠色澤,觸感特別,可觸摸得到纖維、靠近聞得到青草味,是Bio Cycle系列中特色最鮮明的一款紙。

Wheat — Stroh-小麥桿
使用50%以上的小麥纖維取代原木紙漿,並加入了採收自德國巴伐利亞農田5%未加工稻桿,稻桿錯落、不規則地分布於紙張中,觀看與觸摸時可感受到自然的樸實、溫暖感受,也由於添加了小麥纖維,紙張的韌性和挺度較強。

Cannabis — Hanf-大麻
來自歐洲大量種植的高品質大麻屬植物, 善用麻類較為粗糙且堅韌的纖維來增強紙張的硬挺度,其柔和帶點米黃色調的紙張表面還帶有纖維的細屑,相當適合與自然主題或大地系列相關題材的搭配運用。

Rag — Baumwolle-棉花
採用服裝工業廢棄回收的棉花,與符合FSC的新鮮木漿結合,抄製成高純度、可循環運用的環境友善紙材,其表面觸感如棉花般溫潤、優雅,質地柔和,也因棉花長纖維的特性,非常適用於凸版印刷及打凹凸等加工處理。

Cycle — Kreislauf-再生循環
以100%再生纖維抄製,紙張呈現自然樸實的淡灰色調,其明度略高於一般回收紙,是一款環境友善的紙張,應用度相當廣泛。

紙上設計提案-林銀玲

剛拿到紙材時,設計師做了些Research,並嘗試撕開紙張觀察紙張斷面所呈現的纖維質感、手撕時的手感等等,想像這5張紙各自適合何種加工?再構思圖像表現。她發覺這系列的5款紙張每張顏色、手感皆不同,小麥的小麥桿因為是隨機分布,每張皆不同;大麻的則有壓紋,可說是5 種不同個性的紙張。

概念
由於GMUND紙廠座落在一個湖邊,而紙廠的理念又是以自然環保為重點,設計師想傳達一種自然、輕鬆自在的抽象概念,像坐在湖邊感受微風輕拂的感覺。印刷加工上,會以漸層和平網做測試,由於前面的手撕體驗,紙張由於印刷加工的需求,表面會做整平處理,而撕開後裡面非常精彩,原料的感覺全都保留在紙中,尤其是葉綠素特別讓人驚艷。因此設計師想透過手撕結合縫軔,表現抽象、有景深的風景,飄落的縫線在海報掛起時隨風擺盪也能與空間互動,展現風的意象。

Bio Cycle的表面及撕開後的質感

漸層效果的細節表現:

網印的部分印製前有先詢問過,由於紙張厚度約50條左右,還符合廠商願意印製的條數範圍。許多廠商超過60條就不願意印製,因易耗損橡膠皮,需做更換,增加工時與成本。

網印白保留一定的透度以保持紙張質感可視度,葉綠素的紙張顏色較深,有做些微調整。網印白測試時先以成本最低的再生循環紙為標桿,觀察其他紙上呈現的透度,再做微調。

設計師想表達坐在湖邊有自然的感覺,以打凸去表達自然的風,垂落的車線也是表現自然的風及與空間互動的元素之一,當海報被掛起時,隨著自然的風、環境的變化,會產生不同的變化。

打凸的部分是以鋅版來做加工,一般打凹是透過鋅版撞擊,依紙張厚度決定採單向版或雙向版,薄紙做打凹會採雙向版,打凹凸的版一般厚度為1.3mm 打凸則皆為雙向版。這次由於紙張較厚,特別將鋅版厚度加高至1.5mm,以增加撞擊的咬合,然而因紙張太厚公母版夾不進紙,效果並不明顯,幸而細線部分還算平順。

手撕的效果設計師會找朋友以手工方式完成,每一款紙的手感與撕的方式都會有不同,也希望透過手撕增加海報的層次感,同時也將紙張本身的紋理、原料的纖維感自然地呈現出來。最後車縫時可感受到手撕的部分與紙的對話,很細膩的在過程中與紙張有特別的互動。設計師特別提到她會將撕下來的廢料再設計成新的海報作品,呼應這系列紙張循環再利用的概念。

手撕部分的細節
海報掛在牆上的感覺

現場實體樣:

現場實體樣
車縫線與壓印細節
打凸細節

對談

設計師銀玲與霧室都想突破「海報不見得就是方正的或平面的」的侷限。
霧室為擴大空間感,而選擇將淡藍印在紙張背面,觸摸紙張時,很像觸摸皮膚的感覺,透過這次的提案,更細微也更深刻地觀察一種紙張,不同於描圖紙幾乎是透明的,微妙紙還帶有一種人文的氣息。

紙張是個媒介,也是創作者情感的投射,跟物件有更多相處,會有更多體會。銀玲也分享:每張紙不像表面所看到的那樣,紙的表面通常會有塗佈或整平等加工,但撕開來看到的表情會很不一樣。她在拿到紙張時總會以各種方式去觀看、嗅聞、或手撕…去感受紙張的特性。她通常會把相似的紙擺在一起看它們的差異,例如不同的黑卡,不同的黑度、質感、紋理、有些給人吸進去的感受……經過比較與思考後,就會對紙張特別有印象。紙張的原料和纖維對一張紙的影響還蠻大的,透過這些Research和觀察比較,就能建構對紙張更深刻的了解與感受,而能更清楚如何運用。

聽完這場精彩的講座,對於設計師如何理解、感受紙張和他們的創作過程與實際印刷所遇到的狀況與排除方式等非常專業且詳實的分享,收穫很多。啟發我思考自己一直以來短缺的部分,對於紙張和印刷與加工的認識還蠻表面的。很感謝主辦這活動的聯美紙業以及薄霧書店和印務、編輯們的用心,看到自己可以嘗試更深入的去感受紙張。

而聽到對談時銀玲談到自己做景觀的學習背景的影響,很自然會對「自然的景物、事物」特別觀注,也會透過初步的Research分析先瞭解梗概再開始創作,我於是也回頭想自己的生命歷程,我似乎因某些執念而忽略了那些可以用來感受、體驗和表達的方式,忘了彈性調整,拉遠視角從整體涵構思考,再回來觀察細節。

相關連結:
聯美紙業Inter-States Paper粉專
GMUND紙廠2019設計印刷比賽

--

--

Yvonne Chen
藝文展演參訪筆記

沒定性的訊息雜食者/善感理性矛盾並存雙子座/做設計但不想被設計/也許已被設計給設計了/期許熱情不滅/做一 個謙虛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