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跟朋友抱怨真的會使人際關係變差嗎?

幻影
試說心語
Published in
Mar 23, 2020

在瀏覽ig限時動態時,你是否有那種喜歡發黑屏來表示今天心情很糟,或者是喜歡打一大串抱怨的文字,然後再縮小到別人看不清楚他在寫什麼的朋友?點開他的個人頁面,會發現滿滿的厭世文,令人在自己也心情不好時看了更加煩躁,想使用噤聲功能對此人的動態眼不見為淨。

一般而言,如果身邊有這種愛抱怨的朋友,大家的第一個想法可能都是敬而遠之,開始對他產生種種不好的印象之類。然而心理學研究卻發現,事實並不一定是如此,有時適當的對朋友表達負面情緒,反而有助於交友。Graham,Huang,Clark & Helgeson在2008年的研究中發現,願意向他人呈現自己負面情緒(如害怕、焦慮、傷心等)的學生,在大一上學期發展出的社交關係比不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學生更為親密。

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回想一下你和身邊的摯友們變熟的契機,有沒有幾位朋友是在你們還沒有很熟的時候,因為某次的天時地利人和,使你們有機會促膝長談、或者用訊息聊了一小時,他向你訴說他最近遇到的困難,而你因為有所同感而能同理他,並希望能幫他找出解決之道。後來你們的關係越來越好,互相傾聽、抒發心事從那一次的偶然,變成了每日的習慣。Derlega, Winstead & Greene(2008)的研究說明了,這是由於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過程,使雙方產生了吸引力及信任感。也因為對方是我們足以信任的人,我們才願意在他面前,攤開自己最脆弱不堪的一面給他們看,如此循環的過程,讓雙方之間的情誼得以越來越緊密。

那為什麼我們對於第一段所提到的那種無時無刻愛抱怨的朋友,還是會生起反感呢?在自我揭露的過程中,其實還必須遵守「揭露的相互性」(disclosure reciprocity)法則,才能達到親密度增加的效果。如果一個人只是單方面的對另一人抱怨,訴說者與傾聽者的角色不曾互換過,那麼長期扮演傾聽者的一方勢必到後期會覺得厭煩,導致兩人的關係有所損害。此外研究顯示,個體要透過自我揭露使連結更緊密,獲得對方的回應是一項必要條件(Laurenceau, Feldman Barrett & Pietromonaco, 1998),因此傾聽者若一開始對你的抱怨便興致缺缺、不想回應,雙方沒有在自我揭露的過程中相互對話、更了解彼此,也無法達到深化友情的效果。

所以在傾訴自己有多難過的同時,也可以問問朋友:「那你最近還好嗎?」讓雙方都有機會能抒發負面情緒,也能在對方最脆弱的時候接住彼此,使這段友情建立在一個對等的基礎上發展,可以避免只有一方長期當另一方的垃圾桶,不對等的友誼即使沒有瓦解,在兩人的相處過程中也會面臨許多問題。

事實上,有許多心理學研究亦證實自我揭露有助於個人成長及心理健康,也是一項了解自我的必經過程(Rogers, 1961)。因此遇到煩惱的事別悶在心裡,找個溫暖的朋友一起談心,不僅可以更鞏固彼此的友情,也能讓自己的心理更健康。而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別忘了關心身旁的朋友們,可能因為你小小的一句鼓勵,就可以幫助對方從巨大的低潮中重新站起來。

參考文獻:

Graham, S. M., Huang, J. Y., Clark, M. S. & Helgeson, V. S. (2008). The positives of negative emotions: Willingness to express negative emotions promotes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 394–406.

Derlega, V. J., Winstead, B. A., & Greene, K. (2008). Self-disclosure and start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In S. Sprecher, A. Wenzel, & J. Harvey (Eds.), 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pp.153–174).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Laurenceau, Feldman Barrett & Pietromonaco (199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closure, Partner 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in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238–1251.

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urger, J. M. (2015). Personality (9th ed.), CENGAGE Learning.

--

--

幻影
試說心語

在文學院和理學院之間翻滾、熱愛幻想卻又務實到功利的奇葩。深信寫作可以將體內的兩種對立元素完美結合,夢想是藉由寫作幫助人們更了解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