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之感–鹿港腔與南越腔—劉千萍

話說新二代
話說新二代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an 15, 2020

#劉千萍#22歲#台灣×越南

我來自彰化鹿港,鹿港小鎮的日常生活,除了上學我都是講台語的,時常還要當阿嬤的新聞解說員,這樣的程度理應是非常輪轉(流利)的,但是來到台北讀書我才發現,每每在宿舍裡和家人通話結束,同樣來自中南部的室友一臉困惑的,聽不太懂我說的台語,原來鹿港腔是這麼深刻的烙在我的舌口。

說著鹿港腔的台語成了我的驕傲,在外地聽到家鄉的腔調,總覺得特別優美、親切,課餘返鄉,耳朵也開始留意著小鎮裡濃郁的鹿港腔,老一輩的用詞特殊、長年在鹿港生活的人句子如何抑揚頓挫、自然的上揚,腔調彷彿營造了一個特殊的空間感,當異鄉遊子聽到鹿港腔,便有在家之感。

也差不多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台灣社會有一個群體開始備受矚目—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和她們的子女,許多「新二代有雙文化、雙語言優勢」的報導,刺痛著我。

我來自彰化鹿港,我的外婆家在越南胡志明市第十二郡。

我的媽媽在台灣落地生根二十多年,她說中文和台語時也有特別的腔調,媽媽的腔調之於我也是親切的,之於有些輕視東南亞的人卻是娛樂的,在新二代被賦予南向尖兵期待前,從公民到教育體制內高官的許多人,曾經集體質疑新住民的教養能力,認為我們母親的母語和不標準的中文,會使孩子發展遲緩或學習表現不佳。

「原來妳對越南有興趣啊!很好,妳是台灣的孩子,也是越南的孩子。」小時候的我並沒被鼓勵學習媽媽的母語,我只專心於當台灣人的孩子,雙族裔、雙文化的概念以前是不盛行的。

基於思鄉,耳朵變得靈敏於鹿港腔的台語,後來基於思念母親和困惑於社會對新二代的期待,我開始學越南語,越南語給我的親切感,不知是因為類似中文倒裝的文法、大量和台語詞彙相近的發音,還是因為曾經聽外公外婆對我說話。

在台灣學了一年越南語後,剛好有非常難得的機會能去越南探望外婆家,耳朵吃力的辨識著胡志明市的各樣聲音,用盡當時所學想和陌生的家人溝通,得到回應是:「咦,妳學的不是我們南越的腔調!」噢,看來要能把胡志明市拉近為家鄉,將家族羈絆烙印在我的口與舌,我這個新二代還有一番距離。

個人臉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