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的面向:選才評核之什麼都會的聰明蛋真的存在嗎?

文 | 吳懷珏 Gem Wu

離內科專科考試不到一個月了,這幾天也開始著手準備考試,不禁讓人回想起當時醫學生時代準備一階國考、二階國考的日子。唸考題的確可以讓人回去釐清先前還不是那麼清楚的概念,對於一個已經決定分化成血球細胞的內科醫師來說,即使我再怎麼喜歡知識,讀其他專科較細緻的內容還是讓自己有種微煩躁的感覺(OS:問這麼深入…一般臨床遇到這種狀況還不是都要會診該專科…),答案莫名其妙時,更是心裡微火。只好邊讀內科專科考試,邊收集該疾病與血液科的交集部份做成教學檔案,讓自己不至於太無聊。

評核的目的

與此同時,也不禁思考,資格考試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筆試、面試、書審…,這些都是資格評核的模式,資格評核的目的是錄取能夠執行職務要求的人,刷掉那些不適任者。依下圖所示,可以看到考試及格線的斜率要盡可能地去貼合執業要求的斜率,才能篩選出目標中的人選。

當然,也有些例外,也是有人很會考試但因不同因素無法做好他的工作,就可能需要靠不同的關卡來檢核。如果評核內容和執業要求差距太大,就會有一票明明有資格履行職務,卻因為評核機制不妥當而落馬。

之前讀到實驗鼠的七分鐘廢文於 2024 年 6 月 28 日寫的一篇:

一個人的自信決定一個人怎麼面對問題。
同樣找不到工作,我會覺得自己很廢。
強者我朋友:「這個工作就應該錄取我,JD每一項我都會,這個領域很難找到比我更熟的了,沒有錄取我一定是Hiring manager 怕我太優秀遲早會取代他。」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長出這種自信。
(註:這不是井底之蛙的謎之自信,強者我朋友真的很強。)
所以啊,各位找不到工作的朋友,找不到工作可能其實是因爲你們太強了。

這位強者實驗鼠的朋友面對評核機制和職務敘述 (Job description, JD) 隱藏的落差,因而沒有被選上。估量真實情況是,評核與職務隱藏的落差難以被明述(「真的很難講🤔」v. 「真的…很難講…你懂的 😅」)。對強者她朋友來說,有選擇的人可以用腳投票,人才與組織的選擇是雙向的。

適應力與合作力:專才的突圍心法

這幾天聽了林煜軒醫師《走出臨床 -業界轉職歷程》的分享,以及聽著《
生技來一刻: 藥廠營運管理ft. 陳昱名博士Dr. Morris Chen》的 podcast,體悟到幾件事:這些人才除了有自己的專才之餘,還有很強的適應力,會讓自己因應環境所需,長出處理任務的能力。林煜軒醫師講的彈性 (Flexibility) 、陳昱名博士講的「軟性技能」跨域溝通,都在講同一件事:適應與合作可以解決問題

身在醫界,觀察許多醫學生與醫師,依大眾既定印象,「這些考上OO系的人大概都十分聰明吧。」但事實不盡如此。考上醫學系與否,差別在於高中升大學的評核是否通過該系所的要求,有些全才輕輕鬆鬆,有些特化考試能力,八仙過海飄過及格線。聰明與否,用 IQ 這種只看「重組、文法應用、語文推理、數的能力、空間關係、 圖形推理、數系與分析推理」的標準化測驗所量測的能力,還不足以應付在這個世間好好活著。精神疾病診斷關連手冊 (DSM) 中對於神經認知領域的分類用六種,我們在運用時也理解到此分類是個有限制的分型分類。

Sachdev, P. S., Blacker, D., Blazer, D. G., Ganguli, M., Jeste, D. V., Paulsen, J. S., & Petersen, R. C. (2014). Classifying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the DSM-5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0(11), 634–642.

人類的思考基模 (scheme) 除了歸納/縯繹、拆解/重組,還有後設思維/全觀、捷思/聯想、深度/廣度、語彙/圖像表達,而除了思考基模外,我們的毅力/耐受、紀律、自信/謙虛、執行/剎車、感性覺察,更是身為一個人所必須,卻又難以量測的面向。

然而,當一個能夠好好照顧病人的醫生,所需要的能力遠不只於此。除了讀書,要當一個好的臨床專家 (Clinician),需要有細微的觀察力、審慎的邏輯推導能力,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敏感度和同理。一位醫學生醫師就算醫學知識上高於平均值一些,只要在行事操守上無法符合基本的要求,也是位不夠格的醫師(參見醫學生偷拍退學案某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

過往的我常犯的錯在於,在評估人的智性方面過於線性,即使在我知道智性有多種維度。這樣的判斷的確會讓我繞過怠速的步驟、避開無效率的對話。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體認到自己在不同面向的限制,更能看到人們智性上更多元的展現。只要是人,智性上一定會有所限制,透過挑選不同智性專長的人一起合作,才能截長補短,而合作的前提,在於人與人要有基本的尊重與合作共識。

這幾天讀《群眾的智慧 The Wisdom of Crowds》,深有所感。政治科學家艾素羅德(Robert Axelrod)指出,要想合作成功,人們一開始態度要好(表示出願意合作的樣子),但在同時一遇上不合作行為時,他們也必須馬上表現出願意懲罰對方。所以最好的策略是「親切、原諒,再加上以牙還牙」。回顧自己十幾年來學生組織到現在接手行政事務,覺得這句話再實用不過了。

超能英雄影視作品的啟發

講到超能英雄,許多人聯想到的不是復仇者聯盟,不然就是 X 戰警。我想講的反而是部因緣際會下看到的作品—《超異能英雄》(英語:Heroes,2006–2010 年)。有超能力的人們原本隱身人群,對了對抗連環殺手塞拉 (Sylar) 而團結起來。塞拉的超能力是透過查看超能者的腦部來學習對方的超能力,如此的適應力讓眾超能者對付起來十分棘手,而超能者唯有透過放下彼此間的嫌隙彼此合作,甚至與一般人通力合作,才有辦法阻止悲劇繼續發生。

眾多的超能英雄作品,映照出世間人才的多種樣態,每個人是如此地不同,能力與生命歷程相繫,有時很難說誰強誰弱,誰全能誰專才,只有辦法說這是不是他的主場。我甚至認為,所謂的非異能者,只是還沒有發現自己專才的異能者。

這些有超能力的人,或多或少會受時空的限制,即使有穿梭能力的人亦然。人各有專長,即使是通才或適應力再怎麼強的人,也會在不同的地方需要他人的善意與幫忙。因此,要謙卑,要學會尊重彼此。

小結

講那麼多,用三項來總結:

  • 評核與執業能力的相稱度,取決於標準公平性與受試者的能力面向。
  • 適應力與合作力沒在考題中,卻是現代專才的突圍心法。
  • 超能英雄作為人才的隱喻

回到題目「智性的面向:選才評核之什麼都會的聰明蛋真的存在嗎?」(撇除臨床上具障礙的診斷),我認為聰明蛋和笨蛋取決於情境,把我本人放到街舞機智問答的賽台上(真的有這種比賽嗎?),我會是個小笨蛋。好了,廢話不多說,我如果再不回去寫內專考古題,在會場上絕對不會是顆聰明蛋了。

P.S. 本來只是想好好研究智性的面向,找到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一個心喜,可惜還沒有時間讀完這篇就先發了,找機會再來寫讀書心得。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the-cambridge-handbook-of-intelligence/E451533D5A0A8517E61086B15E658C62

--

--

Gem Wu 吳懷珏
語球增多症 Hyperlogocytosis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