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個大使館:一堂超級台灣的三體劇場政治學 Review on Stefan Kaegi / Rimini Protokoll: This is not an Embassy
文 | 吳懷珏
新惠有天敲我,「要不要去看《這不是個大使館》?」,她說有位朋友在歐洲看到這部,力推她來看,週五我們在詩篇吃頓台洋複合式餐點,就晃悠去國家戲劇院看演出了。
很難想像一個只有三個演員,三片投影白幕,沒有戲服,沒有樂團,能顯現出大歷史現實中小人物如何克服萬難的熱血磅礡。
台式三體:相處相對相助
最近 Netflix 《三體》上映,中國內部與外面的自由世界吵成一團。有別於三體在小說裡作為同質恆星,在無法預測的軌道上運行,生滅無盡。台式三體三個個體都不一樣,或圓或方或扁,或藍或綠或白。以數位外交走跳國際的台派郭家佑,對上捍衛中華民國國號退休外交官吳建國,在對方發言輪番舉牌「我不同意」卻又未曾打斷,而因著貿易走跳各國的爵士音樂人王思雅,則政治立場不應公開闡述。
這三個立場如此有別的人,居然對「在劇場為台灣開個大使館」達成了共識。三體連線不是帶來旱災,而是帶來突破中共圍堵的火炬。
有別於五行中的相生相勀,大家背景不同,本籍、外省、原住民,不算相生也沒真的「同文同種」,卻能好好相處。立場不同,不會相殺相勀,在針鋒相對之際卻又彼此尊重。最後,基於共同的目的,為了這塊生養我們的土地,我們守望相處。
什麼是「台」?
一開頭的打擊樂混音層層加進來,有種雜而不亂的層次。這有點像之前和朋友聊到在日本大紅的台灣小吃巷弄照,「為什麼會紅啊?」我問,「很有亞洲感啊。」朋友答。這邊的亞洲感大概就是:擁擠、人群,什麼都來一點。
這種什麼都來一點由珍珠奶茶充份體現,亞洲的茶葉、加入歐洲的牛奶,回來後被台灣人丟入了珍珠粉條粉粿茶凍然後搖一下全混在一起。老天爺好像也喜歡把不同種背景的人丟來台灣,南島語族、歐洲人、日本人、中國人、東南亞移民,然後地震搖一搖混一混,我們在餘震的眩暈中前行。
激怒義大利人的披薩也是個超級台的發明,草粿香菜龜披薩、珍珠奶茶起司披薩、豬血糕鴨血披薩….不一而足。我們不想和中國開戰,但可能會因為亂搞食物而引發國際憤慨。
邊陲/非正式的力量
劇裡有趣的編排在於男性退休外交官站中央,兩側則為二三十來歲有著豐富國際交流經驗的女性。正式的外交之路屢屢受挫,我們卻靈活地用非政府組織穿梭在各國重要關係人之間,又用受歡迎的商品風迷國際市場。正式與非正式的管道都不可或缺,當其中一個管道被擋起來,我們繞個路過去。
將劇場當作一個免於現實限制的例外地方,將台灣作為國際中的例外國家安放進去,向各國的觀眾陳述我們這群例外的人,而台灣處於例外狀態。
我們透過戲劇,從歐洲首演一陣子搬回台灣後,重新看到了台灣這個新而奇異的地方,紛亂,吵雜,我們在一起卻又能保有各自的獨特。大使館卸下的牌子,讓我們在看完後,在心裡備份,帶出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