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文學雜評

謝一了
語絲論叢
Published in
6 min readFeb 5, 2018

(文題非我所擬,喺度多謝學能神收錄喺粵文庫嗰陣幫手起題。)

背景

《香港要獨立,就要發展粵語文學》

高登高級會員阿爾拔:

香港要獨立,就要抵制北佬文化同蝗語。

香港人平時講粵語,但係書面語就寫北佬ge語文,不利培養香港人獨立意識。我認為應該發展粵語文學。請注意我係講文學,即係正經嚴肅ge文學。

睇下外國獨立ge經驗,中世紀同近係歐洲好多俾外國統治ge民族,例如匈牙利、波蘭果D,最初爭取獨立時都係先發展自己民族ge文學,出現一批優秀ge文學家,咁先培養到民族意識。

我覺得香港其實有條件,因為好多青年已經習慣左用粵語o係網上同人溝通(呢一點同上一輩好唔同),只要培養文學造諧,呢D青年之中ge優秀者係可以發展出有香港特色ge粵語文學。

歡迎大家提意見!

正文

追post爬文有啲嘥時間,所以剩低嗰四頁半都係啱啱先追返。

大多數留言果然嘥咗我啲時間:近半唔啦更,可以唔使理(三及第、香港華文、粵白官文就算值得討論,係唔關粵語文學以至粵文事就唔關佢哋事㗎啦),四分一左右執着喺寫法、「正字」呢啲無謂嘢。有助推進粵文又有營養嘅留言真係唔多。認住嗰幾位積極嘅高級會員,八成都唔會死人嘅(ge2)。其中梗係包括信研會巴打啦。

振興粵語文學,帶住咩動機都好,我現時傾向一概歡迎。遇着黐線佬,我都係對人唔對事啫。帖中建議撮要及簡評如下:
- 徵文、填詞、小說:一係舊底有,傳統得以繼承;一係而家有做。
- 報紙(包括電子報):唔錯,係就真係復古──前人做過。
- (大學考試、公開試)範文:長期目標 (Y) 嚟緊成事嘅粵語標準試未去到讀寫範疇,條路仲好長。
- 要搵一班人去做新粵文字/詞典:粵典2014年出世,以粵解粵。
- 更新粵語刊物名單:我諗唔只粵文寫作嘅刊物,直情要加埋粵語史以及社會/社群地位嘅研究。掃咗盲就唔使嘥大家時間,提升做實事嘅效率。我都好需要。

有一點冇人提,但係而家有班有心人做緊:翻譯。

文學以外語域都有建議:學術論文!(Y) 我自己都想。首先要有學識。又或者譯返我份FYP?呢層需要極厚嘅面皮。

再講其他,以下略略延伸。

語域、風格、文體我都講過唔少㗎喇。我諗起《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面世,大多數人對於粵語譯文仲係停留於純粹惡搞嘅觀感。我對呢種現象係幾憂心忡忡㗎。呢挺成見、呢種誤解,一定要打破,務必要消除。

而寫法方面,粵語同官話我係擺到明雙重標準嘅:合理咁抱持雙重標準,並冇謬誤。

文言嚟講,「書同文」一個唔該就壟斷咗,語域用盡不在話下,掕埋教育、應試、取仕,好難唔做 high langauge 㗎噃。白話嚟講,從唐宋語錄體(計埋佛教書)、一部份老孺能解嘅白話詩詞、元曲雜劇、明清白話小說可見,言文分歧一直縮窄緊;而白話所用語域亦都逐漸豐富,趨近全面,拍得住文言。文言又好,白話又好,字符冇乜大差異,都算通用。字符寫法經歷咗呢二三千年,規範大體定型而沿用,相當成熟。後來嘅音譯詞,字符足以應付。繁化分流甚至自創亦都唔係好難,呢點喺「他」(已經有)「她」「牠」「它」(已經有)「祂」、同音「的」「底」(洶汰咗)「得」「地」分家可見。當然啦,絕對唔會一成不變。粵語人因為慣用語同平時讀音有差別,而寫「別字」:「苟延殘喘」變「存」,「名副其實」變「符」等等。就算係同一種語言,「倒霉」「倒楣」同「不只」「不止」呢啲都唔少,有眼見啦。

官話尚且係咁,更何況係粵語?音轉變讀、非共通詞,增加咗用漢字做書寫形式嘅難度。書寫傳統點都冇咁長,而家仲處於自發爭鳴、汰弱留強、形成規範/主流嘅階段。百家爭鳴,自有一枝獨秀。詳細講解嘅話,我不如引用舊文

本字考據舉證要嚴謹 通用粵字開創新時代

另外,岑先生對於本字或者「正字」推崇備至,區區係不以為然嘅。高舉所謂「正」字,捨棄描述主義,貶損日常生活通用嘅忠實表現,固然不利辨識使用而不切實際(譬如相信係源於客家話嘅「啲」唔能夠藉本字「滴」反映粵音,「D」反為仲接近過佢),亦都將粵字規範化繩於略帶虛妄嘅標準,無視歷經民間自發爭鳴嘅傳統(粵劇劇本就係咁,稱之為傳統,有根有據)。

同漢語系近親語言嘅大量共通詞、長年嘅華文教育、便利嘅造字用字方法,促使粵文書寫系統採用漢字做主流形式 [10],但係漢字並非萬能:粵語有大量高頻率基本詞並冇傳統漢字寫法,多數係百越底層所致;外語(潮、客、英語等)借詞在地化程度各自有別;漢字淨係愛嚟表音,甚至連漢字都唔用,直接用外語字。Robert Bauer包睿舜對漢字嘅感情、淨係以漢字寫粵語嘅建議,講得好聽啲就情有獨鍾啫,恐怕係昧於執迷喎。

實務嚟講,本字嘅學術考據之中,嚴謹嘅少,稍為可信好似陳伯煇嗰啲唔多。源頭訛誤多唔多姑且唔討論,大體嚟講,彭志銘依從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孔仲南《廣東俗語考》,曾焯文依從魯、孔、彭、潘(永強),一味靠抄、照單全收,最多都係採集者,冇乜考證,更加有以訛而訛之虞。譬如「呢(ni1或nei1)/依(ji1)」廣泛存在喺壯侗語族、苗瑤語族等各種語言,語法功能冇分別;因為「爾」嘅中古漢語唐音讀做/njiɛ̌/而推「爾」為本字,只見牽強。

不過,如果有廣為接納、逐漸成為主流嘅字,基於描述主義嘅觀點,唔應該排拒。「攰」嘅寫法,係林佐瀚喺電視節目《每日一字》宣揚之後普及起嚟,已經成為定式,先前《廣州話字典》記載嘅「癐」,今日未必多人知。

總言之,本字適宜留返畀學術,粵語字以通用字(「俗字」)為本,先至適合。寄望香港人能夠堂堂正正寫粵文,風格多樣,使用領域廣泛,直抒胸臆,開創粵語書寫嘅新時代。

要言之,借星爺講過好多次嘅觀點:(廣義)中文解毒事小,中文解「獨」事大。「獨」就係指預設咗是非對錯嘅「正統」、「正字」信仰。至少唔係現階段應該着緊嘅事。

母語者同為玩家,都喺場度玩,令我諗起人類學田野考察嘅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呢個術語,餡就梗係唔同啦。之前都講過:更多描述主義同處方主義之間嘅思考,都係非常之唔成熟,自問仲未形成一種稍為明確嘅取態同觀念,仲要努力。

大致上就咁。今年2016,三年喇,我唔希望仲係了無寸進,不進則退啊。我哋失去嘅嘢實在太多太多,已經唔只係文化上高嘅事。一仗又一仗,做唔到「唔輸得」唔緊要,「實要贏」就得:屢敗屢戰,點都要打贏成場戰爭,攞返成個江山返嚟。

延伸閱讀

--

--

謝一了
語絲論叢

牛刀(http://fb.me/bullsword )又一分身,寫《粵典》(https://words.hk )。執開字、填開詞、做開編輯,做開廣東話,差啲做衰廣東話。偽語言學人,非文青,唔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