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非母語」爭論補遺

謝一了
語絲論叢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2, 2018

(2/5晚動筆,翌日凌晨脫稿。行文凌亂,還望海涵。)

背景

粵語非母語論,唔係最近嘅事。

據楊潤雄所言,宋欣橋〈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一文喺2013年之前已經上載咗上去。

http://video3.mingpao.com/inews/201805/20180502legcoyeung.mp4

(2018年5月2日,《明報》,〈楊潤雄:讓教師看不同學者意見 指小學教育可知教學語言立場〉,影片00:00-00:11。唔識得embed,請見諒。)

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學術研究文庫嘅資料,該文列於教育局2014年嘅出版物:

全文

出版商提供的全文

https://crc.edb.gov.hk/crchome/resources%20list/L%20and%20T%20Resources%20List%20(Putonghua).pdf

其它資訊

著者 SONG Xinqiao
期刊名稱 集思廣益(四輯):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
出版年份 2014
月份 3
出版社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組
出版地 香港特別行政區
語言 繁體中文
關鍵詞 香港普通話教育; 教育局

本來仲想讚局長講咗個唯一有道理嘅訊息添。至於篇文因為咩機緣浮上面,就不得而知嘞。

用字及概念,能指與所指

宋文指母語定義等同「本族語」(本民族嘅語言),並稱以「本族語」稱呼早見於 195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嘅做法,後面摘引埋李宇明(2005)〈論母語〉「母語不僅屬於個人,也是屬於民族的」,「母語依賴於民族語言的認同,母語就是民族語」

後面段落仲介紹埋「母言」呢個「新奇」嘅概念,同樣都係源於李宇明篇文。

我對呢啲字眼都有啲好奇。或者可以配合文中引用淺論一番。

母語定義

學Ben Sir話齋,香港有咁多做中文、教育方面嘅學者都有研究,點解唔引述佢哋呢?

謝錫金講得好清楚。我照抄:

港大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並不認同有關說法,反駁母語應為最直接、簡單和易理解的語言。他解釋,根據一般語言學定義,父母所說語言,對下一代來說便是母語:「例如我父母、家庭都是說廣東話,那廣東話便是我的母語。」

謝錫金補充,宋提及的「母語」,是就政治、官方而言,並非學術方面。就他所知,內地有多種方言,因愈來愈少人懂得說,有些地方如上海等,近年已多了幼稚園教授,藉此保留家庭語言。

咁啱最近㨴緊謝氏嘅書。又方便我錄用呢句:「香港九成人口的母語是粵語」(Tse, S. K., C. Chan, and H.Li (2005). “Is the expressive vocabulary of young Cantonese speaker’s noun or verb dominated?”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5(3): 215–227;轉引自謝錫金編著:《香港幼兒口語發展》(第二版)(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頁1。)

書中亦有用到「家庭語言」作指涉。

所謂「本族語」——「native tongue」翻譯商榷

李宇明所指1951年UNESCO專家會議下嘅定義,係引用周慶生主編《國外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教程》(語文出版社,2001年)當中報告譯文。一來時間關係,借唔切,二來為求忠實,於是我直接搵返原文。(兜兜轉轉,其後先發覺上面報道都有超連結……)

UNESCO (1953). “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 Report of the UNESCO meeting of specialists (1951). Monographs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 VIII.” Paris: UNESCO.

採用報道中嘅翻譯,「母語」定義就係「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母語」原文係「mother or native tongue」,代表「mother tongue」及「native tongue」(正如母語用者 native speaker)兩種稱呼。雖然「native」亦都有「土生」、「本地」嘅意思。但正如上述「native speaker」同天生、自然相關嘅意涵,喺類近語境中,我哋一般唔會理解成同「土生」、「本地」相關嘅概念。咁又何來「本族」呢?會唔會係誤譯呢?

配合埋某啲自以為理所當然嘅解讀,就會鞏固咗「本族語」呢個睇法。嗱,李宇明引述《現代漢語詞典》,母語嘅釋義係:「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在一般情況下是本民族的標準語或某一方言。」

「語言」、「方言」及「語種嘅地域變體」

我諗「母言」嘅「言」係指「方言」。為咗唔好鑽牛角尖鑽埋佢嗰份,都係審視下相關概念先。

首先要理解「漢語」、「中文」嘅歧義背景。描述可以睇《粵典》。下面再借舊文一用,不贅。

政治影響、日常經驗有助形成以下呢兩種意思:一、官話白話文/華文;二、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漢語族/支(Sinitic languages)。所以粵語既係中文(第二種),又唔係中文(第一種)。

歧義喺現實操作嚟講,有辣有唔辣,有好有唔好。跟官話規矩,你寫嘅「中文」自然唔算中文,滲入粵語詞彙、語句,乃至些少句子同語法元素,亦都唔會地道得去邊。另一方面睇,行漢語族定義嘅話,可以挾制「中文」呢隻法定語言,抗衡普教中,保衛粵教中,連公家都守埋嘞──我哋講中文吖嘛。了解「中文」嘅歧義同點樣應用,自然唔難明有得點走盞法,玩盡規矩,佔盡生存空間。

再論「語言」及「方言」。先借另一篇舊文

再擴闊啲講,考慮埋語言、方言吖。地位呢,係個複雜嘅議題嚟嘅。喺語言學上,寧願就咁linguistic variety都唔出奇:一來就算同一隻語言,方言片之間嘅使用者都有機會無法互相理解(mutually unintelligible),例如粵海片嘅香港粵語同莞寶片圍頭話;二來免埋唔係純學術嘅爭拗──而呢啲往往可能就係兩隻語言理解到又似但都係分開嘅原因(延伸參考個案:一、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二、台語)。乜嘢名義,都係取自觀感,講到尾咪又係認同、(社經)影響力。認同都唔使扯到政治啦,坊間都有教材以香港話為題。

嗯……linguistic variety算慣用,但係僅限於地域,炮製做「地域變體」呢,不才孤陋寡聞,未之見也。而且亦唔見得僅限於地域。

亦都見到有FB專頁製圖,重現鄧思穎教授2016年嘅言論,當堂覺得「思穎好忙」。唔爭在補埋思穎老師嘅講法(詳文亦可見《粵語語法講義》頁4-6):

講開又講,恕我直言,我覺得好難話普通話唔等於「書面語」(官話白話文)。詞彙、語音、語法始終係大底,僅限於口頭語體嘅元素有限,言文分離適度,兼且方言片總會有啲地方特色,之但係北方官話、南京官話、西南官話咪又係官話。

延伸參閱

歐陽偉豪博士喺片中駁斥引用手法及質疑引用動機。就冇博士銜頭、冇專研粵語著述兩點,宋文文末作者簡介未必足夠。謹此補上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網站上,關於榮譽專業顧問宋氏嘅背景,證明有根有蔃:

簡介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曾任中學教師。1976年至2003年期間在國家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簡稱“國家語委”)工作。曾任國家語委普通話推廣司培訓處副處長、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主任助理。曾被聘為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兼職(客座)副教授。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教授。教育部、國家語委舉辦的中央普通話進修班、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資格考核培訓班主講教師。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曾多次出任全國性普通話大賽評委會委員和有關普通話測試及電腦軟件系統專家審定委員會委員。研究興趣和範圍包括普通話教學、語言測試、語音學、漢語方言、辭典編撰等,發表相關文章、論文六十餘篇。

主要著述
《普通話語音訓練教程》(1993版/2002繁體字版/2003修訂版)、《盂縣方言志》(1991)、《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實用手冊》(2000版/(增訂本)2004)、《普通話語言知識》(2000,香港教育署編印)、《香港普通話測試研究與發展》(2007)、《普通話水平測試(PSC)考場應試技巧》(2008)。參與研究、合著:《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1994)、《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1996)、《新華正音詞典》(2002)、《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03)。擔任多種普通話教材的編者、審訂、顧問等。其中有:《港澳通用普通話教材》(1998,合編)、香港小學教材《學好普通話》顧問(1998 年)、香港中學教材《普通話新紀元》審訂( 2001年)。

國務院文件未夠喉?引埋「我國」/「貴國」/「中國」/「北國」憲法都仲得啊:

--

--

謝一了
語絲論叢

牛刀(http://fb.me/bullsword )又一分身,寫《粵典》(https://words.hk )。執開字、填開詞、做開編輯,做開廣東話,差啲做衰廣東話。偽語言學人,非文青,唔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