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狼性文化的盡頭
距離上次到北京已是五年,舊地重遊,倒也沒有太多旅行時常有的興奮和期待 (可能因為出差剝奪了大部分旅行的樂趣)。深感日子不能一直這麼虛度下去,於是決定提筆來寫下這段時間以來認識的一些新興詞彙,躺平與內捲。
幾年前,台灣媒體上仍經常可見對狼性文化的歌頌,說對岸學生如何勤奮,員工如何辛苦的加班,由上到下努力奮鬥,怎麼突然間整個社會就瀰漫著一股躺平的風氣?
躺平源於看不到更好生活的可能
其實與以前相比,生活水平肯定是提高了,但卻越來越難看到大幅改變生活現狀的機會。這背後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現在已經夠好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邊際效益不高,於是安於現狀;也有一個可能,就是現在的狀態雖然不好,但追求更好的狀態無望,讓人直接放棄,選擇承受這種相對剝奪感。前者,是財富自由型的躺平,而我想現在的社會氛圍應該偏向後者。
躺平了就不會再跌倒
躺平指的其實就是放棄競爭,不想再做無謂的掙扎。類似台灣幾年前很火的詞彙,小確幸、佛系。高房價/高物價/高競爭,面對來自生活的連環追擊,既然無法站著承受,也不願跪著將就,那麼就只好躺下了。這種降低對生活的期待,放棄抵抗的態度,在階級上升通道日益壅擠的中國,就這麼風風火火了起來。
政府公告: 不准耍廢
唯一不同的是,不像台灣的小確幸流行了很久,”躺平”這個詞彙出現沒多久就已在對岸的社群媒體上被屏蔽。至於原因? 我同事笑一笑,他說努力奮鬥才是建立新中國的方針阿。
不過這種低慾望的生活模式確實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走過恭王府(和珅故居)、頤和園(慈喜後花園)、故宮(皇帝宅邸),再想想巴黎的凡爾賽宮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就發現企圖心是放諸四海皆準的KSF(Key successful factor)。要不是有這些龐大的野心,是很難有足夠的動力讓人支撐起一個強大的帝國/領土的,所以也難怪躺平會被上層統治者給唾棄。
即使躺平,對物質生活的渴望仍在
常有人嚷嚷著說要躺平,說只要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就好。但人可以不想買房、買車、結婚生子,但總還是會想買杯奶茶、來杯咖啡。在消費主義抬頭的時代下,對物質生活的渴望其實很難真正消失,更多還是移轉。畢竟,很難有人能徹底脫離物質世界與社交媒體的影響 (這年頭連和尚都用5G)。
花一百塊就能買到快樂,不香嗎?
在上海自主健康管理的幾天,和以前做諮詢的同事碰了面,我們在購物中心裡對著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的奶茶店 (中國三大茶飲品牌: 喜茶、奈雪、樂樂茶),聊到所謂的口紅效應。口紅效應這詞源自美國,主要是說,在經濟發展放緩以後,人們的消費欲望會轉向一種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像是口紅。而原因無他,是因為消費者買不起真正昂貴的商品,但在消費主義抬頭的氛圍下,想購物(發Ins/朋友圈)的慾望仍在,於是就只好用一點小錢交換短暫的快樂。並且還能再通過社交媒體,通過他人的點讚訂閱跟分享,放大喜悅。
於是一杯30元人民幣(約台幣140元左右)的奶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行其道。畢竟GDP不可能年年按7%的CAGR增長,一部份的人富起來以後不可能全部的人富起來。既然改變生活的狀態無望,能用一百多塊交換一杯短暫的快樂和甜蜜(還能選擇要健康糖),何樂而不為。於是這也給了這些茶飲公司天價估值的機會,一家喜茶門店的估值來到了7500萬人民幣。這麼描述可能不是很強烈,但大概就相當於台北的一家星巴克估值3億台幣,想想還是挺魔幻的。
加班加量不加價,從996捲到007
其實內捲的出現應該早於躺平一詞。與躺平相反,內捲指的就是激烈的競爭,而且通常是被迫的。僧多粥少,只好爭了。比如別人加班996、那為了多努力一點,展現誠意,只好把日子活成了007。而這樣的現象,就稱之為捲 (verb)。又比如,有個段子是麼說的:
中國家長: 「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個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美國媽媽:「在美國夠了,在海淀(相當於北京的大安區)怕是不夠。」
內捲的盡頭其實是躺平
我第一次感受到內捲,是在一個自我介紹的場合。我記得那天,第一個介紹的新人是清華學霸,下一個是英國G5的海龜,輪到我之前的那位是普林斯頓的美本,輪到我的時候,只覺得當時的場合好捲,這個時候就可以說,我不捲了。(其實是也捲不動了)
打擊曾經的狼性文化
中國大陸最近的政策很多都在打擊這樣的內捲文化,比如禁止互聯網大廠加班(前陣子風風火火的字節跳動、騰訊事件等)、禁止送小孩子到課後輔導班等等,就是在避免這些無謂的、消磨心志的競爭。這看似與禁止躺平相互矛盾,但我想打擊這種不健康的內捲文化,很可能是為了避免大眾對未來的期待不斷落空,進而出現對社會的不滿,影響社會安定,是一種安定民心的手段。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資源稀缺的地方就有競爭
只要資源稀缺的地方就會有競爭,而競爭過多,就捲,捲不動了,就只好躺平。於是曾經的狼性變成了羊性,內捲的盡頭成了躺平,躺平的時候,找個正確的姿勢,買杯奶茶,佛系笑看人生也是一番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