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係是傷也是藥 ─ 家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林鴻信 院長 〈推薦序〉

▼ 推薦序:〈活在故事裡的省思 〉─ 林鴻信(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教授)

「關係是傷也是藥」,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一句話!

人的生命存在於關係當中,人的受傷往往在於關係當中,然而受傷若能得著醫治也經常在於關係中。

人一出生就在群體中,因此人與人的關係如果健康,可以開發健全的自我,反之,人與人的關係如果不健康,自我的成長必定要面對許多艱辛。

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者又有相互加成或相互遞減的循環。健康的個體可
建構健全的群體,而健全的群體則可形塑健康的個體,如此形成正向循環,反之則相互遞減;健康的自我可促成健康的他者,而健康的他者則可塑造
健康的自我,如此形成正向循環,反之亦是相互遞減。

人既是關係的參與者,就可能是關係的受益者或受害者,而那使人得以受益或受害的關係卻又經常和參與者本身有密切關聯,這意味著人本身往往就是在關係中受益或受害的重要關鍵,然而這經常需要有智慧的諮商者提醒或
幫忙。

本書採用「諮商故事」與「治療反思」兩部分,足見作者的用心,呈現諮商過程的兩個角度,一個是故事情節的角度,另外則是諮商者的反思角度。
諮商者需要不斷地檢視故事並且自省,才有成長的空間,感謝作者把這些
寶貴的經歷與讀者分享,也讓讀者得到成長的可能。

此書的智慧令人想起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的名言:「凡不能獨處的,就當避免團契生活。凡不能在團契中生活的,就當避免獨處。」[1]這話的意思就是:「凡不能獨處的,就不應進入關係。凡不能處於關係裡的,就不應獨處。」「與自己相處」是「與他者相處」的前提,而「與他者相處」則是「與自己相處」的前提。潘霍華看見獨處與關係有如一體之兩面,凡能與自己相處的人才具有能力與別人相處,如此的關係可望成為醫治的「藥」;而凡是無法與自己相處而總想要逃入與別人的關係者,經常帶來自己與別人的「傷」。

潘霍華在獄中時,就身體囚禁而言他是孤立的,但就心靈連結而言,他則是豐富地繼續被各種關係孕育,其中有造物主與被造者的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兄弟姊妹的關係、愛人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以及與一切天父兒女們的關係,健康的關係是他在獄中面對許多困難考驗的力量來源,可以說是他在獄中的「藥」。然而,若是不健康的關係的話,不但無法醫治傷害,反而成為痛苦──「傷」的主要來源。

我們都活在故事裡頭,也都需要傾聽故事,才能學習如何在自己的故事裡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有時我們也需要抽離故事,才能看清楚自己在故事中的角色如何改進。當諮商師進入諮商輔導時,有可能因傾聽故事進入
其中太深而迷路,也有可能因投入諮商過深以致缺乏檢視自己的能力而陷入偏執,因此需要抽離反思的空間,此書提供我們非常好的自我省思之提醒。

二○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1] Dietrich Bonhoeffer, Gemeinsames Leben (München: Chr. Kaiser Verlag, 1987), 66. 參:潘霍華,《團契生活》,鄧肇明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6),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