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光社出咗本《社關神學》…

Philosing
讀書吧!基督徒
7 min readMay 2, 2018

難易度: ★★☆☆☆

近年,教會群體對政治和社會參與的討論有個有趣現象:一方面有很大聲音指教會應多做社關和政治參與;另一方面又有很大聲音批判教會參與政治時的所作所為(即反同運)。這現象可以明光社為代表。一方面,明光社作為教會參政和社關的「象徵」,有二十載;另一方面,明光社也是教內人士批評最猛烈的對象。

由此,看看明光社對社關的論述,也許對思考教會社關這問題有幫助。

《城造在香港 活出社關神學》

社關神學,意思就是在基督信仰中有系統地整理出對社會關懷的論述。《城造在香港 活出社關神學》(下稱《社》)的藍本是明光社於2014年的社關神學課程,於翌年修訂成書,由一眾福音派學者及牧者所著。

福音派跟其他的派別有甚麼分別呢?相對於基要派,福音派認為基督徒是入世的信徒,信徒的責任不只單純的傳福音,關心社會本身也有其內在價值,除了帶人歸主,福音派認為信徒亦應透過關懷社會彰顯上帝的愛,認為世俗公義理論兼容於基督教倫理;相對於自由派,福音派相信聖經仍然是基督教倫理的絕對權威,是敍述社關神學的重要及不能給取替的資源。自由派相對強調現代哲學中的理性和科學原則比聖經本身的權威具有優先性,福音派則認為這些原則與聖經相行不悖。

《城造在香港 活出社關神學》由十位福音派學者及牧者合著。

《社》分兩大部份,第一部份從聖經、神學家、基督信仰文獻提出社關神學的原則。關浩然在第一章首先從新舊約聖經證立社關的重要性,繼而引用《洛桑宣言》、《華福宣言》、《開普敦承諾》等文件,指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基督教領袖對社關的重要性(相對於傳福音)都有不同的理解。胡志偉在第二章嘗試釐清「政」「教」關係,他認為政教之間有應該有分開,也有重疊的地方,不應一刀切只用「政教分離」來理解。陳成斌在第三章指出政治學與神學中的公義觀之間不一定造成衝突,兩者之間存在著交疊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他特別提到羅馬書13章中信徒應順服掌權者不是無條件的,無論你的政治立場有多「藍絲」,「當政府的政策和命令與聖經的教導相違時,信徒應該跟從聖經的教導,甚至可以因而反抗政府」。[1]戴耀廷在第四章指出聖經中的「公義」觀包括改正性公義(rectifying justice),即「透過司法程序把一項過去加諸某人的錯誤改正過來」,[2]也包括分配性公義(distributive justice),即「如何分配社會資源以防止任何人陷於苦痛中」。[3]因為世人都是按著神的形象(imago dei)所造的,人的生命都是尊貴、神聖的,因此無論是社會經濟地位高或低的人,對他們的關顧水平應該是按著他們被神所愛這本質來釐定。[4]

本書的第二部份的分析及反思是主題性的:關啟文於第五章為明光社等維護傳統道德價值的團體辯護,認為自由派和社會中的左傾份子將「宗教右派」的帽子扣在他們身上是不合理。他認為左傾份子將「宗教右派」、「道德塔利班」等負面標籤強加於這些道德保育團體無助於理性溝通,也是不尊重的表現。郭偉聯於第六章引用奧古斯丁及尼布爾(Neibuhr)的看法,分別指出罪源自對上帝的秩序的扭曲,以及邪惡的制度會使本來善良的人變成邪惡的工具。郭提醒我們,為公義對抗不合理的制度時也不應以暴易暴,也勉勵我們要在似乎無解的政治窘局中仍然對上帝保持信心,擇善固執,在抗爭中獲得救贖。最後四章則對傳媒素養、金錢的意義、廣告及消費文化、以及賭博爭議等社會議題作出反思。

取自 New Eastern Outlook

全書比較鬆散,欠缺系統

讀畢此書,筆者立刻發現明光社出版的社關神學,竟然沒有直接論及同性婚姻、性傾向歧視法、逆向歧視等招牌性別議題。筆者不在此揣摩箇中原因,反而值得留意的是,從這本書可以看見,明光社不只是一個只關心性別議題的機構,也會關注性別以外的社會倫理議題,先不論明光社對不同社會議題的立場為何,社會中主攻社會倫理議題的基督教機構實在不多,能夠舉辦社關神學課程,甚至成書,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社》只有140多頁,共十個主題,由十個不同的作者編寫而成,讀者能在短時間內讀完當然有成功感,但該書為了涵蓋社關神學中不同的主題,卻犧牲了每章之間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使讀者不易整合每章之間的知識。第三、四、六章均有論及信徒應該怎樣看待不公義的政權,但他們的出發點及脈絡都不盡相同,或令讀者難以整合有關的知識。另一方面,《社》為了可讀性而犧牲了論述的完整性,由於字數所限,讀者只能簡明扼要地理解不同的主題,對相關議題的理解只能點到即止,若能為一些理論多作解釋,輔以例子作分析,作者的論述將會更加完整及更具說服力。此外,筆者認為編者可在本書開始時先用一章作總論,論述社關神學的意思及當代意義,簡述每一章在哪個層面上為「社關神學」這個概念作出貢獻,為各篇章緊扣,則能讓讀者對整本書融會貫通,取各專家之長,見樹又見林。

最後,筆者建議,如果將來計劃書寫《社關神學》2.0,可以考慮論述基督教在社會不同層面上,回顧及檢討關心社會的成效,並回應社會對基督教「離地」、「建制」等批評的合理性。個人層面上,筆者聽過不少見證,上帝的愛感動他們關心社會,例如平等分享活動、當一個稱職的醫護人員、老師及社工等,他們雖然「藉藉無名」,卻每天都透過關心社會弱勢社群榮耀上帝。社會層面上,不少醫院、學校、不同種類的社福機構都擁有基督教信仰背景,其社關的面向不容質疑。當然,筆者不是說信徒就應沾沾自喜,排除社會人士對基督教「堅離地」的批評,為人詬病的,必須合理地作出檢討,只是不須妄自菲薄,全盤否定基督教的社會參與。有了這些分析,信徒才能更清晰知道基督教在社關層面上是如何的一個光景,更能思考自己該當如何活出社關神學。

總括來說,對社關神學有興趣的平信徒,《社》還是值得一看的,讀者會對社關神學相關議題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但願《社》只是福音派將社關神學系統化的第一步,將來能在進階課程(如有的話)的設計上更花心思。構思社關神學最大難處在於理論與實踐兼籌並顧,若編者沒有在整體性作出調整,就很容易顧此失彼,各範疇的專家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信仰角度對個別社關處境作出點評論及論述,讀者也不能好好將社關神學的理論學以致用。因此,筆者期望明光社或其他有心志拓展社關的基督教機構或學者,能夠正面地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社關神學(而不是每次等議題來到才被動地出作欠缺系統性的分析),亦能對各個香港社會處境作出信仰反思及神學闡述。

「讀書吧!基督徒」是一項推動基督徒多讀書、多學習的計劃。透過一些簡短的多媒體輔助和一篇更長的介紹文,推介不同的基督教名著和思想。鼓勵本地信徒更深地理解自己的信仰以及信仰和社會的關係。請follow我們的Medium雜誌另外,可like我們的facebook專頁,一起討論和接收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E8%AE%80%E6%9B%B8%E5%90%A7%E5%9F%BA%E7%9D%A3%E5%BE%92-412929829182094/

[1] 《社》,34頁。

[2] 《社》,43頁。

[3] 《社》,43頁。

[4] 《社》,頁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