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sfriend
讀書吧!基督徒
6 min readApr 9, 2018

--

難易度: ★★☆☆☆

“A person walking through the sand, leaving footprints on the dunes at Great Sand Dunes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 by Raechel Romero on Unsplash

巴刻(J.I. Parker)曾這樣形容畢德生牧師的《天路客的行囊》:「假如你也和我一樣,二十年之久無法真正進入詩篇的世界,《天》是引領你一窺詩篇堂奧的最佳管道。」詩篇顧名思義是運用詩式的體裁寫作,詩句之間沒有太強的邏輯性連繫,因此不能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閱讀,左腦太強、太理性的人進入不了詩篇;相反,較文藝、感情發達、喜歡聯想的信徒則容易運用詩篇作默想題材。

畢德生牧師

畢德生牧師自小在教會成長;大學畢業後便在神學院服侍。其後,因為妻子有志牧養教會,畢德生牧師便受長老會的委派到馬里蘭州的貝萊爾市開荒植堂。牧養初期,畢德生牧師需要挨家挨戶扣門才邀請到十多人一同聚會;而地點只是租借的地庫。因著畢德生牧師關懷備至的牧養和出色的釋經講道,教會在三年內增長至二百多人,更興建了具規模的座堂。

長老會認為畢德生牧師的植堂頗為成功,便打算再次委派他承擔開荒的工作。畢德生牧師卻認為管理教會不能運用商業世界的邏輯思考:企業增長的理論不應應用於教會,教會不是商業機構,開設分堂並不代表教會的增長;教會是生命建立和栽培的地方,若果沒能讓基督徒的生命彰顯就不算教會。畢德生牧師於是決定留在原初的教會牧養。

畢德生牧師卻漸漸發現資本主義下商業的思維模式亦影響信徒的信仰生活。以利潤為優先考慮的職場要求員工無止境地增加競爭力,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和隔閡,關係疏離。七十年代起,美國社會物質化及世俗化的浪潮蠶食個人心靈:儘管經濟起飛、物質富裕,人的靈性層面卻越見貧瘠。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逐漸脫節;教會失去凝聚力,缺乏深刻真誠的團契。在這樣的處境下畢德生牧師寫下《天路客的行囊》。

“A man wearing a backpack and jeans looking out at the lake and mountains at East End of Rundle (EEOR) Trail” by Kalen Emsley on Unsplash

上行之詩

信仰虔誠的希伯來人一年內有三次朝聖之旅,包括在春天的逾越節、初夏的五旬節以及秋高氣爽的住棚節。朝聖的路途上,他們會唱頌上行之詩(詩篇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朝著聖城耶路撒冷邁進。朝聖並非行禮如儀的過程,而是堅固和更新希伯來人與神關係的方式,是一趟濃縮的信仰旅程。在《天路客的行囊》,畢德生牧師運用朝聖的意象比喻信徒當跑的天路,而十五首上行之詩則能於高山低谷處提醒、鼓勵和引導信徒。

我要向山舉目

對於很多信徒,詩篇一百二十一是一首耳熟能詳的篇章;詩歌也有不少是以詩篇一百二十一篇入詞的版本。在勞碌奔波的生活中,我們都希望得到上帝的幫助,這是人自然而然的心靈需要。同樣地,希伯來信徒面對列強環伺,生活在戰爭旋渦之中,他們更加渴望上帝的照管。在詩歌的年代,巴勒斯坦盛行異教崇拜,這類宗教儀式都在山上舉行;人們為了滿足物產豐饒、稱心如意、消災解厄的願望,會往山上的神廟膜拜。儘管山上神龕林立,詩人明確指出我們的幫助並非從山上而來,而是從創天造地的上帝而來,所有上帝以外的依靠都只是緣木求魚。

詩歌的字句中流露著詩人對上帝保護的莫大信心,他深信在「你出你入」、「今時直到永遠」、在時空的橫豎中必然有上帝的保護,上帝會保護我們脫離一切的災害。上帝亦不會打盹,不會像巴力般酒醉不醒。


上帝保護你脫離一切的災害?

然而,承接對完備保護的描述,畢德生牧師卻反問實情真的如此嗎?我們的生活經驗真的和詩歌描述的一致嗎?信徒的生活真的是無災無禍嗎?

現實是事與願違的,即使身於井然有序的社會中,我們的生活卻滿佈威脅。我們面對可預測而不可阻止的天然災害、病痛折磨人體、機械致命的失序、林林總總的意外,「上帝保護你脫離一切的災害」的應許彷彿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詩歌再多對上帝的讚美彷彿只是人們主觀願望的投射。

畢德生牧師在挑戰我們信仰中習以為常的觀念。

不少信徒也有因果循環的觀念,越虔誠的越受保護、越多恩典。而當遇到突如其來的苦難,信徒將陷入兩難之中:一是自己有罪,苦難是上帝的懲罰;一是自己信錯了,上帝並不那麼全能或者根本不存在。為免陷溺於壞鬼觀念中,正確地理解上帝「保護我們脫離一切的災害」的應許變得攸關重要。

“Two elderly hands touching a Romanian bible placed on a green leaf print.” by Raul Petri on Unsplash

詩與盼望

121篇說的,是盼望,是說明在列強環伺,偶像假神林立的處理下,我們依然能信靠上帝。

畢德生牧師清楚說明詩篇一百二十一篇的應許「不是我們永不失腳」,而是「傷害、疾病、意外、災害,都不能以邪惡的能力控制我們」,「也都沒有能力介入我們和上帝之間,減少衪在我們身上的恩典,使我們遠離衪的旨意。」信徒與非信徒的外在遭遇和客觀環境是一樣的,信徒經過所有世人必經之路。不同的是過程上我們有上帝陪伴面對不同經歷,上帝會為我們加添心靈力量;信徒的終點也不同,不是痛苦或死亡,而是永恆的天國。正如耶穌所言:「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唯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

故此,我們對上帝周全保護的見證並不在於事事順心,也不在於萬事大吉,而是在充滿未知的信仰路上,經歷上帝的同在和平安。活在盼望而非絕望的路途中。而詩篇一百二十一篇中對超乎常理的安全而發出的感嘆,必然是建基於詩人對上帝陪伴的深刻感受以及對永恆歸宿的堅定盼望。

「讀書吧!基督徒」是一項推動基督徒閱讀風氣的計劃。透過一些簡短的多媒體輔助和一篇更長的介紹文,推介不同的基督教名著。鼓勵本地信徒更深地理解自己的信仰。請follow我們的Medium雜誌另外,可like我們的facebook專頁,一起討論和接收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E8%AE%80%E6%9B%B8%E5%90%A7%E5%9F%BA%E7%9D%A3%E5%BE%92-4129298291820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