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世界未必如你所見得這麼糟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世界未必如你所見得這麼糟

「市面上出現假 MIT口罩...」
「美國BLM抗爭,演變成多起街頭暴力事件...」
「白俄羅斯政府暴力鎮壓示威者...」

每天看著新聞,你是否曾冒出這樣的念頭:
這個世界怎麼了?難道世界真如我們所見,變得愈來愈糟了嗎?

我認為答案並非如此,知名歷史學家拉特格.布雷曼(Rutger Bregman)的著作《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中,也給了我們很好的提醒:

「善良的人也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我們必須先有這樣的認知,才能避免往這樣的方向走去。想像一個畫面,你打開電視,出現緊急新聞快訊,畫面上有老、有小,各個渾身是傷,一個個抱頭痛哭,而背景則是災難過後的一片斷垣殘壁。相信此時新聞下方跑馬燈若打出捐款專線,各方善款可能會在瞬間大量湧入,甚至超出該次災難所需。然後於此同時,該段期間未在新聞上曝光,卻同樣有緊急需求的社福機構,就可能因此無法募得需求的資金和資源,然後陷入困境。

形成這種現象的一大原因,來自布雷曼所說的同理心(Empathy)。同理心其實是人性當中很可貴的一部分,也是連結人與人關係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可惜的是,人的情緒感知能量有其限制,我們或許可以對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甚至更多人產生同理心,但如果是一千人、一萬人呢?

而且這樣的情緒感知,有距離上的限制。這裡的距離,不一定是物理上的距離,如同前述捐款的例子,透過網路、電視傳播聲音、畫面和文字,人們彷彿也可以感受到地球另一端的人所遭受的困境。但只要將人的臉孔、聲音、情緒抽離,同理心也就跟著消失了。

於是,這樣有限制的同理心可能讓我們在對親近事物產生認同的同時,也忽略了真實社會的複雜性,然後產生盲點,甚至出現排外心理,進而原以為「善」的出發點,最終卻可能會以「惡」收尾。

但你或許會想,今天資訊科技這麼發達,大大加快了訊息傳播速度,也因此加大了訊息傳播量,不就可以幫助人類在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感知能力,也擴大同理心嗎?

其實這正是布雷曼在書中提出的另一點提醒。他是這麼形容的:

「新聞就像是一種讓人上癮又麻木的藥。」

其實不只是傳統定義上的「新聞」,包括各種在網路論壇、粉絲專頁、部落格,還是通訊軟體聊天室內被瘋傳的各種「內容」,多數都是在資訊爆炸的競爭壓力下,愈來愈以追求「爆炸性」、「刺激性」以博得觀眾眼球為目的而產製出來的「資訊」。

這時再加上網路賦予人們「看似」可以不負責任地、匿名躲在螢幕後方發言的權利,最終這樣的大量刺激訊息,往往讓許多言行變得非常失控,也會把「惡」更進一步放大。

其實如果能好好定下心思考,就應該知道,許多內容之所以會被瘋傳,正是因為具有「特殊性」,而且許多時候,這種特殊性是被刻意操作、放大的。所以那些讓人看來彷彿這個世界就快要失去希望的刺激性內容,根本就不是「日常」,但在我們獲取資訊的當下,卻可能誤以為這就是真實世界的全部。

「自覺」和「自制」是我們避免讓善意走向惡途,也是持續對世界懷抱希望的關鍵。就像是我們可以有意識的主動選擇多元資訊來源,而不是被動讓各種演算法幫我們決定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或者也如布雷曼所提醒,相對於付出同理心,帶著滿滿的情緒一口氣跳入當事人的世界;先不要注入太多情感,而是用比較理性的惻隱之心(Compassion),在健康的距離下思考下一步行動,更能帶來有建設性的幫助。

雖然這個世界並不完美、雖然從過往的許多例子我們看到,就算是善良的人,也可能做出可怕的事。但就像布雷曼在書中列舉出的許多例證,那些看來醜惡的事情背後,人性根本終究還是善良的。只要能抱持著人性本善的基本信念,我們就可以用更多的盼望,而不是恐懼,去思考和面對未來。就像布雷曼在書中寫下的小故事:

一個老爺爺跟孫子說:「我的內心裡有兩隻狼在爭戰,一隻是邪惡的,牠憤怒、貪婪、嫉妒、自大,並且懦弱;另一隻是善良的,牠和平、有愛、謙和、誠實、慷慨,並且值得信賴。這兩隻狼也在你的心中,和所有人的心中爭戰著。」

孫子想了一下,問道: 「那,誰會贏呢?」

爺爺帶著微笑對孫子說:「你選擇不斷餵養的那一隻。」

我們選擇相信什麼,也自然就會成為什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