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iens 人類大歷史|簡史三部曲(一)

身為人類,地表上最惡名昭彰的生物,我們越強大時也越容易失控。
從生物學出發,到人類學,串聯至世界歷史,最後進入科技的時代。
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作者哈拉瑞在本書中,提出並試圖回答一個歷史問題:「是什麼讓人跟其他動物不一樣?人為什麼可以統治世界?」而他的答案是:因為人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因而能夠組成龐大社會,並建立其他動物難以蹴及的力量

為什麼智人活下來了?

哈拉瑞從他身為歷史學家的角度開始分析,「智人」(Homo sapiens)是如何從其他古人種之中脫穎而出的?智人是怎麼勝過了看上去比智人更能適應大自然的「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的?尼安德塔人在距今約三萬年前消失,哈拉瑞推測,智人脫穎而出的關鍵點就是:

智人在七萬年前經歷的「認知革命」

考古證據顯示,在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族群開始使用船、油燈、弓箭與針,並且出現了原始的宗教、商業和社會階層。哈拉瑞相信,這些改變就是源自基因突變的「認知革命」,認知革命讓智人開始使用語言,而語言則讓智人享有社會和文化帶來的種種優勢。

語言的力量?還是八卦的力量?

科學證據顯示動物能夠利用聲音與肢體動作來溝通,這些溝通大多代表了固定的含意,蜜蜂能透過蜂舞告知同伴蜜源的訊息、孔雀以羽毛求偶、鯨魚悠揚的鯨歌……大自然中有太多的例子證明了這一點。但智人更為不同,語言讓智人有了更多的溝通手段,智人不但能傳遞訊息,還能更進一步的描述訊息中的細節

智人的語言讓他們能夠討論八卦,並以道德互相牽制。對遠古人類來說,社會秩序往往仰賴八卦來維持:如果一個社會群體裡的個體無法交換「誰誰誰做了壞事」的訊息,就無法彼此監督,久而久之秩序就會逐漸崩壞,社會群體也無法繼續維持。

八卦讓智人組成更大的社群,但依然有上限。哈拉瑞指出,現代研究中認為倚靠八卦形成的社群上限是150人,一旦超過這個數字,大多數成員就無法了解所有成員的情況,社群便難以維持。

語言帶來了「集體想像」

哈拉瑞推測,因為智人的語言足夠複雜,所以能夠討論當前不存在的事情,並得以突破以靠八卦建立的社群上限,組成了高等動物中前所未有的巨大社群,當一群智人都相信同一個守護神時,就能夠組成更有秩序、更團結、更大的社群,進而打敗其他的群體。

哈拉瑞指出,所有人類社會,都奠基在「一群人集體想像不存在的東西」上。部落的傳統、宗教的歷史,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仍然需要社會成員遵守同一套規範,並且彼此都知道彼此遵守著同一套規範。然而,無論是規範、法律還是宗教的教條,在自然狀態中都沒有一個對應物,用哈拉瑞的說法,它們都只是人們的「集體想像」:

「除了存在於人類共同的想像之外,這個宇宙中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更沒有法律與正義。」

前面提到了,大規模的人類社會都奠基在集體想像上,這代表只要改變「虛構故事」(人們集體想像的內容),就可以改變社會的主要結構:

1789 年,法國人幾乎在一夕之間,從『君權神授』轉信『主權在民』。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就算沒有更動自身基因,也能做到巨大社會變革和進展,包括通貨的發明、法律的更新、技術的進步。這一切都讓人類這個族群越來越有力。然而,這並不代表人類從此過得更好,作者的另一個論點,就是「在演化上看起來蓬勃,不代表幸福」。哈拉瑞從農業革命開始談起,主張這些「進步」,並沒有為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農業革命:安穩但不快樂?

從農業革命後,智人從採集、狩獵生活轉變為了農業生活,看似更加安穩與平和,但哈拉瑞卻認為事實正好相反,他主張農業革命帶來的問題可能比好處還多:

1. 大部分農民只有辦法種小麥,飲食單一化的結果,就是農業革命之後的農家子弟比他們的採集者祖先更不健康。
2. 採集時代,唯一可以稱得上是家畜的動物就是狗。狗和人沒有什麼共通傳染病,然而農業革命之後飼養的牛羊,則帶來天花、麻疹和肺結核。
3. 農業生活帶來的是定居和需要照顧的財產,這意味著天災和盜匪會構成比以前重大許多的威脅。

農業革命讓智人的數量迅速上升,想不讓越來越大的人類群體毀滅,「集體想像」就再度派上了用場。許多國家的法典、立國宣言就是其代表,它們都描述了一個願景、一個「集體想像」的虛擬社會的模樣。作者同樣也認為人類的成就大多來自人類社群的「集體想像」。

現代科技帶來了更多想像的空間,智人最終會不會因為科技所帶來的「集體想像」而又一次引起革命呢?或許只有新一代的人類才能夠解答了。

原書書背上,七項影響智人歷史的重點。

延伸閱讀:

【文茜世界周報】人類大歷史

訪談作者有關於簡史三部曲的意義與目的。

Homo Deus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簡史三部曲第二部,讓你深深地思考身為人類,我們到底有哪些選擇?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21世紀的挑戰

為系列畫上句點的最後一部曲。總結來說會讓人不斷深入如何思考持續學習(生存之必要)、認識自己(留意自己的感知和思考模式與資訊來源)、並對未知保持謙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