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breath becomes air|當呼吸化為空氣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篇》

天妒英才

本書是一位醫生,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的回憶錄,他是一位頗具天賦的神經外科醫學生,36歲的他即將完成腦神經外科住院醫生訓練的最後一年,結業後正可以大展拳腳;他和當內科醫生的太太露西正計畫生兒育女,兩人是不折不扣的人生勝利組,有著美好的未來,但一切都隨著他的電腦斷層掃描報告消失了,他被診斷出罹患肺癌第四期,突然間,他從一個醫生變成了一個病人。

開頭,保羅就從他在亞利桑那州金曼的童年生活開始講述,他與大自然親密無間的接觸成為他了解生命的最佳途徑,亦是保羅童年最為深刻的回憶。也寫到他受父親影響和自身的好奇心驅使,開始對人類的大腦感興趣,決定棄文從醫,開始了耶魯神經外科醫學生的艱辛學業。但就在他即將完成學業,正式任職醫師的那年,他就由醫生變成了病人。但保羅沒有就此被打敗,他積極接受治療,當他接受標靶治療而好轉時,他告訴醫師,他發現「以自己的專長幫助病人」是他的人生最高價值,因此選擇回到醫院繼續為病人開刀,直到癌症復發才作罷。

敬業良醫與罹癌患者

這裡保羅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他作為外科醫生生涯的最後一天的所做與所想,與本書前段保羅寫到的艱辛求學過程,也可一窺住院醫師的訓練有多令人身心俱疲,透過保羅的文筆,更能切實地感受到那段犧牲睡眠、在手術與手術之間吃個冰淇淋三明治配可樂充飢,以及長時間站在手術台前進行精密手術訓練,究竟有多折磨。本書的字裡行間充滿敬業、關愛的情懷,也顯示保羅是一位實至名歸「將病人擺在第一順位」的良醫。

而與本書誕生關係密切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內科名教授兼名作家亞伯拉罕‧佛吉斯(Dr. Abraham Verghese),他為本書執筆的前言有段追憶保羅拜訪他的過程。當時保羅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題為〈我還剩下多久可以活?〉的文章,引起廣大的迴響,也讓保羅決定在自己生命到達終點之前寫出一本書,因此來向佛吉斯請益。

「傾聽保羅。在字裡行間的靜默中,傾聽你要給他的回答。他傳達的信息就在其中。我聽懂了。我希望你也體驗到。別讓我擋在你跟保羅中間。」-亞伯拉罕‧佛吉斯

妻子執筆的最後一章

但保羅其實並沒有完成這本書。這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是保羅的妻子露西執筆的。露西記下了保羅過世前的最後幾天,筆調雖然哀傷,但沒有悲痛欲絕的悲情,她與保羅共同勇敢面對了疾病與死亡的挑戰,他們一同決定孕育新生命。保羅過世之後,露西一邊繼續她在史丹佛醫學院的教學工作、一邊照料9個月大的女兒,同時和出版社編輯繼續合作完成保羅的出書計畫。

以文傳世

保羅在書中說:「唯有這樣子,我們才能抱著希望繼續活下去,而不會只是等待死亡。」,露西也在保羅過世十個月後,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名為〈我的婚姻並沒有因為我成為寡婦而結束〉寫下了她的經歷。她在保羅曾經寫作的書桌前,完成了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校對文字,代替保羅出席出版社的宣傳活動。她以屬於她的獨特方式思念她的丈夫,讓他的生命透過文字而延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