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探索攝影創作的轉變

Chen Ying Yun
變成相機的男人
Feb 1, 2023
2022攝影上桌

在參加2022年10月的台南攝影上桌之後,我陷入一段長時間反思攝影與我之間關係的過程。這陣子我因為還想再申請荷蘭的攝影研究所,而製作新的作品集,這過程讓我對攝影的理解又更往前一點。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我在「攝影上桌」中觀察到的現象,以及最近反思後對攝影創作的新理解,也回應一些過去存在心中的疑問。

「攝影上桌」如何影響我

給評審傅爾得簽書,很喜歡他寫的攝影叢書

預期與現實

我原先預想「攝影上桌」會像之前申請學校提供作品集審查(porfolio review)的過程,當時系主任在看完作品後,提出下列問題:「你為什麼要作這個主題?這個主題對你而言為什麼重要?它有急迫性嗎?你的觀點是什麼?」透過反覆的提問與對談,站在你的立場去協助你思考,如何讓影像傳遞的訊息與你的想法相符合。

實際上現場與老一輩攝影人以及評審對談後,得到一些反饋與討論,但遇到幾種狀況,我分類成以下幾種類型:
1. 對答案型
快速看完介紹後,就覺得他理解你的想法,再用像是對答案的方式向你詢問是不是如他想的那樣,若是的話就沒有任何意見或建議。
2. 價值觀不相符型
對方否定我的照片所提出的觀察方式,硬想把他的邏輯套在我身上,主觀的認為他是對的我是錯的,我想解釋而他覺得我在詭辯。
3. 要轉化型
他覺得我拍得很直接,欠缺『轉化』,但我反問他該如何做,他只回答我他也不知道。
4. 量太少型
他覺得15張太少,攝影一定要大量拍攝,還問我說你拍那麼少是不是沒錢啊?
5. 器材型
你用什麼相機啊?4x5底片哦?你給誰沖洗啊? 你圖片給誰印啊?

對此,我盡可能與其他參加的創作者討論他們的作品時,避免發生上述相同情形。我嘗試了解對方創作的念頭: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能不能用具體的詞彙來形容這件事?作品的哪個部分是我覺得很有趣、或是讓我想到哪個藝術家的創作與對方想做的事情有關係,隔天再把我書櫃的攝影書帶給他們作參考。

例如,有人嘗試著以日常的影像編排抒發心理狀態,那我會想到川內倫子的攝影書編排,有人則嘗試透過影像將情感置入家庭圖像中,我則建議可以看Christopher Anderson的Son。我在前幾年很常購買攝影集,看得多就會聯想到誰作過類似的事情。

我的攝影書櫃

反思

攝影上桌之後,我意識到大眾對於攝影的理解多半是紀錄層面,或是傳統藝術上的理解:構圖、光影、色調、符號等等。我思考收到的反饋與討論,大致上與紀實攝影的核心概念相關:創作要長時間的蹲點拍攝,並且照片要能夠好理解,但又不能過於直接簡單。

但真的得一直拍同個主題,才算是創作嗎?

這問題反覆縈繞在我心頭,我想著是否要繼續拍原本的主題,比起只是拍攝呈現某種現象,會不會把大家帶去現場觀看現況更有效呢?又,身為創作者,僅僅是用相機拍攝,那你拍的照片跟我拍的照片,除了技術上的差別,本質上是不是沒有區別?搞不好也有人拍過一樣的東西又拍的比我好,那我身為創作者的角色該置於何處?

雖然攝影的本質是紀錄,一個從世界獲得東西再轉化的過程,但在這基礎上如何做出更有說服力,做出更多樣的東西,這就需要思考。

關於攝影創作的新理解

企劃策略

2022年5月我寫了一篇 「 攝影創作是什麼?」,我當時的想法是攝影是有個概念,反覆拍攝後修圖才是攝影創作,換句話說,思考後再去拍攝,會比先拍再來思考要表達什麼來得更具體。

但在「攝影上桌」後,我意識到單有想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觀看的人能否理解、如何理解你製作的影像。因此我認為創作應該像是上圖的企劃策略,攝影廣義來說就是從現況到目標的一種圖像溝通策略。

現在,我認為攝影創作是製作說服對方的圖像

目標 ( Goal )

我希望觀者怎麼想?

創作的構想,從何而來?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我最近在《藝術寫作:如何書寫藝術的簡明指南》一書中看到答案,書裡寫道「藝術創作是勇敢面對令人困惑的問題」,也就是創作的方向是朝著你心裡的提問前進。

前陣子我跟中國攝影創作者 — 何博討論,他提到「一般是先對某些話題感興趣,如果有必要的話,再去通過收集材料去增加對它的認知。」所以在設定目標前,可以先多方面了解你感興趣的話題/議題,藉由跟不同領域的人對談,增加不同看法。

關於目標設定這件事,我在KABK MAPS 的FALSE POSITIVES publication第33頁,看到一段話「預先計劃的越多,驚喜的空間就越小,讓世界回話,讓想法找到自己,讓矛盾性和模糊性滲入,而有時這些比確定性和清晰性更重要。作品往往比藝術家的意圖說得更多。」

「那創作一定要問題化嗎?」

不一定。

最近我的想法是問題化會讓創作的圖像變得有趣,攝影創作是自身回應問題的過程,這有助於將自己放進創作中產生屬於你的影像。問題本身會吸引相有同疑惑的人們對你的圖像回應產生興趣,或是可能思考它們自身對於問題的回應。

另一方面,紀錄性質的圖像在這圖像爆炸、資訊流通與全球化導致趨同的時代,我有感自己對只有漂亮而沒有更多意涵的圖像感到疲倦,就像IG的探索點開那些漂亮的女生、風景又或是糖水照,看久了就會麻痺。所以我想透過問題化而產生的圖像,它不會是單層只有漂亮的圖像,多少能刺激大腦。

藝術寫作:如何書寫藝術的簡明指南與KABK MAPS 的FALSE POSITIVES publication

現況

我的觀者要知道什麼背景知識

了解現況往往是設定完目標之後的動作,就像導航你得先有目的地,再來選擇目前要使用的交通工具,最後才是規劃路線抵達目的地。

這裡我想提大家常談論的「脈絡」,之前我一直以為「符合脈絡」是指創作合乎邏輯性,使創作更好被理解。但當我試著去重新理解「脈絡」時,我認為思考脈絡是思考「你想要溝通、看你作品的人,他的知識背景會如何解讀你製作的圖像?」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對同個東西有不同解讀。了解目標受眾如何思考你感興趣的事情,有助於你達成有效的溝通。

若是有共同的文化,作品較能夠與觀者直接對話,就好比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可能get不到美國meme的梗。查了資料後才理解的話,梗的有趣感會減損許多。

策略

提出證據說服觀者

前陣子我思考著影像為什麼需要「轉化」? 我探索後得到的想法是,轉化是影像所呈現的層次,也就是你思考過後所設計的溝通策略。換句話說在作品中提出證據去支持你的論點,來回應你創作的目標與動機,同時也是說服觀看的人,你在探索的過程裡,你個人的觀點是什麼。

要達成目的就不會只有用相機拍照這個選項,有更多製作、取得影像的手段或是加工方式,這會隨著了解的深入而會有不同的想法想嘗試。

鼓勵大家有想法就去嘗試。我之前會一直在腦袋想這樣作到底好不好,但這樣浪費很多時間,做出來才有實體能夠與其他人討論,不然它只存在你的腦海,沒有人能100%理解你的想法。

最近看到的溝通類型大致上分為幾種,也可以混合製作,端看個人處理圖像的能力。

  1. 將畫面處理的像是電影帶有戲劇性的光線色彩,很容易營造出某種氛圍,將你帶入創作者的世界中,這比較多討論的是與人相關的事情,譬如:自我認同、家庭、性別認同、種族認同等等。
    參考攝影書如下圖左方Alessandra Sanguinetti的The Adventures of Guille and Belinda and The Illusion of an Everlasting Summer
  2. 將不同的圖像如檔案、照片、文獻、新聞等,透過排列、並置、拼貼、虛構等方式在畫面中創造出新的敘事。多討論的是特定事件、大面向的社會議題,如戰爭、暴力、自然環境、假新聞等。
    參考攝影書如下圖中間Jonas Bendiksen的 The book of veles
  3. 將攝影作為行為紀錄的工具,可能是錄像、截圖等形式紀錄行為,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回應提問。
    以羅晟文的Extendable Ears為例。
舉例附圖

攝影創作在反思後的新理解

新理解

仔細想想我對攝影的理解是由小至大,從怎麼樣是好看的美感培養,到我在寫「 攝影創作是什麼?」先思考再拍攝,擴展至如何用影像溝通的思考邏輯。

所以反過來說,畫面漂不漂亮,這只是溝通上的一個環節,也可以說是基本條件。別忘了美感會隨著地區與文化等脈絡影響而有所不同,因此僅有漂亮的畫面是不夠的。

在《藝術寫作:如何書寫藝術的簡明指南》中提到藝術品是有意義與原創性,也可以解釋成看就有價值的特殊物件。我想所謂的價值在於創作是你花時間去找資料、與其他人對談、田野調查等等,再經由思考所得出的合理回應方式,而不是「因為我覺得…」或「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這種空泛的答案。

後記

2022的新歡

最後,我想說的是花錢買相機拍底片假裝努力創作真的比較簡單快樂。在那想問題與如何圖像溝通來說服觀看的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尤其你花了幾個月的思考,結果人家可能只看三秒輕鬆動嘴對你的想法指指點點的瞬間,會讓你自我懷疑到底為什麼要這麼累啊?

但買相機所帶來的樂趣只有收到的當下,創作所帶來快樂可以持續一陣子。

創作有趣的地方是在你動手前,你永遠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很多事跟我最初想的不一樣。

成品在我創造之前並不存在於世界上,所有的努力與挫折還有花費的時間與金錢,都在完成時煙消雲散。

感謝你的閱讀
如果喜歡,幫我按幾下拍手與追蹤我
想聯繫我可以透過 Instagram : chenyingyun_foto
作品集放在個人網站: chenyingyun.com

--

--

Chen Ying Yun
變成相機的男人

29歲在攝影創作的路上探索,文章以分享對影像理解與作品創作過程為主。 作品集網站:chenyingyun.com 若有合作意願,Email: yingyunchen.joe@gmail.com or Instagram: chenyingyun_foto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