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hico Portfolio Review & 攝影作品徵件網站

Chen Ying Yun
變成相機的男人
28 min readApr 6, 2024

文章分成兩部分:
1. 2024 Chico Portfolio Review 參加過程與心得

2.介紹PICTER徵件網站

Wayward Decision 不受控的決定

Self-published (Nov 2023)
First edition, First printing 25 copys
96 pages, Hardback 17.5 x 24cm

WAYWARD DECISION

2023年為了參加集美x阿爾勒的紙上空間攝影書展示,我自己出版WAYWARD DECISION共25本後,我覺得既然都做了這本書,就投遞各種與之相關的徵件,衡量我的作品建構的框架能否在世界各地運行。

關於Chico Review的主辦方

Chico Review 是由Charcoal 攝影書俱樂部所舉辦的活動,Charcoal 這俱樂部很有意思,像是攝影書訂閱制度每個月繳65美金,他就會寄送一本由他們團隊挑選的攝影書,非常適合攝影書迷在你不知道要看什麼書時由俱樂部提供選書,如果你已經有相同的書也可以換成同價值的其他本書。

Chico Review相關的介紹

Chico Review 可以當成美國版的攝影上桌,從全世界徵件超過500人申請,選出64名學員參加。由主辦方邀請在美國當代攝影領域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藝廊總監與美術館策展人等一同在黃石公園附近的Chico溫泉渡假村進行為期六天的攝影評論,期間會有相關的工作坊、講座等。最後由這些評論員選出一位攝影家的作品由Charcoal 攝影書俱樂部出版並在全世界發行。

Chico Review至今舉辦了八屆,沒有台灣藝術家參加過,倒是有香港與中國藝術家去過。學員大多還是以美國人為主,如果有其他地區的攝影師參加,多半都是為了找資源而去,他們的網頁打開個人經歷都很豐富。我身旁也比較少人參加過美國的portfolio review,倒是有學長參加過歐洲許多攝影節辦的類似活動。

這活動費用也是出乎意料的昂貴光報名費要50美金,入選後還要繳4750美金的活動費用,房費則是另外計算,不含機票就要近15萬台幣,不過我在看到評審陣容與潛在的出版或是展出機會就決定賭一把。

我想比起portfolio review的獎項,其實更重要的是活動對參與的人有沒有後續合作的機會以及建立不同地區的人際關係,譬如2023的台南攝影節的攝影上桌我得了評審獎,但沒有其他效應,那就很可惜。

2024評選團、與你對談的viewer及演講講者

2024由這五位評審先篩選過決定你能不能參加此活動

五位評審有攝影書店老闆、攝影師、策展人跟攝影出版的總監,這五位在活動現場不會出現,由他們從幾百份的報名文件中挑選出64位參加者。

2024 Reviewers 陣容

每年的評論陣容不太一樣,今年的組成比較多機構總監與策展人組成,去年則是較多攝影藝術家,某些年甚至有馬格蘭通訊社成員演講或是當評論員。邀請來的攝影師不論是講者或是評論員都至少出版兩本以上的攝影書。

雖然活動是Portfolio Review,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是帶著做到一半的作品去尋求其他有經驗的創作者的指導,但實際上我更傾向於是帶著完成品去尋求曝光與合作機會。 若對portfolio review想要有更多了解,我建議看B&H這篇專文:https://www.bhphotovideo.com/explora/photography/tips-and-solutions/how-to-succeed-at-a-photographic-portfolio-review

主辦方希望參與的學員攜帶8*10英吋以上、30–50張印刷精美的作品,每位評論員會與你交流20分鐘,若需要更多時間可以私下邀約或是在吃飯等社交場合繼續討論。

關於我帶的作品

我的單張作品

這次帶了三件作品去美國,主要是Wayward Decision的書本與單張印刷,另外則是邊界系列The Boundary,我想用這套呈現我的攝影技巧。最後出們前一天決定將在小琉球的駐村創作的藍晒圖也帶去,不過我打算在活動的某個晚上跟其他創作者交流的portfolio walk上展示它。

考量要長途攜帶,我花許多時間在思考裝相紙的容器上。這裡要提到有個專有名詞是portfolio box這盒子價格非常高昂,雖然它有著專業的外觀但大多是用無酸卡紙自己折成盒子,因為材料無酸所以賣到上千元。但我總覺得花大錢買無酸紙盒很蠢,一來是無酸紙盒材質是紙很怕擠壓,二來是我這批印完應該也不太會需要長時間保存。

最後我選擇了木盒41*30*5cm 並在內裡貼上黑絨布,既能不怕擠壓又有質感,確定好容器大小,就能決定要印刷的大小。朋友的24吋印表機需要有一定的範圍作為進紙夾具的空間,作品規格就是A2的Photo Rag 純棉無酸藝術紙再對半裁切成接近A3 ,才能將圖片印到能放進盒子的最大尺寸。(我把木盒圖放後面段)

主辦方貼心提醒作品review的注意事項

Review 前

左是活動流程圖,右為Review行程表

行程表是抵達的第一天會發資料夾,每個人有不同的時程表,去之前可以先從14位評論人中挑選10個最想對話的人並排序,由主辦方安排你的與會人員名單。實際上最後名單跟我當初遞交的名單有所出入,但大致上是相同,確保你一定會有10個評論人。

Review前的等待空間

進入主要討論場地前,可以先來等待區聊天或是看攝影集,這裡有擺放評審與講者的攝影書或是出版社相關出版品。我都會在面談前20分鐘來等待空間翻書或是發呆。偶爾我會問一下其他人等一下跟誰面談或是上一個面談經驗如何等等。

參加者大概有45%年輕人、40%中壯年以及15%老人。年輕人大概第一二天就會形成小團體,小團體一般等待時間都在室外階梯群聚閒聊。等待區也算是一個社交場合,可以認識比較多零散沒抱團的參加者。題外話,社交場子就是先自報名字然後等對方報上名字,握個手Nice to meet you 然後開始閒聊。

戶外閒聊場地

Review過程

白板寫的是評論人的座位,除了原本14位評論人外,其餘6位演講講者也加入評論,若有需要也可以約主辦活動的負責人Jesse跟你討論作品。他們一天是看8組作品,從下午一點到五點,一小時兩組。題外話,每個參加者在折疊長桌上展示作品,空間有限又得在結束後快速收拾,有收納盒真的比較方便。

每個作品審視時間為20分鐘,我會先介紹遞上鳳梨酥與評論建議人拉近關係再寒暄兩句,然後才打開木盒展示作品。有的人會印製小張作品背面寫上個人資料留給評論建議人讓他們記得你是誰,我有準備名片跟八本自出版的攝影書,我會在結束時把書送給那些我覺得喜歡我的作品的評論人。

評論人都非常尊重我,他們會詢問希望如何進行作品審視,我會建議他們先閱讀書本了解我的創作概念,再來才是看單張A3印刷。

以下評論心得我依照我評論順序書寫

Todd Hido

Todd Hido是整個評論名單中,在亞洲相對有名的攝影家。整個活動第一場就遇到他讓我壓力很大,不過倒是意外的順利。我想可能是我參加過台灣的攝影上桌,對於這種評論過程已經相對熟悉,我倒是不太緊張。

他說作品概念非常強,黑白照片拍攝技巧很好,書本內頁空間掌握流暢,編排圖塊有大有小節奏很明確。他邊看會指出哪幾張他特別喜歡。只有一點小提醒。他建議是我在天空的處理上,盡量不要做成紙白,他指出我書本有一頁天空白到紙白跟頁面就少了框感有點可惜,那頁說真的我也沒有注意到。他建議我在photoshop調整的時候記得調暗天空。

他覺得書本第二部分純攝影可以增加一點彩色頁面來表現植物的生機與活力,彩色與黑白在不同頁面中呈現並不會很突兀。

他很喜歡在同個畫面有近景也有全貌的編排方式,這樣像是讓兩張圖片產生對話。

問他是否一開始就決定要作書? 如果一開始就決定做書那拍攝策略上有不一樣嗎?

他說他就是一直拍,直到他覺得差不多才開始整理相片並決定要作什麼。這點我看aperture出版的攝影工作坊系列有一期是他的對談,我發現他過去到現在創作像是一直作差不多的事情但在這中間添加一點變化,譬如一直拍攝夜間房子,延伸出在車上從車窗向外拍攝地景,再延伸至增加肖象讓故事更有張力讓房子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

最後我跟他分享我不喜歡解釋太多,這會讓圖像的力量變小,他表示同意,所以他基本上不會跟別人解釋他的作品。

Doug Marshall

Doug Marshall是位於洛杉磯的攝影為主的畫廊Marshall Gallery的負責人

他說我的印刷尤其是WAYWAYD DECISION 第二部分的彩色單張印刷顏色上看起來不太自然,但正是那不自然的色彩呈現讓圖片裡植物的生命力看起來越特別。我以為是我圖片有點色偏影響他觀看,但他卻說整體看起來顏色表現一致沒有大問題。

他認為攝影創作者不用跑到很遙遠的地方拍照,只要在攝影中誠實地表達你是誰以及你的想法就夠了。他很喜歡觀察藝術家如何在紙上轉化並呈現概念,這部份我做得很好,雖然書本分成兩個章節,但作法不一樣倒是沒什麼問題。

他建議要有更多關於外來物種White Popniac 的資料介紹幫助看的人更加清楚完整概念表達,另一方面他很喜歡照片中”網子 Mesh”的出現,如果能把網子成現在印刷上會更有趣。

他問了我為什麼我的作品都沒有肖像或是人在畫面中? 我想了一陣子回答他:『我討厭人類』。 不過我回來後又重新想了一遍這問題,我覺得是有人出現在畫面就會產生額外的感性在其中,我想要的是觀眾專注在空間中的變化。

他推薦我去看 Olaf Otto Becker的作品。

Ben Brody是一位戰地攝影師,右邊是他的攝影書Attention Servicemember

他說作品很完整,那我來參加作品審視的目的是什麼? 我說曝光作品尋求機會。他說我的攝影書的貼紙設計非常聰明 “Smart” ,雖然書本是以外來物種作為討論,卻從小地方聚焦在更大層面像是生態危機的社會議題上挺有意思。他建議或許可以增加一些當初政府決定復育半屏山的紙本文檔掃描稿,增加說服力。

他是一個很認真的評論員,在活動前我們需要上傳要展示的作品到主辦方的雲端資料夾,可以看到其他人的作品,他是唯一一個有仔細看他要評論的人的資料夾,因為他直接說他想要看我另一套作品—邊界。他評論我的作品『邊界』說有些人肯定會聯想到Edward Burtynsky或是德國 Becher夫婦的作品,但他壓根認為就是不同的東西,因為他們才一點也不在乎植物如何在畫面中呈現以及植物如何對抗工業建築等等。

他強烈建議書本視覺設計有機會一定要找Kummer & Herrman 來設計。順帶一提,我跟他說要送他我的書,他說他很喜歡問我要不要跟他交換他自己的攝影書!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也是尊重,才會提議用交換而不是平白收下書。

Tim Carpenter是攝影師同時跟其他人共同創立攝影獨立出版商TIS books

他提到我的書本分成兩部分很有趣,一個是用腦感受將想法轉化成貼紙,另一個部分則是用心去感受空間的變化。如果文字介紹再少一點字會更好,圖片已經夠完整傳遞訊息了。

他提到若我是想要出版社協助我出版,就是大量印製我的書那我得思考有哪些元素是必要,因為商業化的過程勢必要犧牲某些東西去降低成本才能獲利。就譬如:我現在自出版的書在前幾頁有夾一張牛油紙,那是提升質感的設計,但大量印刷就不太會這樣做。

他看到我的書中有作水泥模型,他推薦Robert Smithson的作品,有攝影也有裝置可以參考他的展覽空間設計。

https://www.photoeye.com/bookstore/pubshowcase_home.cfm

他建議說如果是想找出版社協助出版,Photo-eye Bookstore網站上有個Publisher’s Showcase可以查詢各個跟攝影相關的出版社,可以看各個出版社的書籍,找尋跟自己作品風格相似的出版社,主動寫信給他們毛遂自薦。

Allie Haeusslein是舊金山非營利博物館Pier 24的總監,Pier 24 Photography 是世界上最大的專門用於攝影的展覽空間也有其出版品。

她推薦我若想找跟自然地景相關的出版社,可以看韓國的攝影出版社Datz Press。另外推薦我看Lewis Baltz 的Candlestick Point (1984–1988),他的作品展示方式或許有助於我思考在空間中如何展示我的作品。

她很好奇我喜歡什麼攝影師,我便跟她交流我的攝影書櫃,順便跟她分享我喜歡的攝影師Jim Goldberg,尤其是Darrell + Patricia,這本書剛好是Pier 24 出版,然後我買的是拍立得撕拉片的限定版。她看到非常驚訝因為只有60本,我說我女友在SF Leica店裡買到這本書,她回說這是非常聰明的作法。

推薦一下,這本書現在Pier 24有普通版本只要10美金,很可愛的跨性別夫妻相愛故事。

我的書櫃與Darrel and Partricia

Matthew Genitempo 是一位攝影師,同時也是獨立出版社Trespasser的負責人

他建議打亂書本內容順序讓檔案照與半屏山腳下的攝影圖片交錯呈現,讓貼紙的Play概念更加令讀者驚喜,他稱讚這本書我用了屬於我的方式表達對議題的關心,貼紙的概念非常到位。

我有跟他分享我想像中的展覽空間樣子,他認為空間的圖片可以縮小輸出,讓空間中的圖片能夠有更多的數量,至於空間編排他自己是偏向傳統整齊排列呈現,但他認為我可以自己思考,他也相信我能夠掌握空間,因為從我給他的概念圖就能看出我想了很多。

他推薦雙人組Taiyo Onorato & Nico KrebsThe Great Unreal系列中,他們架設一條虛假的道路通往盡頭的山腳下,或許我可以從這系列作品中找到靈感或是展示方式。另個他推薦的人為Sam Richardson的雕塑作品,能參照藝術家作雕塑的邏輯,延伸半屏山模型 。

左為Taiyo Onorato & Nico Krebs ,右為Sam Richardson
這是我做的半屏山與貼紙的模型30*60cm

Shana Lopes

Shana Lopes 是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 SFMOMA 的攝影部門助理策展人

她在週三晚上的Portfolio Walk上看到我展示的藍曬就指定要看藍曬作品,我本來只有打算在那晚上展示而已,因為我主要還是想要跟不同國家文化的人討論半屏山這組合不合理。她說她很喜歡藍曬的質感,但很少看到有人會與石頭作結合,並且問我為什麼選擇藍曬? 我說考量小琉球非常偏遠資源有限,加上藍曬顏色跟海水很相近才選藍曬。

她非常好奇我喜歡的攝影師,因為我展示的三組作品風格都不太一樣,我回說喜歡的人很多,就只是每個主題都有想嘗試的表現形式與想突破的目標。

在他者出生之地,談論自身死亡

Lucas Foglia 是耶魯攝影碩士,主要擅長拍攝大自然中的人事物。先說結論,我覺得他是整場review對我最有幫助以及給予建議最到位的人。

他先問我說我如何跟別人介紹台灣,對他來說台灣不是中國旁邊的小島,也不是美國晶片的製造商,而是一個工業小島。所以試著找到特別的方式讓其他人知道台灣。

不要作一般的影像,他認為好的影像是跟別人的影像有所不同,意思是不會好像在哪有看過的既視感,同時由複雜不同圖層所組成,有遠中近或是滑順的輪廓等等。對他來說在畫面中同時呈現工業建築與植物的環境就很好,量不用多但每張品質要好。

他認為我所有的系列作品可以整合,從煙囪工廠表現出工業島國到工廠的廢墟最後則是植物覆蓋返回原處,每個小計畫可以用1–2年執行,這樣能夠做成一個足夠有野心討論自然與人類關係的作品,不用弄到20–30年那麼久,他相信我能夠做到,因為我是很棒的攝影師,注意到了每個細節,包含印刷、作品盒與書本。

最後他說感謝我讓他看了藝術作品,關於地景與台灣的部分可以思考高房價與空地逐漸減少,同時可以參考香港與新加坡的現況。

這五張是他挑選認為最好的作品

Sasha Wolf

Sasha Wolf 是私人藝術空間Sasha Wolf Projects的負責人,她每年多次為領先的藝術機構和博覽會(Fotofest、Filter Festival、Photo NOLA、ICP、SVA、紐約時報等)評審或評判作品。

這場review令我印象深刻,我悠悠然的打開木盒遞上書本,然後長達十分鐘幾乎安靜僅有點頭讚賞的時間,別桌參加者賣力地跟評論人解釋概念,我們卻是異常安靜。有聽說她標準有點高或是有點嚴格,但作為週六最後一天review其實我心情很放鬆。

她說她個人偏好攝影集圖片不要滿版,多少留點白邊比較舒服,書本內容編排非常好,如果在第二章節出現貼紙那就更好,第一章節的貼紙與檔案的呈現會讓人對後面有所期待。這本書編排很聰明,用少量文字把事情說清楚,其他部分交給圖片去解釋。

第二章節純攝影部分讓整本書不是僅是檔案或是一種個人抒發,更像是一種與前半段產生對話。縱使我沒有攝影相關的學位背景,但這一切做得非常好。印刷品質很好,對他來說若書本的影像黑白與彩色交錯出現並不會很突兀。

The Boundary 邊界這組作品概念很簡單,畫面很寧靜serenity,有些目光聚焦在管線,自然包覆著人造物。有些則是自然與人造物將畫面一分為二,遠近交錯讓影像強而有力。最後她說You’re a good photographer 沒什麼可以幫助我,就要了張名片跟期待看到我更多作品。

https://chenyingyun.com/The-Boundary

Daniel Arnold 是一位紐約市的街頭和時尚攝影師。他的作品定期出現在《 Vogue》和《紐約時報》上。

他說書本非常聰明,沒看過有人結合貼紙來貼在攝影書上,順道關心我在這段期間的狀況例如有沒有交到朋友啊,我說有點語言隔閡不過一切都很好,他笑著說沒辦法活動就是White man club。他也很關心台海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前段時間在南韓有拍攝工作,對亞洲情勢還算熟悉。我覺得接觸許多美國人後發現他們國家幅員廣闊,很多人沒來過亞洲甚至沒出過國,所以覺得他在交流上挺親切的。

他說謝謝我帶給他好作品,然後小聲地跟我說我甚至專業程度贏過在場大多數參加者,我說我準備好一切才飛來這遙遠的地方參加活動,算是來這裡參觀與了解美國攝影。他說我的作品已經超越語言,我是成熟的攝影師而不是愛好者。他已經是我的粉絲期待我一直創作下去,他沒有什麼可以給我回饋,如果他能幫上忙盡管跟他說。

題外話,我有天問了朋友Reviewers裡面誰最有名,那朋友說Todd Hido是有名沒錯不過僅限於很小眾的範圍,Daniel Arnold他才是Reviewers中最有名的,我一看他IG 有37萬粉絲就瞬間理解了。Todd Hido 也就19.5萬粉絲。他很溫暖也親切,我回台灣兩週後2024/4/3大地震,他還傳訊息問我是否一切安好!

Portfolio Walk與我對美國攝影的觀察

第二與第三天夜晚舉行個人作品集展示,這是能夠參觀其他參加者帶來的作品,跟攝影上桌形式非常相近。算是一個認識那些沒說到話的人與作品,我也是在這活動上讓別人看到我的書本與藝術微噴的照片,然後他們就決定要購買作品。

我觀察到的美國攝影文化,其實與自身有關包含家人、故鄉、過去的某件事的情感、公路旅行等等。普遍影像都很講究氛圍,一種很詩意的方式去拍攝肖像與地景。

我本來想跟他們學修圖,但有天在房間隨手用手機拍了一張窗邊陽光,就理解是這裡環境讓他們有這麼柔和的光線。

房間光線

另一方面是受那些攝影大師的影像影響:Robert Frank、William Eggleston、 Walker Evans,我觀察參加者的影像多少都能看到這些攝影師的影子。當然一開始很好看,但是當大家都是在說自己的故事,我指的是跟觀看的人距離相當遙遠的敘事,其實就會覺得眼前的圖像大同小異甚至無法分辨到底是誰拍的。

就像我在那認識的朋友Todd,做了十幾年的攝影記者,拍的照片不管是構圖色彩或是內容都很棒,但就是很難用作品講一件事情,又或者是他們都想表達某種情緒,但連他們自己都很難形容那種情緒,以至於照片擺在一起看時,情緒是不連貫甚至我會覺得每張圖片想說的事情都不盡相同。

尤其有大量的肖像,可能圖片中的人對他們的故事很重要,但卻跟我沒有連結,除非他拍攝家人才有可能讓我我產生投射。肖像出現在圖像敘事會讓作品調性瞬間變得很軟很感性,但如果創作者概念不夠清楚,那麼肖像就會將觀眾的思緒引導到與創作者想法截然不同的方向。

心得與感想

活動場地在Chico溫泉渡假村是個環境優美的山谷渡假村,下午除了Review時間外,也可以在附近閒逛欣賞黃石公園外圍的群山風光。天氣變化很快,可謂是一天四季,早上偶爾起霧、下雪,下午就出大太陽,晚上溫度又會降到0度左右。

週四是自由活動日,主辦方有提供接駁車去附近的Livingston 小鎮。雖然我比較想去黃石公園,但要找到有租車或是開車參加活動的人是有點難度,加上若是有開車也會想藉此跟評論人拉近關係帶他們去附近晃晃。所以我就跟其他人一起去車程約莫一小時的小鎮晃晃。

剛好有個藝術空間在鎮上,它是之前參加過Chico Review的學員開設的空間,所以大家的第一站都是藝術空間Placed_mt,然後就各自解散閒逛。我去小鎮的目的是為了買當地的威士忌回來送人,在一間超市跟店員大媽閒聊,我說只能選一瓶當地的威士忌帶回台灣的話你會推薦什麼? 她思考很久選了MAMA Tried

左為TODD 老哥,中間是跟其他人一起討論照片,右邊照片是Kemp大叔買我的作品
左為Ben Bordy跟我換書,右為Joshua跟我買書
左為Daniel Arnold,中間是跟Doug Marshall及Lucas Foglia 合照,右為Cam McLeod

我打在手機上的心得:

上週我參加了美國CHICO Portfolio review,這是一段評估自己攝影水準的旅程。我知道現在是檢驗過去攝影創作探索與努力成果的時候,為了籌足旅費,我賣掉了所有中片幅底片相機,可以說是賭上了全部的自己。只為了知道自己的實力和探索方向是否正確。

我帶著完整的概念與印刷精緻的作品飛往美國,我想知道我的作品能否跨越語言與不同文化深詆人心。我的作品在台灣、中國和荷蘭都能入選open call,然而美國對我來說是一個未知的挑戰。在出發前,我考慮了旅程的目標,最初想要尋找展覽機會或出版攝影書。然而,後來我改變了想法,把注意力轉向建立人際關係和推廣自己的作品上。我明白,過度期待可能會帶來失望。

在這次活動中,我經歷了十個人的評論,就像是與十個人對決一樣。在每次20分鐘的審視期間,我會打開木箱拿出書本,希望對方能先閱讀書本了解概念,再看單張印刷。我不喜歡解釋太多,因為越解釋就會降低圖像產生的力量。偶爾我會出聲,希望對方能摸到貼在書上的貼紙,去感受到我設計的巧思。

我得到的回饋大多是書本設計是聰明的作法,以及對我是一個很棒的攝影師的肯定,也有一些人問我希望他們如何幫助我。我會誠實地說我是為了曝光作品以及尋求出版社願意出版我的書或是展覽的機會。但我明白更重要的是找到欣賞我作品的人。

最後,我很高興其他參與者看到了我對攝影的熱情和堅持,也感謝他們喜歡我的作品,願意用金錢支持我在攝影領域的探索。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肯定。

Portfolio Review適合什麼樣的人?

全部費用計算

我會推薦這個活動給兩類人。首先,如果你的作品正處於瓶頸,需要一些指引,同時你的影像與美國攝影所關注的議題相關,那麼這個活動對你來說會非常適合。攝影在不同地區的呈現方式各有不同。在美國,最受重視的是探索與個人相關的主題,例如家庭、自我認同、家鄉,以及旅途中所見的故事。

另一類人則是對攝影有野心,渴望在攝影領域取得成就的人或是站上世界舞台。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人際網絡,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讓你的作品在不同圈子中得到曝光。我想說我在亞洲發展,這個活動幫我建立了北美的人脈,若是有新作品也可以有來自美國的觀點或是有經驗的人給予回饋,畢竟若沒有去參加也不可能跟這些藝術家、策展人或是空間負責人拉近關係,端看後續如何維繫關係。

我第一次去美國就直接去蒙大拿,對美國人來說聽起來很瘋狂,他們很驚訝我不是先去西岸或是東岸。另外時差也是需要一段時間調適,畢竟跟台灣差15小時,我回來後花了一週才調整回來。順帶一提,還好活動是真的有把有經驗的人聚在一起跟你交流,現在有許多詐騙的研討會或是攝影比賽,雖然這活動費用很高,但至少參加者有篩選過,評審交流也是有水準,不會急著跟你對答案或是討論你的技術,而是認真聽完你的想法給你意見。

我是抱持著沒有台灣人參加過,加上攝影創作對我來說就像是在遊戲中打怪升級,用手上的作品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磨練自己。我一直把目光放在更遠的地方。儘管時常感到孤獨和挫折,我仍感受到自己越過了某些瓶頸,朝著世界舞台狂奔而去。

活動結束後,我跟其他人不太一樣我不是卡在瓶頸去尋求解答,雖然我當下覺得建議回饋幫助不大,但是邊打這篇文章邊整理回饋。順道看了下他們推薦或是想到的藝術家,我覺得還是挺有幫助的,畢竟我知道的資訊可能多半是超有名的創作者鮮少接觸知識領域外的藝術家,算是拓展了探索範圍。

2024 Chico

我如何知道Chico Review — Picter 攝影徵件網站

活動中許多人對我一個亞洲人如何知道活動資訊感到好奇,因此想特別分享Picter 這個攝影徵件網站,它讓我能很快速掌握外國攝影相關的公開徵件open call,介面做的人性化,可以看到各種攝影作品公開徵件,距離截止期限還有多久以及是否需要報名費用。

網站內的活動較少美術館、藝廊等機構的公開徵件,比較多偏向於國外攝影節、時尚雜誌或是攝影雜誌等徵件,偶爾會有一些駐村機會,要申請前可以查詢一下單位的網頁或是社群軟體來判斷含金量。現在有很多攝影比賽是主辦單位為了賺報名費而舉辦,要申請前還是得張大眼睛去蒐集情報。

填寫過個人資料會自動記憶在網站上,不用依據每個比賽還要重新填寫,同個系列,只要報名過一次就會把申請的專案內容存檔,頂多只要依照申請的活動限制調整上傳的檔案數量即可,這節省了許多重新填表格的時間。

感謝你的閱讀
如果喜歡,幫我按幾下拍手(claps)與追蹤我
想聯繫我可以透過 Instagram :
chenyingyun_foto
作品集放在個人網站:
chenyingyun.com

--

--

Chen Ying Yun
變成相機的男人

29歲在攝影創作的路上探索,文章以分享對影像理解與作品創作過程為主。 作品集網站:chenyingyun.com 若有合作意願,Email: yingyunchen.joe@gmail.com or Instagram: chenyingyun_foto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