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界面中的无意识设计

Ethon Lau
设计闲话 Talks
Published in
3 min readNov 22, 2016

Hi-iD 的文章《Affordance(可供性)和设计》很经典,厘清了可供性和无意识设计 (Without-thought) 的概念。

可供性 (affordance) 由 Don Norman 带进设计领域,它指一件物品根据其物理特性而提供给人的行为的可能性[1]。而无意识设计 (Without-thought) 是深泽直人的理念,通过审视人们的潜意识行为,再为之设计。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认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可供性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交互设计领域,但如果要找出用户界面中的无意识设计例子,似乎一下子很难想出来。界面中有没有无意识设计的例子?

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两者的异同。

深泽直人设计的雨伞架

常见的雨伞架,在架子上有一些孔洞,让人们可以将伞插进去。但深泽先生坚持不做出这样的设计。他观察到,当人们需要放伞却没有雨伞架的时候,人们会将伞柄靠在墙上,末端卡在地砖的缝隙、让伞得以平衡。因此,他给出的方案是在地面上开辟一条凹槽。

当人们想要放伞的时候,会留意到地面的凹槽,潜意识地把雨伞靠着墙边。从可供性的角度来看,地板缝隙的凹槽状拥有可以支撑棍子的可供性,深泽先生准确洞察到了它,并尝试放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可供性和无意识设计的相似。

我们第一次看见无印良品的这款 CD 播放器时就知道,通过拉动下面的电源线,可以启动或关闭这款 CD 机。似乎这跟我们在使用其它产品时留下过类似的印象有关,比如有一些电风扇会有着类似的开关。而我们在使用界面时,看见拟物的或带框的按钮,也能知道这个图形是可以按下的、有功能的。同样是比拟来自真实世界中对其它物品的使用经验的设计,按钮也属无意识设计吗?

我们很难相信这样的结论,事实上两者也有差别。

人们不假思索就知道这是 CD 机的开关,但人们当时不会意识到,为什么他们会知道这回事;或许过一段时间后回头再来看,你会惊讶于自己当时为什么有那样的「先知先觉」。你知道这回事,但意识不到自己知道,这是潜意识。

而按钮,甚至说拟物设计,就无关潜意识。你能理解界面中的这个图形的作用,因为它跟真实世界中的东西接近,于是产生联想、从而理解。你能意识到它们是按钮、是真实世界里存在的物体的象征,虽然你可能很难用言语说清楚,但你确实意识到了。

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而可供性只用来衡量这样物体告诉人们可以进行这个行为的强弱程度。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一下子很难找出界面中无意识设计的例子。界面由视觉图形占主导,极少有其它物理特性(形状、轻重等)。例如蓝背景再配上红白色块,或许你就觉得是百事可乐的什么页面;红颜色控件起到的警示作用,会使你的点击操作变得谨慎。视觉图形给人留下的潜意识印象,更多体现在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方面;而在功能交互上,较难体现。

[1]:参照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中的概念描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