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台灣心得單字卡:共識

不在台灣定居的日子竟然累計破十(年),時間飛快地不思議。掛念或思鄉說起來矯情,對海外台灣人而言卻很紮實── 返鄉頻率超過兩年的海外台民幾乎沒見過。台灣啊台灣,一愛就黏在手心。

現在回台灣,心情畢竟與在地不同。走進去的時候還常常看出來。有些心得想跟讀者分享。

社會福利不是當權者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共識。
這層共識簡單來說就是『貧富再分配』;最明顯的成像則是:人民(應該)繳多少稅。

在德國,中產雙薪家庭的所得稅率至少40%;瑞典的高收入者得上繳近70%。但除了外籍勞動人口,我很少聽本地人抱怨稅太高。「共構福利國家」是整個社會、好幾代人堅持下來的選擇。

這選擇像是雕刻藝術般違背著動物性。
動物性原本如狼似虎,不適者淘汰。照護弱小、相信微光等夢話,天天冰與火之歌的中世紀人聽了只會摸摸頭再砍你頭。人類,是花了很久很久很久才走到文明;把心變得這樣柔軟。

也正如雕刻必須一刀刀地削除、放棄某些材料。大多以福利著稱國家相形下,皆不比放任的市場「多采多姿」。

例如,為了讓人該休息去休息,德國商家在週日、邦定假日、平日20點後普遍法定歇業(逛街不算休息)。
可想小七、全家這些;堪稱台灣文化一環的大戶在德國反而吸不到氧。超時的便利性、24/7的行銷戰、包裝精美的小確幸、晝夜燈火的市容,是許多德國人無法習慣的燦爛。

週日漫步慕尼黑。天氣好的時候城裡到處可見出門曬肉的住民。無謂階級人人所見略同:假日就是要曬肉(親近大自然)不然要幹嘛?攝於2017年夏。

返台的我彷彿村姑進城,見識到「本質上」的夜夜笙歌── 一種不具體區分公私的生活。爆肝知多少,倒也不需要問了。

那麼多日夜兼程的精彩,本來就得用那麼多的血汗去換。這是整個社會、好幾代人累積的選擇。若想做其他選擇,勢必也要取得多數人的共識才行。

西門町塗鴉角。攝於2018年初。

--

--

左手邊的安吉
貓眼看德國 See you in Deutschland

台灣製造,加州設計。曾是美國快產業的廣告創意,旅居慢調德意志後磨心練習好好生活,重新認識人與事物的簡單面。砍掉重練,現於漢堡藝術大學咀嚼社會工作面向的 Social Design。輕度左派。中度極簡主義者。重度貓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