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孩子的堅強堡壘嗎?

你是支持孩子的興趣?或是扼殺?

有溫度的陪伴
貝兒陪伴享日子
5 min readJul 16, 2020

--

週末的午后,在家陪5歳的Twins練習小提琴。這是客氣中立的說法。

咳咳。事實上,5歳的哥哥現在一邊忍住淚水,一邊試著達到我對他的要求。越來越嚴厲的口氣帶來孩子越來越害怕的情緒。

「練成這樣,為什麼還說練習好了?等一下沒有練好,都不淮出去玩!」

原本練習時間是20分鐘,現在已持續僵持了一小時,憤怒、威脅、恐嚇、怪罪都出來了。每一句責備就像是有自由意志一般,由我的口中自動衝出,我束手無策,被這些冷暴力牢牢附身。

「下一個!弟弟過來!」我怒聲呼叫。終於被我放過的哥哥,擦了擦眼角溢出的淚水,這時竟還能破涕為笑、看的出他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我看在眼裡,有心疼、自責、和強烈的無力感。

我知道,問題是出在自己的身上。

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在沖一杯黑咖啡的短暫片刻,我試著安頓自己的情緒,同時等弟弟把琴準備好。再次開口時,語氣已和緩許多,其實主要的原因是,二兄弟的個性截然不同,若我咆哮以對,不用開始就等於結束了。(結論:我怕壞人又欺善怕惡)

5歳的弟弟冰雪聰明,練習時比哥哥專注度好很多,少言而且專心地看譜。每拉完一小段或一遍,馬上轉頭與我四目交接,並且微笑地說:「媽咪,我愛妳。」不多也不少,淺淺甜甜的表述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在他拉琴與我跟譜的過程,若輕輕地提醒他:「這個音是全弓喔。」他會馬上回嗆:「妳又打斷我了!」我立即噤言。他開始顯得不耐煩,隨著時間拉長,可以感受到他的情緒越來越膨派。我又提醒:「這個音是Do不是Fa,第四弦第三指不是第三弦。」他突然像受到強烈打擊一般,哇的一聲崩潰了。

我呆若木雞,比照剛剛對哥哥的火力,用在弟弟身上不到百分之一,弟弟的反應卻劇烈無比。他大叫:「我不想要再練琴了!我就是不要練琴!」

Photo by Zahra Amiri on Unsplash

情緒冰桶對我當頭澆下,我冷聲道:「我們才練到第3首,還不到休息的時候,沒有想不想練這回事,要上課就是要練習。」他繼續尖叫:「我不要再練琴了、我也不要上課!我什麼都不要了!」這時候說什麼他也聽不進去,只好先讓他在旁邊冷靜。

情緒來的急的孩子,消退的也快。一會兒後,他仍然挑戰底線,但口氣緩和很多:

「我就是不想要練琴啊,媽媽你下次可以不要再幫我報名了嗎?」

他勇敢的與我直視,並質問我。當下我真的楞住,無言以對。

每一個旁觀者,都清明的瞭解一個道理:

「要盡可能全力支持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嘗試過沒有興趣,就不要勉強他。」

這的確是我和小提琴老師,在報名前溝通的重點:我希望二兄弟學不同的才藝、互相欣賞、各有專長等等。在教學現場的老師提出不同論點:

「我教過這麼多學生,一起學習(前行)的手足,學習效果會更好,因為互相激勵、一起成長。學習一項樂器,是長期累積的成果,培養能力都是痛苦的過程,要陪伴孩子渡過學習的陣痛期,而不是順著孩子不想學就不要學。以後面對不同的學科,難道小孩可以選擇不上不喜歡的科目嗎?」

站在老師的立場,這些觀點都沒有錯,而且不只這個老師這樣說過,也有小學老師、其他家長也曾和我討論過類似的觀點。因此,在深思熟慮之後,我認為應該再讓孩子多學半年,前半年的啓蒙也只是粗淺的探索,是否能成為一個興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觀察。姐姐也這樣練習了三年,現在是她主動願意持續地學習下去。

面對弟弟直言的質問,我沒有生氣,而是突然有一種心虛:

我是否無法當孩子堅強的堡壘?

參考前文:【如果不會有結果 還有必要去努力嗎?】

面對專業教學老師、社會觀感、甚至是個人私心的期待,我是否犧牲掉的仍是孩子真正的感受?說的頭頭是道,我真的有肩膀為孩子一肩扛起外面的風雨嗎?

這個出現在腦中的提問,我還沒有答案。然而,親子天下有一篇文章,提出概念簡單、行動卻不簡單的解方,我覺得適合與我有相同困惑的家長參考。

【文章分享–出自親子天文網站】

很多時候,都是父母來自四面八方的焦慮,影響了行動、決策和孩子的行為。我們必須很有覺察力,對自己說出來的話、表現出來的行為保持覺知,才能慢慢去調整思考的盲點和做出的行動,並讓所思所想和所為,可以達到真正的『言行一致』。

回到首段一開始說的,我知道是出自個人的問題,因為我沒有安頓好情緒,所以說出來的話、展現出的身教,都變成不可控制的冷暴力。事實上,要調整的絕對不是孩子練琴的技巧變的更好,而是『我希望孩子成為我想要的樣子』,這個念頭讓親子關係產生了衝突。

Photo by 貝兒陪伴享日子

難搞的孩子讓媽媽受教,是真的。感謝弟弟也算是幫我上了一課,媽咪會慢慢調適、著重在長遠的視野上、試著去減少生活中各種的焦慮、活在當下。並且在你們探索興趣的過程中,用單純的視角欣賞你們、陪伴你們。

重點從來都不是琴藝如何,而是在過程中,我們是否彼此成長,並擁有美好的親子關係。不是嗎?

--

--

有溫度的陪伴
貝兒陪伴享日子

正職是賣肝的PM,兼職是有良心的三寶媽,用PM思維扮演媽咪的角色,每天想方設法用理性腦和爬蟲腦鬥法。期許自己用感性的視角持續陪伴和欣賞孩子,分享對時間管理、情緒教養、親子共學和家庭教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