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的早上,我請另一半幫忙接回在樂團團練的女兒。回來後,老公”氣撲撲”把女兒叫來面前,請她轉述在練習時,老師說她和旁邊同學玩、不理會老師指正的行為,並且還在當時『嘻皮笑臉』,老公越說越氣,音量也不自覺地提高不少。
一般人在面對強大而立即性的壓力,腦部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會出現三種常見的機轉反應:『戰』、『逃』和『呆若木雞』(解離),兒童在面對生氣的大人,常常就是楞在那裡,不知如何反應。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了解,爸爸大聲的責備,只要再多一點點,女兒就要哭了!
所以我當下出聲,拿出一本筆記本交給姐姐,說:「我知道現在叫妳說,妳還說不出來,把這個事件寫下來、畫出來,要提到妳的感受和反省。現在我有一點事要去處理,等一下回來一定會看。」然後,把情緒智商只有”青少年”程度的爸爸順勢帶走。
小二的姐姐寫了,我看完之後,告訴她在思考的邏輯在哪裡出現問題。
並不是因為大人不開心,所以我下次不做;而是在不對的場合和時間與同學玩,是不對的行為,這樣會導致大人和自己都不開心。
接下來我反問她:「那妳的感覺是什麼?爸爸說的話,妳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想要說的?妳清楚爸爸最在意的,是哪一點嗎?」
內向而感覺做錯事的女兒,在我一連串的追問下,常常不知道要如何回答。而我往往在當下會感覺非常急躁,於是就會很惱怒,認為自己劈哩拍啦講了一堆,妳到底理解多少?
幾次反思之後,我發現其實是自己做錯了。身為母親,我們往往會記得自己的職責是要『把孩子教好』,所以我只是一股腦地,想把自己懂的教給她、塞給她,但是在教育之前,我並沒有照顧到她的感受,因此往往再多說一點,她就因為在意我嚴肅的態度與表情而崩潰大哭,而無法再進一步做到引導與教育的目的。
先連結情感再處理事情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連結情感再處理事情』。
這一次,我頭腦特別清楚,首先觀察孩子和爸爸在說明事件時,雙方的情緒和反應。然後,給雙方一些時間緩衝情緒、整理彼此的想法。很關鍵的是:溝通要即時,卻急不得。必須先確保親子衝突的雙方,已經冷靜下來並思考過,這時候,再搭起一座橋,讓孩子主動去找爸爸,談一談這件事情彼此的看法。並且在溝通時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同時也是培養理智思維很好的機會。
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對自己的感受侃侃而談,甚至有些成人或是自己的另一半,可能都不容易做到。因此,我覺得對學齡兒童來說,比較好的方法是『自由書寫』,讓他用簡單的幾個句子寫下來,輔以圖畫。對於不會寫字的幼兒,『自由畫』則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如果時間不夠充裕,就請爸媽協助口述一次,再和孩子確認是不是這個意思。這過程一定要耐住性子,避免大人自己淘淘不絕,落入一言堂的情境。
延伸閱讀:關於怎麼讓孩子寫作與自由畫?
總結此次面對親子衝突的SOP
- 觀察孩子和爸爸在說明事件時,雙方的情緒和反應。
- 給雙方一些時間緩衝情緒、整理彼此的想法。
- 搭起一座橋,讓孩子主動去找爸爸,談一談這件事情彼此的看法。
- 溝通時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最後再用一個擁抱來結束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