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迷思】2 │ 家醫科是爽科嗎? ── 住院醫師篇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11 min readSep 12, 2020

白色巨塔裡,有個都市傳說:家醫科是爽科,工作輕鬆。

真的是這樣嗎?

許多民眾不知道家醫科在看什麼病,不少醫事人員瞭解得也不多,甚至非家醫本科的醫生與醫學生也未必清楚家醫的 course,但天底下彷彿人人的心裡,都有個共同聲音 ── 家醫科醫師工作很涼XD

哪泥!這到底怎麼回事?

一年一度的面試季即將來臨。前陣子,有位預計申請家醫科的學弟約我吃飯,想打聽家醫科實際上到底涼在哪、累在哪。

我將自己理解的內容分析給他聽,也寫出並整理成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涼爽的推理

「家醫科是爽科嗎?」很多人在心裡問出了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民眾」,你會看到醫學中心家醫科掛號人數沒其它科多,家醫科診所人「好像」也比小兒科和耳鼻喉科少。

如果你是「護理師」,你會看到其它科住院醫師要值班,家醫科住院醫師「好像」以門診為主,沒有本科病房、不用值班。

如果你是「他科醫師」,會覺得家醫訓練期程怎麼那麼短、通過率怎麼那麼高,也不知道到底是在訓練什麼,不就是考跟國考差不多的題目,只是多了跑去安寧病房或者鄉下嗎?

如果你是「醫學生」,你對家醫科的理解,大部份恐怕也來自於他科學長姐…

所以,家醫科是爽科!(自行蓋章XD)

雖說就結論而言,我並不反對。(在瞭解別科同學徹底被壓榨的生活後,就算想反對也沒有臉了)可是,這樣的判斷過程真的沒有問題嗎…?(昏倒)

因為本科「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的工作型態截然不同,要精確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分開討論。

接下來這篇文章,我們就先針對「家醫科住院醫師」聊聊。

首先必須釐清的是 ── 當我們說「累」,在說的到底是什麼?

工作量大,好不好?

一個科是不是爽科,取決於該科工作累不累。

累,相對於「涼」或「爽」,指的是工作量 (loading) 大。

首先需釐清的是:工作量大,不一定就好或者不好。

如果工作量大,能學到東西,有助於提升專業能力,那麼訓練的「紮實度」就高。

如果工作量大,主要卻都在聽命做事、反射判斷,或者執行例行的行政業務,那麼就只是在做「雜事」。

雖然白白都是「累」,但「紮實度高」與「雜事量大」,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就拿我來說吧。我對住院醫師階段的期許,是願意承受一定程度的累,但那僅限於來自真正訓練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如果只是瞎忙、by order 做事,日覆一日消耗「人工智能」在處理早該電子化、自動化的瑣事……呃,不好意思,應該由資訊室負責放水在澡堂裡洗乾淨的屁股,我才不想一個一個去擦。

如果一項工作,主要是因為做雜事在累,那麼誰都寧願選擇偷懶、乘涼吧?

生命寶貴,時光為何要被不明所以地浪費呢?

就這層意義而言,「怕累」是本能。選擇「涼爽」,是智慧不是軟弱。

對我而言,選擇走家醫,固然有興趣方面的考量,但大半也是想在相對不受壓迫的工作條件下找回人生、平凡過生活。

家醫 R 的 course,長怎樣?

那麼,家醫科醫生,在住院醫師 (Resident, 簡稱 R) 訓練期間,情況究竟如何呢?

許多人認為,家醫科 R 過得很爽,理由是因為家醫科沒有病房,所以 R 不需要值班。

這是典型對家醫 course 概念不足,以為家醫 R 大多時間都待在自己科裡,所衍生出來的美麗誤會。

要澄清這項誤會,需要先認識家醫 R 輪訓的 course。

家醫科醫生,被認為需要掌握各科常見疾病的知識,以獲得能力在第一線做出合適處置。所以家庭醫學會規定,家醫科 R 要在內、外、婦、兒、急、精神…等科,各「訓練」滿一定的時間。

然而事實上,各科都有多樣的次專與不同業務,實際上家醫 course 是怎麼安排的呢?

就像是吃「自助餐」一樣。

學會的規定是,家醫科套餐,每種營養素都必須攝取足夠,例如肉一定要有 2 塊、菜一定要夾 3 樣、湯至少要喝一碗…

醫院若要招收家醫科住院醫師,就必須在繳交的〈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訓練計畫〉裡,提供符合規範的菜單。

這意味著,不同醫院的家醫科 R,幾年下來所吃到的料理和菜色,很可能各不相同。

A 醫院的可能吃到雞腿和豬腳,B 醫院的吃到排骨和控肉,C 醫院的先吃高麗菜、後吃地瓜葉,D 醫院的先吃空心菜,喝完一碗湯後再繼續把胡蘿蔔啃完,但不論你自助餐怎麼夾、怎麼吃,反正前前後後的訓練期程裡,肉、菜、湯的基本盤量都是有限定的。

必須剛剛好,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否則,就不符合專科規定、不能參加家專考試。

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 【申請家醫科系列 3】│ 家醫科住院醫師都在幹麻? 裡的介紹。

家醫 R,到底累在哪?

那麼,家醫 R 在專科訓練 3 年的日子裡,真正待在本科的時間有多少呢?

大多醫院裡,其實不到 1 年。

為什麼?

依照家庭醫學會訓練課程基準裡的規範,扣除「家醫本科」與「社區偏鄉」,外訓的所有月份數加起來,如果每科都取低標的話,最少也是 23 個月。(內 4、外 1、婦 2、兒 3、精 2、復 1、急 2、耳 1、皮 1、眼 1、老 1、安 1、影 1、選 2)

意思就是說,家醫科住院醫師訓練 3 年 36 個月的格子之中,如果其它科每一種肉、菜、湯,全都挑選最少的份量進食,那你這家醫院的家醫餐盤,最後也只會剩下 13 (= 36–23) 個月的格子,能夠盛裝家醫料理。(但實際上幾乎不會發生這種情況,尤其某些病房科缺人力,你懂的XD)

所以實際上,家醫科住院醫師在專科訓練的 3 年中,真正在本科的時間遠比想像中得要少,大部份期間反而是寄人籬下、客宿他鄉。

所以,家醫本科的累度不是關鍵。

一間醫院的家醫科 R 涼不涼,更大程度取決於外訓 course 累不累。

而家醫科 R 所有到他科外訓的 course,大致又可分為 2 種:

① 被當人力用的(通常是 病房 course)
沒有被當人力用的(通常是 門診 course)

又因為病房 course 通常被放在 R1(此時每週本科門診節數較少),門診 course 多半被放在 R2 之後,所以家醫科常常是 R1 累,R2 變輕鬆,再到 R3 時又多了總醫師的業務需要忙。

這時,有人要問了:「家醫科 R1 就算累,會比內科 R 累嗎?」

事實上,不一定。

以我在北榮的經驗而言,在內科時,確實是比內科 R 還累。

為什麼呢?

一來,我先前沒有待過北榮。身為外來物種,一開始對病房系統,以及本院各科的文化和制度並不熟悉。

再來,不像內科 R,我沒有連續每個月都在面對內科病房常見主訴,熟練 routine 到能夠反射處理,對各疾病的判定標準也不夠熟練。(例如 infective endocarditis 的診斷標準,我就背不出來)

最後,每星期甚至還有 2 節的時間,要回本科看門診。

在病房的定位與其他 R 相同,負責照護的病人數一樣,但經驗沒有別人多,時間卻比別人少。而且科復一科、月復一月,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實質進步,甚至時有壓力,擔心表現不如隔壁的 PGY。

除了身體不輕鬆,心也會累。

家醫 R 的涼,是天使的祝福?

至於門診科就不一樣了。

門診科因為家醫的外訓,幾乎不屬於對方正式的人力配置,算是編制外的人員。外訓期間除了在本科的固定時間,到他科多半是以跟診、跟檢查為主,所以整體上便顯得有餘裕得多。

這部份也才是家醫 R 真正的涼爽所在。

當然,工作量少,也未必就是件好事。

「涼」的背後其實意味著,科部不知道該怎麼幫你安排,才能最佳化你的學習成效。想說不如就讓你自我安排學習吧!甚至讓你自由跟診,遇到問題時再主動發問。

只不過經驗上,這樣的學習效果通常沒有想像中來得好。

就算你一個星期認真跟了 10 節診,每一診都在主治背後專注聆聽,在不知道脈絡的情況下(主治為什麼點這裡、他在找什麼資料、為何他想要找),你會特別容易疲憊。

除非主治特別費心向你完整說明處置理由(但幾乎不可能他病人太多了),否則在未充份掌握診斷與治療邏輯主軸的情況下,你其實很難單從觀察零散的動作,就真正獲得成長。更多時候,你只是放空,聽主治在跟病人哈啦。

這就像是,文弱書生如果沒有實際上場演練、從錯誤中汲取反饋、獲得指點,就算有幸能跟在一代武林宗師身邊,親眼目睹他上百次的揮拳踢腿,也注定打不出一套完整的拳法,無法真正上街去制伏流氓。

門診科的涼,看似是家醫 R 的福利,但也卻是家醫 R 的詛咒。

由於政治不正確,這太難啟齒。說了,容易被認為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但真的不是這樣。

對許多科別而言,專科能力比較容易透過臨床的日常實作來培養,訓練期間住院醫生工作雖然累,但只需穩穩踩在生產線上不出局,鈴聲一響,所有人往後推一格,等階段到了,自然能成為醫學領域中的稀缺人才。

但家醫 R 卻不是。

身為家醫人,如果真的用心向學,在能乘涼休息的時刻,反倒必須格外自律、努力。

家醫 R 的 loading 分析

最後,來回答學弟的問題。

如果在申請家醫科前,想要有效打聽各醫院家醫科 R 的工作量,你需要先知道,家醫 R 的訓練累度取決於 3 個面向:外訓科別累度、家醫本科負擔,與總醫師時期的業務量。

① 外訓科別累度

這部份有 3 點要考量:是病房還是門診 course?各科的外訓時間長短如何?工作量是否受到調整?

例如,北榮家醫素來被認為累的其中一項原因,是因為北榮有「高齡醫學」病房。我們的老醫是病房 course。但許多醫院因為沒有高齡醫學病房,所以這部份就只是門診 course。

又例如,內科 course 一般比較辛苦,但同樣都是到內科外訓,學會規定是 4~8 個月,意思是不同醫院間的差異可以高達 4 個月之多。就算同樣只有 4 個月,北榮家醫固定是去 CV、GI、Meta、Inf,其它醫院很可能不一樣,甚至沒有固定。

而在病房的日子又有多操呢?是否有讓外訓不熟練又有門診要看的家醫 R,顧比較少的病人?

② 家醫本科負擔

這部份也有 3 點要考量:每星期門診節數?門診病人量?代診文化盛行?

家庭醫學會規定,R1、R2、R3 每週分別至少要看 1、2、3 節門診。

這間醫院的家醫 R 需要看的門診節數,有比基礎值更多嗎?在門診看病主要是在學習還是做工?會有充份向病人說明的時間嗎?遇到不確定的情況,資深學長姐會在旁邊嗎?如果不在,能夠問到老師、討論以修正自己的動作嗎?

另外,某些醫院的家醫科可能會有「陋習」,例如代診文化。

代診,就是原本的主治醫師有事請假,但門診不取消,而是要求住院醫師前往代為看診。

因為代診大部份面對的是老病人,而且人數眾多,沒時間查資料又缺乏反饋,主要只是在 ditto 上次的處置,不容易學到東西,卻會吃掉 R 的時間。

據我所知,各科的資深住院醫師通常並不喜歡。

③ 總醫師時期業務量

R3 擔任 總醫師 (CR) 後,要處理科內繁雜的各種行政事項。

家醫科的行政除了跟其它科相似,有門診病房排班、學弟妹見習考試、會議安排、講師聯絡、費用核銷…等項目需要處理,也因為家醫性質本身,位於「醫學」與「社會」的交口,所以還有來自於大環境、公衛屬性的各種任務:流感疫苗施打、成人老人健檢、社區篩檢支援、居家訪視安排…等。

除此之外,也還有諸如部科成員完課率過低、危檢值回覆率院內倒數、體檢系統當機…等令人翻白眼的鳥事。

這些雜事誰來做呢?從沒有人規定。

但醫院經營的一個袐密是:科袐書要錢,總醫師免費

提供一個公式參考:

科雜事負荷 = 科雜事總量 (醫院規模 + 承包業務) / 執行總人數 (科袐書 + 總醫師)

結語

家醫科在醫療同溫層裡,被公認是爽科的認知雖然大方向合理,但許多細節值得釐清、修正。

家醫 R 在訓練過程中,大部份時間不在自己科內,所以累度主要取決於外訓期間。通常在病房科時比較辛苦,除了病房工作,另外還有家醫本科的門診和科會。而在門診科時比較輕鬆,但若要努力學習,卻需要額外花費很大力氣。

如果學弟妹真的要對不同醫院家醫 R 的工作量進行系統性分析,可以由「外訓科別累度」、「家醫本科負擔」、「總醫師時期業務量」3 個面向著手。

不過就算探聽到了工作量的多寡,也不能直接代表訓練品質的好壞,因為還需要進一步把「累」區分出「紮實度高」和「雜事量大」2 種型態,才能真正有意義地討論。

但各醫院的許多參數,只有內部人員才能掌握,而且隨時間推移持續變化。除非站到上帝視角,否則根本沒有人能夠跨院比較。

所以,就別再為此糾結了,讓我們去探索人生更有意義、更值得的事情吧!

祝福你!

--

--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長庚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of Family Medicin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