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生到住院醫師】3 │ 申請 PGY 如何選擇 ── 該留原本醫院,還是出去看看?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14 min readOct 19, 2021

在病床或門診工作時,常會遇到學弟妹。

每當他們發現我之前在其它醫院待過,就會熱切詢問 ── 那些地方,跟我們醫院比起來怎麼樣?

每次聽見這個問題,我都沉默半晌,不知該如何回答。

自己確實去過不少醫院。

身為長庚醫學系 105 年畢業的醫學生,我在大五、大六 clerk 時在林口長庚見習,大七在基隆長庚實習,其中外放台大內科、馬偕兒科、林長神外胸外各一個月,gap year 時在部立桃園醫院內科待過 5 個月包含 ICU,PGY 在台大,R 之後來北榮。

常開玩笑說自己是游牧民族。

不過,即使遊歷過不少地方,仍不知該如何回答。

一來是因為「外面」的世界不是只有一種,很難化約、比較。

二來是因為,簡單的回答,對學弟妹幾乎沒什麼幫助。

身為過來人,我十分明白,他們問出這問題不單是出於好奇,問題背後其實隱藏著深邃的迷茫。

學弟妹希望藉由我的回答,明確自己未來前進的方向。

未說出口的心聲

學弟妹沒說,但內心的擔憂其實是:

剛進醫院沒多久,還很多東西都不知道、很多東西都不會
不過一轉眼就幾個月過去,很快就要升 PGY,再沒多久又要分科了
不知道未來該選什麼醫院,因為我一直待在這裡,其它地方都沒去過
一方面想出去,看看其它醫院有什麼不一樣
一方面又不太想出去,因為熟悉的朋友都在這裡

更重要的是,以目前的制度和局勢看起來:
PGY 不出去,未來就更不敢出去,好像就再也沒有機會出去了…
不過 PGY 一旦出去,好像就再也回不來了…怎麼辦?

#不要問我為什麼這麼清楚
#不承認那就是我XD

以下就針對學弟妹的擔憂,釐清「留下就出不去」和「出去就回不來」是否屬實。

留下就出不去?

學弟妹指的「留下就出不去」,意思是說:

如果 PGY 選擇留在 clerk 階段待的醫院,那升 R 時就會更沒有勇氣出去,於是 R 階段就也會一直留在同一間醫院,升 VS 的時候,就更更不敢出去了…

真的是這樣嗎?有幾點補充:

① 現在想留,之後未必想留

雖然待在同一家醫院,不過 clerk 和 PGY 的上班體驗大不相同。出於 clerk 的經驗選擇留下之後,你仍然可能因為 PGY 期間不符合預期/不愉快的工作經驗,下定決心升 R 時一定要換一家醫院。
(我不只一位朋友這樣)

② 留下的同時,可能也有機會出去

如果 R 留在同一間醫院,你的訓練 course 其實也有可能安排你去同體系外院支援,屆時,也將是一個前往外院工作的機會。
(不同體系、不同科別的情形不同,需各別打聽)

③ 離開,才是常態

升 VS 的時候,就算你不敢出去,大部份情況下,你也幾乎沒有選擇,必須離開。

可以理解學弟妹普遍害怕現狀改變,畢竟未知總是令人不安。

幾年前,我也曾經來到一樣的位置,經歷同樣一片迷霧。當初自己也沒有比較「勇敢」或「聰明」。

如今穿越迷霧,發現當時之所以強烈焦慮,主要原因就是「價值觀不夠多元」。

若眼界能即早開展、認知即早拓寬,很多憂慮其實都不必要。

舉個例子,見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前輩,言談中流露「醫學中心唯我獨尊」的價值觀,明示或暗示「外面」的醫療很差,哪有我們這裡好?

每種觀點固然都有它的成因,以及它有道理的面向。不過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意識到「倖存者偏差」這回事:

「不適應醫學中心環境、覺得醫學中心不好的前輩,不是選擇離開,就是被體制淘汰出局。覺得醫學中心好的人,自然比較容易留下來,於是留下來的人自然就會說醫學中心好。」

澄清一下,在此沒有要評價醫學中心好不好。

重點是,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接收到的觀點,是局部而片面的。

出去,才是常態

對「訊息環境」掌握的程度,會大大影響對未來的判斷,以及我們當下的選擇。

各間醫學系若能邀請在醫學中心以外執業的學長姐回來分享,能讓大家有更完整的視野。

如果不能,至少讓我們看一下數據吧!

假設醫師從 25 歲開始,執業到 65 歲退休,中間 40 年的時間裡有 6 年擔任住院醫師(PGY1 + PGY2 + R1~R4),那麼主治醫師生涯的時間佔比為 85 % (= 40–6 年 / 40 年)。

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生涯時間年限與佔比估計

另一方面,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的統計資料,2020 年各類醫療機構執業醫師比例,在醫學中心執業的醫師比例為 31 % (= 15885 人 / 51237 人),區域醫院 21.7 % (11112 人)、地區醫院 9.8 % (5030 人),診所 35.4 % (18074 人)。

由於醫學中心執業的醫師,包括 PGY、R 和 VS,而每年醫學生畢業人數、PGY 和 R 一屆的人數,大約為 1300 人。假設住院醫師全都在醫學中心,R 各科平均 4 年,那麼住院醫師人數約為 7800 人 (1300 人/年 × 6 年)。

其中 15885 位醫學中心執業醫師,扣除 7800 位住院醫師,等於全台 8085 位在醫學中心執業的主治醫師。(如果有人有更準的算法或資料歡迎告訴我)

也就是說,若用人口佔比估算,未來你繼續留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的機率是 18.6 % (= 8085 人 / (51237-7800) 人)。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

每位醫師的職業生涯中,只有 15% 時間身為住院醫師,再來只有 18.6 % 的機率繼續留在醫學中心。

留在醫學中心是例外,出去才是常態。

所以,「留下就再也出不去」的擔憂,反映的不是現實,而是自己明明想出去見識,卻沒有勇氣離開現有環境的本質。

若真要擔心,怕「出去」之後回不來,還比較合理一些。

出去就回不來?

學弟妹指的「出去就回不來」,意思是說:

如果在升 PGY、升 R、升 VS 階段,一旦離開了原本的醫學中心 ── 不論是到其它醫學中心,或規模更小的醫院 ── 那之後要再回到原本長大的醫學中心,機會就相當渺茫了!

我大致同意這結論。不過也有幾點補充:

① 小心現狀偏見

現狀偏見,指的是在訊息不完備的情況下,當事人傾向選擇「維持現狀」的一種認知偏差

我們很難確定現狀真的較好,但卻普遍不想改變。甚至為此找很理由來塘塞自己。

常聽到的一種說法是,若離開原本的醫院,將失去過去累積的人脈。

這說法站不住腳。前往新環境,確實意味著將與過去熟悉的朋友作別,不過你不會失去原本的好朋友,而且還能認識新朋友,反倒能夠拓展人脈。

類似的理由,值得多留意。

② 出去的同時,可能也有機會回來

許多學弟妹以為,離開到區域醫院擔任住院醫師,之後就會一直待在那裡。不過事實上,有些區域醫院的訓練期程,包含每年幾個月到醫學中心的輪訓 course。

例如,桃園醫院內科住院醫師,每年會有 3 個月可以外訓台大或北榮。這點寫在它們的招生簡章裡:

來源:110 年桃園醫院住院醫師招募簡章

北市聯合醫院也有類似制度。

出去之後,可能有管道再回來

在醫學中心裡長大的我們,容易覺得「專科」與「次專科」訓練是渾然一體的。

然而,至少某些科別(例如內科),專科與次專科訓練互相獨立,專科(3 年的內科)與次專(再 2 年的心臟內科、腎臟內科…等),可以在不同醫院訓練。

尤其有些區域醫院未具備次專訓練資格,所以有種典型模式是,專科訓練期間在區域醫院,次專訓練期間再委由醫學中心代訓。

例如桃園醫院內科 R,R1~R3 每年有 9 個月在桃醫本部,到了 R4~R5 的 fellow 階段,我認識的 GI 學長,則是整年都在台大訓練。

又例如,全台只有 6 間醫學中心能訓練兒童內分泌次專的 fellow。蠻多人其實是在 A 醫院訓練 R1~R3,拿到兒專資格;再以 B 醫院的名義申請 C 醫院的代訓,fellow 期間每天白天就在 C 醫院,大約有 10 個晚上回 B 醫院值班,領 B 醫院的月薪,C 醫院不支薪。

所以如果你想多見識不同醫院,同時又想留下,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講到這裡,或許有學弟妹覺得扯遠了 ──

那是 R 之後的事,現在我都還沒 PGY 呢!而且 PGY 制度已經改成 2 年制,比過去的學長姐少了 1 年「到外頭遊蕩」的機會,而且各間醫院現在還很盛行「內招」呢!

好,那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內招」。

為何有內招?

內招,指的是「讓前一年度在本院訓練的 PGY,能以較高機率,甄選為同院下一年度的住院醫師」

內招似乎在我申請 PGY 的幾年前漸漸浮上檯面。後來,愈來愈多醫院把內招做大,當作吸引 PGY 的福利。沒有內招的醫院,福利「似乎」就比較差。

上個月從跟學弟的對話中偶然得知,現在內招又比先前更明顯了。

甚至北部某醫院在招考 PGY 時直接告訴他們,在本院每待 1 個月,就加 1 分到申請 R 的面試裡!

聽得瞠目結舌。

不過坦白說,並不意外。

咦~招生就招生,為什麼要發明「內招」?

內招真的是院方特意開出的「福利」嗎?

還是因為本院 PGY 水平真的都比較優異,要特別把機會保留給他們?

按理說,為了招攬人才,應該儘量對外開放,讓所有人都來應試,最後再從中篩選出優秀的人才是。內招,不是反而會失去招募到優秀人才的機會嗎?

所以問題癥結點是 ── 實施內招,究竟對誰有好處?誰,會需要靠內招來吸引人?

台灣自 2003 年開始實施 3 個月的 PGY 制度,2006 年進展到半年,2011 年改為一年,再於 2019 年開始 2 年制 PGY。(參考資料一資料二

也就是說,自 2011 年後,台灣醫院多了至少一屆(1300 人)住院醫師人力。在醫界普遍過勞的情況下,各院自然會努力吸引這些「便宜又新鮮的肝」來工作。

然而,在完全沒有實施內招的環境裡,大醫院和小醫院對「小新肝」的吸引力是不對等的,從大醫院襁褓裡出生的小朋友,自然希望繼續停留在母親的懷抱。

小醫院為了競爭,只好拿出能吸引「小新肝」的鮮肉 ──「小科空位」。

「快看哪~我這有一塊肥美的肉!誰願意先來,一年過後,就有機會吃到這塊肉!」

「小新肝」們聽見,眼睛為之一亮,就有不少人往那間醫院去了!

其它小醫院看到,便爭相模仿。不久後,小醫院 PGY 短缺的情況,便獲得改善。

只是,一整屆「小新肝」也不過 1300 位,去了你小醫院,就來不了我大醫院。那怎麼辦呢?

於是大醫院就不得不一起加入戰局,建立內招制度,廣為宣傳,把 PGY 吸引「回」本院來。

最後,許多醫院為了讓自家 PGY 職缺的吸引力不輸給其它醫院,都漸漸施實了內招。

至止,大小醫院的競爭能力,再度回覆至初始狀態。

所以內招,其實是在台灣大小醫院之間的招生動態賽局 (game) 下,形成並遞進的制度。它只不過是副產品,是 納許均衡 (Nash equilibrium) 的結果,不是真正為了把「小新肝」當作寶貝。

圖片中的 PGY 人數僅為示意,非實際數據

事實上,內招制度實施後,反而犧牲了「小新肝」的權益。如同本文前面呈現的學弟妹心聲。

當然,格局如果再放大,就會發現各醫院也是出於無奈。醫院招不到 PGY 背後,也是因為勞動條件差、醫師過勞,而根本問題也還是在於整個醫療大環境。

台灣醫院內招制度形成之病理機轉

內招制度實施,又如何?

大人們遇到的問題,採取的解決方式使年輕一代受災,那怎麼辦呢?

別急!再仔細看,會發現「這波」災情其實沒有想像得那麼嚴重 ── 因為老早就很嚴重,現在只是再更糟一點點而已!

現在許多醫院明文設立「內招制度」,也就是「在一般甄選路徑外,額外開設另一條內部通道,使對內及對外招生名額(或招序程序)分開」,以保障院內 PGY 甄選上同院住院醫師的權益。

不過「內招制度實施之前」,或「至今為止都沒有實施內招制度的醫學中心」呢?

院內 PGY 與院外 PGY 錄取 R 的機會均等嗎?

絕對不可能。

舉一位我敬重的前輩,在導聚時跟學弟妹分享的話:

「我們招收 R,是要挑選未來成為自己同事的人,最在乎的是要能勝任一般工作、好相處,不要捅婁子出來給其它人收拾。

今天你確實可能很優秀,不過我並沒有希望我們科未來能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如果其他 PGY 有來過我們科,表現不錯或至少過得去,但我卻完全不認識你,我們當然會想要收他,而不想要冒險收你啊!」

我想,這番考量切中肯綮,大概是台灣醫界各院各科招 R 時通用的真理。

既然各科招人普遍有這樣的想法,即使沒有明文的「內招制度」,也必定會使本院 PGY 的錄取機率,大幅高於外院 PGY,繼而使結果逼近「有內招制度」時的樣貌。

我稱它為「內招現象」。

不論有沒有「內招制度」,都一定有「內招現象」。

「內招現象」可以明顯到什麼程度呢?

來看看至今為止號稱「無」內招制度的台北榮總。

2019 年,北榮院內 PGY 錄取北榮 R 的勝算比 (Odds Ratio),為外院 PGY 的 5.71 倍。

引自:北榮 110 年不分科住院醫師招考公告

台大就更不用說。

申請時不但講求 PGY 時期的血統,甚至還要進一步看是不是「純血」…
(起先以為謠傳太誇張,不過 PGY 在台大那年真的長見識了)

全天下都內招,怎麼辦?

結論是,只要醫界的工作型式、選拔條件,以及看待人才的心智模式保持不變,不論是否實施「內招制度」,對結果的影響其實沒有感覺上那麼大。

畢竟應屆畢業醫師的數量,一年固定那麼多,不管內招制度覆蓋範圍如何,都還是「千碗粥分給千碗僧」的遊戲,遊戲的核心玩法其實沒有改變。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自己不一定要加入這場遊戲。這部份推薦參考本系列第一篇:1 │ 醫療生涯大局觀 ── 為何我們總是迷茫?該如何破解?

如果深思熟慮後決心參加,作為和尚,要拿到自己心目中最大碗的粥,最重要的還是自身能力。

要知道蹲院、蹲科(不論是 pre-run 1 個月或當 R0 整年),都是沒有保障的。可能出現各種突發因素,例如主任換人、空降 BG (背景) 人士、名額被學會抽走…等,也聽過不只一例人間慘案。

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想辦法佔個「不確定」的好位子,不如把時間精力拿來培養自己「確定」的能力。

當然,論文和簡報是當前吃香、表演性很強,且前輩普遍接受的能力,不過當然不限於這樣的能力。(關於面試準備,我們後續再談:7 │醫療業申請面試的宏觀視野與策略)

連情人都會背叛你。唯有「努力」後獲得的「能力」,永遠忠誠於你。

而且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人生如果真的要比,比的也絕對不會是一次住院醫師申請。

「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 彭明輝〈困境與選擇〉

(我現在臉皮超厚,敢跟學弟妹講這些話,再來一次也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XD)

結語

許多學弟妹申請 PGY 或 R 時,常不知該如何抉擇。

書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學弟妹吹散前程中的迷霧,使未來路途變得更清晰。

在我看來,其實根本不必擔憂「留下就出不去」。因為留在醫學中心是例外,出去才是常態。

也不必擔憂「出去就回不來」。因為害怕出去,有很大一部份其實是現狀偏見;回不來,也不完全是事實。

當前內招盛行。內招的本質,是台灣大小醫院之間競爭的招生賽局下,形成的納許均衡。

它帶來的結果其實不如想像中的嚴重,因為醫界就算沒有「內招制度」,也還是有強烈的「內招現象」。

說了這麼多,但我覺得那都不是學弟妹主要需要考慮的。

如果時間精力充足,你需要仔細思考的,是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工作和生活?然後培養能力,用充足實力,贏得自己的未來。

畢竟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祝福每位學弟妹,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未來!

--

--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長庚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of Family Medicine, Taiwan